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指甲啃得光秃秃,吃手乱啃乱咬,怎么破?

跟着叶子学感统 2025-01-23 03:14:03

最近朋友非常头疼,因为他6岁的好大儿,开始迷上了「啃指甲」。

只要手上闲下来,就开始啃,看电视时啃,写作业时啃,就连上课的时候也要啃一啃,十个手指都被啃得秃了。

朋友严厉警告他再啃就打手,结果人家根本不当回事,依然啃地津津有味。

朋友非常担心,怕他手指变形,而且孩子在换牙期间,如果孩子长期啃咬,就容易形成「地包天」,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孩子「啃指甲」这事,先要找到原因,才好解决。

显然,吓唬孩子是没用的,你孩子吃手、咬指甲的时候,咬任何玩具咬任何东西的时候,请不要去吓唬他,也不要训斥他。

“又吃手不让你吃手,你又吃手,你又啃这东西,你找挨打吧!”

千万不要,越这样做会产生负强调。

01

孩子吃手的原因

很多时候,3岁以后的孩子没事喜欢咬来咬去,有可能是体内缺锌、缺铁等原因。甚至有些孩子是「异食癖」,比如喜欢到处乱咬,包括吃头发、指甲、墙灰、纸屑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感统方面的原因,只要孩子吃手、咬衣领,这类孩子触觉系统失调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当孩子吃手的时候,就进行触觉系统的补偿。

宝宝出生2个月左右,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上肢运动逐渐有了目的性,他就会慢慢地把自己的手放在嘴里。

到了4个月以后,宝宝已经具备了伸手拿玩具的能力,同时他进入了口腔敏感期。

这时他会把见到的东西,不管是玩具、卫生纸还是书本、零食,统统放到嘴里。这是他在用嘴巴感知事物的不同,建立自己对环境的认识。

如果这时家长错误地阻止孩子,孩子的口腔敏感就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就可能在他3、4岁甚至以后,都会出现咬手指、吃衣服角的行为了。

如果孩子口腔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孩子触觉系统发育不足,所以他就会在后续的成长中,非常渴求触觉方面的刺激。

原始触觉脱敏不够的孩子,或者由于环境因素导致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倾向出现这种情况。

最容易的,就是通过咬指甲、吃衣角来获得这些刺激,时间一长,就变成了触觉依赖。除非孩子的触觉系统能够调整过来,否则这些小习惯会一辈子跟着他。

但也可能,是一种由心理原因导致的行为障碍。

强烈的紧张和压抑,让孩子内心情绪无法纾解,也得不到情感上的抚慰,不知不觉就用咬东西来自我排解、转移注意力。

究其原因,大多是情绪的紧张、压抑造成的:比如说父母子在孩子面前吵架;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受其他事件的影响,如考前焦虑、受到恐吓等。都会让孩子因焦虑、紧张而啃咬东西。

心理学研究显示,这些「啃咬」动作,能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属于一种「行为退化」,能让孩子抑制焦虑、暂时心安。

所以,孩子的“小毛病”,表面上看是行为习惯不佳,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就要先搞清楚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02

试试这几个方法

帮助孩子戒掉「啃指甲」

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啃指甲的时候,不要吼他,我们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态度,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比家长可以叫他一起去玩堆积木、穿珠子、捡豆子之类的游戏。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需要用到手的游戏上,既纠正了孩子的行为,又锻炼了孩子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没有伤害同时可以缓解情绪的替代方式,如嚼口香糖、捏减压球、打沙袋等。

二:进行脱敏训练

毛巾裹裹:把大浴巾或者毯子铺平,让孩子躺在毯子的一端,然后让孩子滚动,把毯子裹在孩子的身上。裹得圈数越多、越难,给孩子触觉上的刺激量越多,孩子也会更喜欢。

豆箱寻宝:在箱子或桶里装上豆子,在豆子里放入几个小玩具,让孩子伸胳膊进去找玩具。

但是只弥补皮肤上的触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跑、跳、滚、爬等大运动,才能按摩到肌肉、韧带、骨骼等方面的触觉细胞,整个触觉系统才能完善起来。

所以家长平时可以跟孩子玩篮球、踢足球、蹦床之类的游戏,促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三:平时多和孩子聊聊天

平时多关心孩子,多聊天才能发现孩子不安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啃指甲的行为。

比如晚上孩子洗完澡躺床上后,家长和孩子聊一会儿,再让孩子睡觉。先跟孩子说说,自己一天遇到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烦恼的事情又有什么。让孩子也聊聊自己开心的事儿和不开心的事儿。

在很放松、亲密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打开自己,向你分享他的心事。家长才能够及时给予帮助,让孩子走出困惑,赶走内心焦虑的情绪。这样,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需要通过咬指甲,来缓解不安感了。

想要孩子拥有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那我们就要营造出一种轻松和睦的家庭氛围。

但是如果情况十分严重,还是寻求专业的感统评估和训练比较有效。

0 阅读:0
跟着叶子学感统

跟着叶子学感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