妙玉是大观园内的一朵奇葩。
能入十二钗正册,位次在迎春、探春、凤姐之前,可见作者对她的关注程度。
前八十回,妙玉的出场次数并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卓然不群,主要集中在品茶、贺寿、论诗三回。
品茶体现其孤高,贺寿体现其脱俗,论诗体现其才华,通过三回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俗世仙葩的妙玉形象。
然而,或许正因为她出场次数少,作者对她结局的暗示也少,对于妙玉的最终结局便不好猜测。
高鹗续书当中,第一百一十二回,给妙玉安排的结局是:
妙玉被一伙盗贼惦记,被迷晕后轻薄猥亵,然后拖到背上弄走,最后下场不知所踪。
原文道:
“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侮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难妄拟。”
有学者认为,后四十回书并非续书,或许是根据曹雪芹原本连缀修补而来。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妙玉的结局是很离谱的,不可能是原作者的真意。
续书中之所以这样安排,让妙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依据就是判词中:“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句话。
但是,也正是这句话,说明续书中妙玉的结局是错误的。
因为判词中说妙玉最终陷入泥淖当中,说明妙玉是有一个明确结局的,或出家、或惨死,却不可能是不知所终。
而且,妙玉的判词当中,还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两句,在妙玉的最终结局当中,也应该会有所体现。
除此以外,妙玉判曲中的一段话,也是续书中诋毁玷污妙玉的主要依据: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可这同样是说不过去的,如果是被强盗掳走,又怎么会说是“违心愿”。而且这段话后面,还有“王孙公子叹无缘”一句,前八十回当中,如果说有王孙公子和妙玉有缘,那么就只有宝玉。
可妙玉被掳走的时候,宝玉已经出家了,又何来“叹无缘”之说呢?
综上所述,续书中对于妙玉结局的安排,完全就是敷衍了事,和作者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妙玉的最终结局到底是什么呢?虽然不明确,但是作者在小说中还是给出了一些暗示。
01我们先从“白玉陷淖泥”说起,判词、判曲中都提到了这一句,判曲作“白玉遭泥陷”,可知这句话的重要性。
所谓“陷淖泥”、“遭泥陷”都是比喻,但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妙玉陷入了某种恶劣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就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所指,而妙玉深陷其中、身不由己。
以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最符合的可能性,我们很容易能够联想到青楼妓院。因为在我们普通人理解,“风尘肮脏”、“违心愿”、“泥淖”这些词连在一起,就是一幅惨兮兮的青楼迎宾图。
但这不应当是妙玉的下场,原因有四:
第一,主观上我们难以接受,作者也没有这方面的其它暗示。
第二,作者的措辞,如果是陷入青楼当中,不应该用“违心愿”这种说法,更不可能“王孙公子叹无缘”。更何况,如果真的有王孙公子属意于她,又岂会让她落入青楼妓馆?
第三,红学界中已经定论的一个观点,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在贾府败落以后曾被卖入青楼,作者为十二钗安排结局的时候,不可能有这样重复的情节。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第十八回交待妙玉身份,说她随师父到长安牟尼院修行。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所以圆寂之前祝福妙玉道:
“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境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
作者对妙玉的师父虽然用墨不多,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她师父极为高深的修行道行,这样的人是可以和一僧一道掰掰腕子的。
所以,妙玉师父说的话,自然应该被视为作者的伏线谶言。那么,妙玉师父所说的“自然有你的结果”,当然不可能是沦落到风尘妓馆中,更不会是被强盗掳走之类的。
因此,我们就要去重新解释“风尘肮脏”、“陷淖泥”等语,作者在暗示人物结局时,常常使用历史或文学典故,这里是否也存在典故化用的问题呢?
事实上,“白玉遭泥”是有典故的,出自《魏书·穆弼传》。
北魏高祖元宏征穆弼为国子助教,穆弼婉言辞谢,高祖道:
“朕欲教厉胄子,故屈卿光之。白玉投泥,岂能相污?”
朕想严厉的教管国子监的学生们,所以请你委屈就任。白玉投到泥中,怎么会污染你呢?
为什么白玉投到泥中不会“相污”呢?因为这里的白玉比喻的是穆弼,而泥指的是国子监的学生。虽然二者有学问高低的差距,可实际上却是一类人,都是读书人。
用泥来比喻人,是很少见的用法,而巧的是小说中贾宝玉同样也这样用,他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又称自己是“须眉浊物”,这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一定的联想。
除此以外,“风尘”一词,除了比如青楼红馆以外,多被用作和出家相反的尘世生活。开卷第一回,作者写到姑苏城时,说它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而“肮脏”一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程甲本注:读如亢臧,意同“抗脏”,正直不阿的意思。
《后汉书·赵壹传》:“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抗脏有性情刚直、无声抗争的意思,这与小说中妙玉的形象相去不远。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妙玉的最终结局,做出一个全新的推理。
02“白玉陷淖泥”,白玉指的自然是妙玉,而淖泥则是指的男人,用宝玉的话说便是“须眉浊物”。
而“白玉投泥”的典故,跟皇权有紧密的关联,又判曲终有“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之句,似乎也说明妙玉的下场与富贵有关。
而“风尘肮脏”,有“红尘抗脏”之意,说明她陷入红尘当中,曾经做过无声地抗争,可最终却不得不“违心愿”。
另外,第十八回当中,元春省亲点戏,第一出点了《豪宴》,脂砚斋批:“伏贾府之败”。
《豪宴》我们不止一次说过,出自《一捧雪》,讲的是主人公莫怀古,因为一个杯子得罪了严世蕃,结果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而小说中妙玉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即招待贾母、宝玉、黛玉等人品茶,期间她拿出了很多极其尊贵的杯子。由此判断,妙玉的命运和贾府的命运,应该是紧密相连的。
据此,我们做出一个简单的推断:
贾府败落抄家以后,栊翠庵的妙玉受了池鱼之灾,被某位王公贵族趁机带走,鉴于妙玉的美貌与才情,极有可能是充当了小妾。
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还是一次际遇,但是对于孤高有洁癖的妙玉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灾难,所以作者将她归入了“薄命司”当中。
带着这个结论,我们再来看妙玉的判词判曲,会发现榫卯契合。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玉出家并非情愿,而是为了舍身治病,骨子里是和黛玉一样的“情痴”,所以她只是带发修行,而且是“僧不僧,道不道,俗不俗”。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因为被强势王公霸占,所以沦为了“须眉浊物”的玩物,“王孙公子”自然就只能“叹无缘”了。
在“贺寿”一回当中,作者也给出了暗示,妙玉在给宝玉的纸笺上,自诩为“槛外人”。后来又有邢岫烟的一番“妙玉论”,说妙玉自称“槛外人”、“畸人”,而凡夫俗子只能称“槛内人”、“完人”。
“槛”指的是王公贵族家的大门槛,妙玉自诩身在“槛外”,最终却不得不被圈养到“槛内”。
“畸人”则出自《庄子·大宗师》,指的是特立独行之人,与之相对的“完人”,指的则是世俗之人。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孙枝蔚,有《饮酒和陶韵》一诗,其中一句写道:
“幽谷有畸人,忍饥不肯仕。”
明亡之后,孙枝蔚躲在扬州避乱,不肯出仕清廷。王士祯在扬州任官,称他为奇人。
巧合的是,王士祯与《红楼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人说他是《红楼梦》作者之一,也有人说他就是批书的畸笏叟。
而且,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南京担任江宁织造的时候,和当地的有名文人都有深交。所以,孙枝蔚和曹寅既有可能也很熟悉。
有这样的背景,孙枝蔚这句诗就很值得注意,他同样自称“畸人”,又“忍饥不肯仕”,这很有可能就是妙玉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因为妙玉的师父作为得道高人,不可能给她安排这样的结局。
03结合妙玉判曲名字《世难容》,以及判曲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这句话,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推论。
前八十回中,妙玉并非真心出家,而且年纪并不大,所以不存在“青灯古佛人将老”,这只有可能说的是八十回以后的事。
同样,前八十回中,妙玉住在大观园的栊翠庵中,虽然景致还好,但毕竟还是个尼姑庵,也谈不上“红粉朱楼春色阑”。
所以,上面这段话,很明显都是八十回后面的事情。
从这段判词来分析,“红粉竹楼春色阑”,指的应该就是她在王公府为妾的事,“辜负了”说明她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而“青灯古殿人将老”,则应该是最终的结局,说明妙玉最后的结局是伴着青灯古佛而出家。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妙玉是林黛玉的一个影子,说的更清楚一点,她应该是选择另一条道路的林黛玉。
针对林黛玉的病,癞头和尚说必须要出家才能根治,或者终生不能哭、不能见外姓之人,而后者明显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林黛玉没有听癞头和尚的话,随后凄凄惨惨的死亡离场。
而同样是自小有病,妙玉则是选择了舍身出家,这就是选择了癞头和尚的第一条路。既然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那么结局自然不应该很差。
问题在于,站在癞头和尚的视角上,什么样的结局才算是好的结局呢?
整部《红楼梦》的顶层设计,就是一干“风流孽障”经历一番梦幻,然后达到彻悟的境地。也就是说,彻悟才是好的结局。
妙玉在栊翠庵中,是没有机会经历“梦幻”的,“红粉竹楼”才是她经历梦幻的机会。经历完梦幻以后,最终大彻大悟,所以选择了真正的出家。
从最开始的“不僧不俗”,变成了心甘情愿的舍身“青灯古殿”,这应该也是当初她师父给她设计的结局。毕竟,她师父本身也是得道高人,她眼中的美好同样也应该是彻悟。
而且,妙玉的判曲叫《世难容》,是说她难容于世,那么“世难容”就是她最终的归宿。
小结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作者描写人物的命运,喜欢写对比反差,比如:王熙凤八面玲珑,她的判曲偏偏叫《聪明累》;贾元春的出场,极尽繁华之能事,判曲偏偏叫作《恨无常》。
金陵十二曲中的曲名,往往就是一个人命运的写照。
按照妙玉的判曲《世难容》,则必定就是难容于世,便只有真正的顿悟出家一条路。至于续书中写的,妙玉被强盗迷晕掳走,纯粹就是胡扯乱造。
但是,妙玉本就是一个舍身出家的人,是什么会让她二次出家呢?
根据小说的基础设定,只有“经历一番梦幻”以后,才能真正的顿悟,而“青灯古殿”就是顿悟的象征。
所以,在贾府被抄家以后,被得势王公趁机夺取为妾,应该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猜测。
当然了,红楼遗文难定论,我这里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供大家参考讨论。
半月方塘
你的方向错了,没有看到原型,所以会越来越迷茫。妙玉的原型交代的很多,也是很明显的,“观音遗言,贝叶遗址”,就是“世宗”二字,还有很多提示,妙玉即嘉靖。请茶,就是写妙玉“小宗改大宗”和“十年大礼议”斗争。妙玉的结局,高鄂还是拿捏很准,嘉靖晚年面临局面是“北虏南倭”,化成字面就是北方掳来、在南方做妓女委人。“无暇白玉遭泥陷”和“王孙公子叹无缘”对应叹息的是嘉靖儿子和嘉靖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