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耀庭
3月27日,宁夏林场主孙国友跪在了地上。
过去二十年,他本是一个千万富翁,为了治沙把全部身价投入了毛乌素沙漠里,种了很多树,但是因为防沙林附近的双马煤矿截断水源,还违反约定,不按照规定时间供水,他的树都活不下去了。
视频中,已经64岁的孙国友声泪俱下,他控诉神华宁煤煤矿背信弃义,万亩林场近三成树木快嗝屁了。
很快,很多媒体出来说,涉事煤矿以前就有过破坏水源,并被法院判罚的“黑历史”。
后来有人说,孙国友种树、跪地是在作秀,他种的树需要大量水资源,是试图以破坏来平衡破坏的蠢办法。
一时间,舆论场上,硝烟四起。
确实,如果沙漠里有一口水源,要怎样利用才能收益最大化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如果全部给人喝,那么沙漠仍是沙漠,而取一瓢施与绿植,沙漠或许也能孕育生机。这样的理念是美好的,但毕竟稀缺的水源会提醒人们:有限的资源并不支持为梦想透支。
仔细观察孙国友跪地控诉时周围的环境,可以看到他身后的那颗大树的直径已经超过了一抱,茁壮的乔木的确可以阻挡风沙,但它阻挡风沙的条件却是更多的水源。
防风固沙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修复,但就像修复打碎的花瓶不仅仅是把碎片拼回去那样,沙漠这样脆弱的生态系统未必顶得住人类“狂飙突进”式的修复工程。
“适地适树”
沙漠正因为沙粒的流动性恐怖,毫无营养价值的沙粒被狂风裹挟后,可以侵袭其他田地,甚至可以掩埋房屋。
长久以来,人类从过往历史中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抗沙漠首先要固沙。
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如果形成规模,它们还能积蓄雨水,因此是固沙的首选方案,而植物也需要水,尽管它们的呼吸吐纳可以逐步改变当地的小气候,但在这个适宜的气候出现之前,它们也会“口渴”。
“口渴那就喂水。”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沙漠的规则并非如此。
沙漠本就是在区域气候本身干旱,且有过度的放牧、砍伐、战争等人为因素叠加而导致的,如果这个生态环境本身就无法承载高需水量的植被的话,治沙的努力必然事倍功半。
中科院的研究员们长期的治沙成果表明,治沙的首要原则就是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土壤地质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
乔木的确是防风固沙的生力军,虽然确实有阿拉善、河套地区人工林海的成功案例,但毛乌素沙漠一代的年降水量不到200mm,水资源条件实在捉襟见肘。
种树也有“大跃进”?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浪费都可能激起斗争。但“稀缺”有时也有可能是人造的。
在生态系统承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大种乔木就是如此。
更为常用的治沙方法,往往是灌木和草地结合或者乔木、灌木和草地结合种植,而绝不是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乔木,灵武市林业局发布的自查报告中也显示:
面对毛乌素沙漠的恶劣条件,更需要的是优秀的沙生灌木,而不是胡杨林这种需水量较大的乔木。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能够在干旱区域小面积存活的树木未必能最终成林:“乔木树种有主干,株行间流沙裸露,流动迅速,而且它们不耐风蚀和沙埋”,并不是沙漠地区最理想的树种。
而在孙国友的视频中,林场里大量种植着槐树、石绵、沙柳等乔木,他的妻子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中曾提到,育林基地里还有百万株防风绿植准备移植。
当地村民不是这么说的,有记者走访后,村民爆料,种树是2003年前后,村里就开始进行的。林场里的沙蒿、柠条实际上他们种的,那时候,孙国友还没来林场,但现在功劳都成了孙国友的,还把自己打造成“治沙英雄”。
这个用水需求的缺口可以想见,树木自身也会不断扎根汲取地下水,大面积的林地集中连片地种植,如果对种植密度不加规划,很有可能因为地下水进一步被消耗,结果落得树木死、土地盐碱化的双重损失。
“公益还是生意”?
孙国友始终相信自己是在做公益的。
在接受九派新闻的采访时,女儿孙悦透露,孙国友是因为在宁夏获得了第一桶金,并遇到了妻子后,才决定投身于治沙公益事业之中,他经常自掏腰包雇工、购水。
孙国友自己也表示,“这些年种树花光了我的一千万”“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没有任何收益”。
我们当然愿意相信,总有人愿意无私地对抗灾厄。但一个种树二十年的“治沙人”,在自己都已经发现不具备种植乔木的条件时,却仍然狂飙乔木种植。这显然是相悖的,也没有科学常识。
林场的投资和生活的花费,显然需要资金,双马煤矿曾经因侵犯孙国友林场物权,造成损失向其赔偿了700余万元人民币,但他们自己也坦言治沙是无底洞。
面对这样的无底洞,国家也在政策上有所扶持。
以临近宁夏的陕西和山西两省的政策为例:乔木补贴200元/每亩,灌木补贴120元/每亩。相对于固沙功效高,但经济收益和观赏价值低的灌木,以胡杨林为代表的乔木林,可以享受更高的补贴,并且能够成为造纸的原料。
并且孙国友被占用的土地里,有373.5亩是用来养牛的牧草地,他也确实会在平台上卖自家的牛肉。
水终究是有限的
当某个资源紧缺的时候,它总是会带来棘手的问题。
水之于当地而言毕竟是相当有限的资源,也是掣肘他们发展的重要自然原因,而一个地方毕竟还要吃饭、还要生产、还要发展。
环境要建设,毕竟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可饭也有要吃,甚至建设环境的铁锹水管也需要有人造,而没法从风沙这个敌人手里“缴获”。
煤矿污染水源、浪费地下水自是可恶的。但不顾自然条件的自以为是,坚持在错误的道路上蒙眼狂奔,固然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益,长久来看,反而可能再次重击那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万亩林场”面前,多少的水才够用呢?它们是否会挤占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呢?如果只是一口吃出了生态上的“大胖子”,而经济发展因此停滞的话,治沙人又守护了什么呢?
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一一解答。
最新的进展结果是,孙国友近期栽种的890棵丝棉木,已经得到了得到了水车灌溉,还没有栽种的一千多棵丝棉木,也被保护起来了。
从结局来看,孙国友取得了短暂胜利,但相比孙国友与煤矿方的纠纷,有限的水资源究竟是真的用在了防风固沙工程的“刀刃”上,还是成为了谈生意的“筹码”更需要认真掰扯掰扯。
文章本身不用看,只说一下看法。老孙是生意人,逐利是本责,为何选治沙?何不选挖煤,要知道,当年以他的身家弄一煤矿来挖决非难事。他却选了治沙,这事情风险几何,他一个精明的生意人能不明白?!敢冒这么大风险,心中没有情怀就一定是脑壳不大对。朋友们觉得老孙在当时能领先于绝大多数人致富,他的脑壳会有问题吗?至于治沙该种什么树的问题,不管是塞罕坝还是陕西榆林,也是几经摸索才知道的。另外,不发展经济林木,哪里有实现可以持续治沙的途径?更何况,有儿有女有子孙,不该给孩子们想点?!地下水和生态平衡(绿色的可持续的,降水量提升)是一对近期投入和远期回报的关系,现在不投入,哪里还有远期?!再说一下,央企该有央企的样子,一斑莫毁全豹!
挖煤才是断子孙后路的短视行为,尤其是这种生态脆弱的地区!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绿化多了,降水会跟着多,绿化少了,降水会越来越少。为什么不说挖煤破不破坏生态环境。却扯着治沙人鸡蛋里挑骨头。让人寒心那。挖煤让地下水位下降。你咋不说。
一个贪婪无知的圈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