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是学校、家庭、孩子都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俗理解就是老实的孩子,在学校被强势的孩子欺负了,它有4重含义和延伸,符合任何一条就能称为“霸凌”:
1、从行为看,校园霸凌是全方位的攻击,含语言欺凌,如起难听的绰号;身体欺凌,如各种造成身体伤痛的行为;社交欺凌,如各种孤立、排挤、诬陷等;网络欺凌,利用手机和网络散布有损受害者名誉的行为,等等。
2、从对象看,很多人印象里,“男生”之间容易出现霸凌,这个不全面,不论男生、女生,都可能出现霸凌行为。
3、从主体看,学生之间容易出现霸凌,但不要忘了,一些学校是“按成绩论英雄”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尊严,个别老师也可能对差生施行霸凌。
4、从范围看,除了校内的霸凌,如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同班或隔壁班级强的欺负弱的,还可能延伸到校外,如校外欺负校内。
校园霸凌并非某一地、某一校的问题,它是全球共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霸凌》报告有一个数据:32.5%的学生在求学阶段遇到过校园霸凌,但约30%的人选择无奈承受和沉默。
站在学生的角度,哪些人容易遭受霸凌,成为“牺牲品”,主要有4类:
一是学习成绩较弱,在班级处于“拖后腿”的人。
二是性格内向,家庭条件一般,长得瘦弱的人。
三是外表相对突出的人,包括长得胖,长得丑一些,或者少数长得漂亮的人。
四是长期不是父母带大的胆小留守儿童。
对于家庭而言,家里有个求学的孩子,孩子在家的时间,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的。在3岁以前,全天候在家,父母是全部;4—7岁,除了幼儿园,就是在家;小学生,大部分是晚上在家;初中寄宿学校以后,基本只有周末假期在家。
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心思,大部分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淡”的,认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了,这就很容易忽略一些从小学到高中出现的校园霸凌问题,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家长未能及时发现,成为校园霸凌的“助推”。
其实,家长是防范校园霸凌的“前哨”,更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异常表现不敏感,或者没往深里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孩子上学以后,如果出现这10种行为或言论,家长一定不要粗心大意,很可能孩子正在遭遇“校园霸凌”。
1、放学回来,衣服比较脏,还出现一些破损,书包、书籍、水杯等个人物品被人为弄坏、缺损,如果孩子已经是四年级以上,就要注意了。
2、头发凌乱,身上出现一些淤青、擦伤,手臂、前胸后背、膝盖、下肢多见,但解释得不合常理,放学回家时间比以前晚了不少。
3、突然向父母表示:不想上学了。或是以各种借口不愿意去学校,放学回来情绪不对劲,焦虑、失落、忧虑比较多。
4、自行去学校的孩子,选择不符合逻辑的上学路线,绕一大圈,或者突然让家长送去学校。
5、在非疾病流行季节,早上上学抱怨身体不舒服,头痛、肚子痛、胃口不好等。
6、向家长讨要超出正常范围的费用,问题是,一些家长有求必应,也不过问用途,或者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去处不清不楚。
7、放学回家后,脾气变得较差,特别喜欢无缘无故发脾气,很可能是在学校没法面对强势力量,只能朝家人发作,因为家里能包容。
8、突然冒出一句:“你们都不是好人”,或者“每个人都捉弄我”。女孩子不再喜欢穿裙子,拒绝穿个性鲜明或平时很喜欢的服装。
9、在家吃不香,出现尿床、做噩梦的问题,睡眠容易惊醒,有抑郁表现,体重明显下降。
10、走路姿势有些怪异,以一种戒备警惕的状态,也拒绝参与课外活动或集体行动。
这10种表现,是大多数遭受校园霸凌行为的孩子的自然流露。如果孩子进入小学四年级以上,或迈入青春期,这些表现只要出现一个,家长就要引起警惕;如果频繁好几个一起出现,家长哪怕再忙,也要立即停止手头工作,与孩子细致沟通,查清原因。
有的受过校园霸凌的孩子,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这是孩子与父母沟通“零障碍”的表现,但如果从初中开始,孩子离开父母时间变长,开始与父母疏离,或者父母心比较大,甚至无暇观察,很可能让孩子生活在恐惧和焦虑当中,甚至酿成悲剧。
孩子的沉默、父母的大意,是校园霸凌最喜欢的“助推剂”,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管住,迅速反应,校园霸凌都会及时被扼杀和制止,家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