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功成名就靠才华还是皇帝宠幸?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上官芊芊 2025-01-24 17:22:45

司马迁笔下的卫青、霍去病,是凭借美色获得帝王恩宠的“佞幸”;司马光眼中的他们,则是汉武帝慧眼识珠的明证。同一段历史,为何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解读?透过《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不同视角,我们将深入探究这段历史公案,还原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当我们研究卫青和霍去病跟汉武帝间的复杂关系时,《史记》里的《卫将军骠骑列传》和《匈奴列传》是我们常提及的资料。

司马迁在《佞幸列传》中谈到这两位将军,却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他称呼卫青和霍去病为“男色”,把他们归类到“佞幸”行列,这表明在汉武帝心中,他们不仅是军事将领,可能还是因为长相吸引人而得到皇帝宠爱的亲近之人。

这个看法引起了人们对两位将军历史评价的争论,是他们自身的才华让他们出类拔萃,还是跟汉武帝的特殊关系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关键呢?

在我们看《史记》的时候,卫青和霍去病的传记特别吸引人,他们俩在对抗匈奴的战斗中表现神勇,事迹在《匈奴列传》里也经常提到。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司马迁在讲“佞幸”的人时,也把这两位将军提了出来。这“佞幸”嘛,就是那些靠脸蛋和甜言蜜语讨皇帝喜欢的人。司马迁说,不光是女人,士人和官员里也有这样的人。

他虽然把卫青和霍去病算到了“佞幸”里,但也没忘了他们出身外戚,被汉武帝特别看重,这也是他们能受宠的原因。不过,司马迁也没否定他们俩的才能,他明确说这两个人是靠自己的能力提升的。

卫青在与汉武帝打交道时,总是先贬低自己,以此来增强皇帝的威严,好像是把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以此来显出自己的服从。而霍去病呢,则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非常在意汉武帝的感受。

司马迁就此提出了“佞幸”的看法,他觉得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受到皇帝的宠爱,除了他们的才能之外,还因为他们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他引用了“种地不如赶上年景好,做官不如碰上好运”这句话来说明这一点,意思是说,就算有才能,还得赶上有利的时机和得到皇帝的青睐。

在汉武帝那个年代,不光是女人,那些有才干的读书人和官员也得想法子讨皇帝喜欢才能混个脸熟。司马迁写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其实就是想对汉武帝来个暗讽,他用“巴结”这个词来贬低,就是想说明汉武帝在用人的时候偏心眼,不公平。这跟司马迁在其他地方批评汉武帝不会用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卫青和霍去病的经历,是古代历史的大事件,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点。我们看《史记》里这些人的传记,能更清楚那时候的政治和皇帝跟大臣们的关系。卫青和霍去病能成为历史名人,不光是因为他们自己有本事,还得看他们跟汉武帝的关系有多微妙。

卫青和霍去病在汉朝历史上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不过,他们跟汉武帝的关系,历史学家们看法不一。司马光和司马迁意见相左,司马光完全否认了卫青是汉武帝宠臣的说法。

司马光对卫青的才能非常佩服,他形容卫青是个出色的将领。卫青不仅骑射技术高超,是个军事天才,而且待人接物有礼,能和士兵们建立深厚的友谊,显示出他卓越的领导才能。他这种会团结人的领导风格,在每次出兵时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次都能打胜仗。

司马光对卫青的评价,不光看他的个人能力,还特别强调他总能打赢仗。他经常说“每次出征都有战功”,这说明卫青并不是靠汉武帝的宠爱,而是靠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一次又一次地打下了辉煌的战绩。

在说起霍去病这事儿,司马光特别看重他们的本事和才华,认为这是汉武帝选人用人的高明之处。汉武帝能识人善任,用了这两位出色的将军,这正是他当明君的体现,彰显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远见。

司马光在这事儿上很少提“宠幸”这个词。他好像觉得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主要是靠他们自己,不是靠汉武帝特别宠爱。这个看法跟司马迁说的“宠幸”那套理论挺不一样的。司马光好像更倾向于认为这两位将军之所以能成气候,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有那两下子,而不是单纯因为皇帝的宠爱。

但这种看法是不是太理想了点呢?历史上,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好机会和环境的培养。卫青和霍去病确实有军事上的过人之处,但他们能成为历史名人,是不是也少不了汉武帝的支持和宠爱呢?

在历史的大戏里,每个人都在演着自己的角色。汉武帝是个能干的皇帝,懂得怎么用人才,同时也是个聪明的统治者。卫青和霍去病是历史里的明星,他们聪明能干,得到了很多赞扬,但他们和皇帝之间的感情也很微妙。

卫青和霍去病就像夜空中闪耀的星星,他们和汉武帝的关系就像一曲复杂的交响乐,充满了不同的音符。也许,我们要用更开阔的眼光来看这些历史人物,用更公正的心去理解他们的成就和相互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的历史地位和与汉武帝的关系,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点。司马光夸奖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才能,也认可了汉武帝善于用人的优点,这和司马迁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在解读历史的时候,各种说法都有,每个历史学家都在努力给这个古老的故事找到更深的意义。

班固,西汉末年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汉书》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资料。但在谈论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关系的话题上,他的看法显得挺保守、挺谨慎的。

在《汉书·佞幸传》这本书里,班固先列出了一长串历代西汉皇帝的男宠名单,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哀帝时期,名单上都是那些因为长得帅而受到特别宠爱的人。有趣的是,在这份名单里,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名字没出现,尽管他们也曾得到汉武帝的特别照顾。

对于卫青和霍去病,班固的态度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一方面承认了他们确实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另一方面又特别提到了他们的才能和战功,这看起来像是在赞扬他们的能力,不只是因为皇帝的偏爱。

班固没有把卫青和霍去病算进他的男宠名单里,这可能是他想保护这两位将军的形象,不让他们被看作是汉武帝私生活的附属品。班固好像更愿意从他们能力的角度来分析他们为什么能成功,而不是简单地把他们看作是汉武帝宠爱的人。

班固的看法既不像司马迁那样直接批评汉武帝用人不当,也不像司马光那样过分强调汉武帝善于选拔人才。他似乎更倾向于保持中立,既认可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才能,又没过多去说他们和汉武帝的个人关系。这大概体现了班固对历史评价的谨慎,他可能更重视客观呈现事实,而不是过多地加入个人的价值判断。

班固在讨论卫青和霍去病跟汉武帝的关系时,表现出了小心谨慎和有所保留的态度。他在《汉书·佞幸传》中对男宠名单的处理,既显示了卫青和霍去病的特殊位置,又没有过多地提及他们和汉武帝的私事。这种态度在历史学术研究中给班固留下了个人风格鲜明的印象。

结尾

聊起卫青、霍去病和汉武帝的关系,司马迁说汉武帝用人不公平,把卫青他们叫做“拍马屁的”,有点看低他们了。

司马光倒是觉得汉武帝挺会识人的,说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因为有真本事才得到重用。但湛若水不这么看,他觉得李广才是最大的功臣,这让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开始有了疑问。

不同的看法说明了大家对历史的理解不一样,到底谁说得对,很难说。

这个话题上,历史学家们的观点和时代背景都可能左右他们的看法,所以我们得小心点,别轻易相信这些说法。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历史人物和那个时代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汉武帝那时候的政治和社会情况。

0 阅读:22
上官芊芊

上官芊芊

居思远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