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善报道 在3月29日的准入通气会上,中国足协和中足联筹备组官宣了48支准入球队,三级联赛各16队,而在上赛季,各级都是18队,总数少了6家,而按照之前确定的中乙降2升4的原则,总队数少了8支。
这等于让8个不同级别的俱乐部失去了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梦想,就像很多球队和球迷在网上控诉的那样:仅仅因为中国足协在准入规程里开篇写的一句话,“联赛规模由中国足协决定”,就随便剥夺了很多俱乐部升级的梦想。
部分俱乐部很愤怒,认为这是一种不作为也是不公平的表现,是人治大于法治的体现。
提出异议的俱乐部心情可以理解,但真正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以上赛季的联赛表现看,每支最终升级的球队,资格都未被剥夺,三级联赛都按照既定数量,完成了升级,真正“损害”的,是一些“递补者”的“心愿”。
外界都知道,2022赛季是在特殊情况下完成的准入审核,疫情导致各俱乐部运营都很困难,而从去年10月开始,足协和中足联筹备组悄悄摸排各俱乐部的经济情况,这个情况,对本赛季联赛规模有了一定的参照——而在进行生存调研前,足协没有缩编的计划。
是偶然,也是必然。
中超层面,原本是18队,现在变成了16队,这其中,意外情况是两队退出,否则,还是会保持18队的规模,因为根据上赛季的升三降三的原则,该升级的是昆山、南通和海牛。
同理,中乙升甲的3支球队是济南兴洲、丹东腾跃和延边龙鼎,如果河北和长江没有退出,中甲也会是18队。
但问题恰恰出在了中甲,两队退出,球队变成了16队,准入审核时,陕西和淄博没过,又变成了14队。
在中甲只剩14队的情况下,还要再升两队到中超,等于中甲只剩12队,如果强行凑满18队的话,就要再增加6队。根据规则,已递补过但依然降级的球队不能重复递补,新疆队失去了资格,另外一支降级队北体大严重欠薪,没有递交准入材料,也不能递补。因此,只能从冲甲和保级两个组中再选出球队递补,冲甲组共6队,全都替补上来都不够,还要向保级组“借调”,这样,多少有些不合理。
中乙上赛季也是18队,如果向中甲递补6队的话,意味着中冠要递补8队,所以,一度中冠也成立了前8沟通小组,准备递交递补材料,但最终,足协没有给他们圆梦的机会。
那么,足协和中足联筹备组错了吗?事实上,如果仍旧保持原来的既定规模,包括中乙升入中甲的3队以及递补5队,将有多达8支去年参加中乙的球队升入中甲,又有10支中冠球队参加中乙,联赛的竞技水平,势必面临巨大的考验。
中超竞技水平下降,除了高水平外援离开,和近两年的急速扩张也有一定关系。有些球队长期欠薪,导致球员斗志不足,比赛质量下降。如果这时候再盲目扩军,联赛水平将会进一步恶化。
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中超的河北、中甲的新疆,由于水平或斗志不够,出现连败的情况,比赛毫无质量可言。中乙和中冠就更不用说了,某些比赛看起来不可思议、匪夷所思,而获得相应机会递补进入中乙或中甲的球队,并未对球队进行改造和升级。
足协和中足联筹备组去年10月开始的暗摸排,了解了每个俱乐部的欠薪和外债情况,包括清偿潜力和未来运营的决心,可以获得的支持等多方面信息,汇总后结合审核资料,对准入的规模和数量,有了比较可靠的判断。
不过,准入审核机制没有用人治代替法治,而是根据统一的规则,最终落实。一些低级别球队,尤其是这次不满较多的球队,其自身的运营情况,没有把握在高一个级别联赛中获得准入。
比如,中乙本赛季也是主客场制,有球队提出把比赛定在驻地训练场内,这样可以节省比赛成本。如果升级,此举显然不行,投入肯定会增加,但根据足协摸排的情况,目前不同级别联赛的球队,能够撑住自己级别的赛事,已经有些力不从心,随随便便进入更高级别联赛,很可能因经济压力导致入不敷出,从而滋生各种乱象,毕竟,中国足球不该是过把瘾就死的游戏,总有球队随意退出,会给中国职业联赛形象造成更大的冲击。
所以,足协坚持控制联赛规模,也是为了控制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中国足协还有许多额外考虑,考虑到今年的世预赛、亚运会等多支国字号球队赛事,如果联赛参赛球队维持原定规模,赛程不够紧凑,一是容易跨年;二是不能保证质量;三是低成本运营的队伍过多,会对联赛造成冲击。据了解,今年大部分球队对这样的缩编并不介意,尤其是中乙层面,队伍太多,会增加差旅成本,所以,足协没有盲目升级。
目前联赛运营成本下降,很多俱乐部都希望在低成本运营的时候,挤入更高的赛道,以最小成本撬动前些年想都不敢想的大蛋糕。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管理者更需要顾及联赛的质量和门槛,不该无底线和节制的降低,此次所谓的缩编,没有影响正常比赛和正常升级队伍的晋级资格,只是没有进一步“递补”。其实对于有心递补的各队而言,一步步稳扎稳打,然后升级,可能要比通过意外惊喜,更有利于俱乐部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佬憨
超级联赛!真搞笑,就这水平还称超级联赛,真是恬不知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