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清廷,首倡剃发易服的孙之獬,最终被农民军肢解

隹山 2024-04-23 20:54:14

投靠清廷,首倡剃发易服的孙之獬,最终被农民军肢解

孙之獬,字龙拂,号毅叟,山东淄川县人,明末清初官员,同进士出身。他的一生充满争议,尤其是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行为,引发了后世对他的激烈评价。孙之獬在明朝崇祯初年因力争禁毁《三朝要典》而被归为阉党,削籍返乡。清军入关之后,他又主动进行剃发,投靠了清廷,并且官至礼部的左侍郎、翰林院的侍讲学士,自己请命前往江西招抚民众,不久之后又因事夺官。顺治四年,孙之獬在家乡被山东谢迁抗清民军折磨、肢解而死。

孙之獬的生平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他的故事,是明清交替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一个缩影。

跻身词林与谄附阉党

孙之獬出身于一个有学问的家庭,他的祖父孙光辉也是翰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式乙卯科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壬戌科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告假回乡,为父养老送终。守丧期满后,孙之獬重回京师。当时权阉魏忠贤势力正盛,孙之獬谄附阉党,破格升任侍讲。天启七年(1627年),与徐时泰主顺天府乡试,当时的阉党主要的成员,也就是崔呈秀的儿子崔铎,虽然才不能文,却通过与孙之獬的关系,得以中举。

崇祯初年的政治风波

熹宗驾崩,思宗(即崇祯帝)即位。作为九千岁的魏忠贤,很快遭到了文官们的参劾,不久便畏罪自杀。次年,翰林倪元璐请要毁掉《三朝要典》,并打算清算阉党。《三朝要典》是在天启年间激烈的党争背景之下,由魏忠贤主持,大学士顾秉谦、黄立极、冯铨等人编撰而成的官方史书,收入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关于“梃击”、“红丸”、“移宫”三大疑案的示谕奏疏,并加案语,旨在深入打击东林党。东林党人以其颠倒黑白,重新得势之后,自然力主禁毁。同时,他称病请求辞职返家。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孙之獬的种种行为广遭到众人的讥笑,给事中张承诏等人,又对他连疏参劾。同年八月,孙之獬被夺官削籍,回乡居住。

乡居为民与薙发降清

孙之獬返回山东淄川老家,闲居近二十年之久,平日教授子孙族人读书,城中有公共事务,如修建石城、复行一条鞭法等,孙之獬亦以乡绅身份出面倡议。崇祯末年,民军四起,袭扰城池。孙之獬率众守城,淄城免受破坏。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殉国。明将吴三桂迎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山海关战役之后,多尔衮下令沿途州县官员按满人风俗,剃头留辫。清军随即驱逐李自成,定鼎北京。然而,汉人自古“衣冠束发”,严格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以剃发为奇耻大辱,抵触强烈。降清之汉族官员中,剃发者亦寥寥无几。多尔衮见满清统治尚未稳固,便下旨收回成命,许诺“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投靠清廷与首倡剃发易服

同年,清廷派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山东巡抚方大猷将孙之獬守城之举上报,朝廷即召其上京。孙之獬主动让全家男丁剃发易服,还让妻子不要缠足,并且还上疏标榜“臣妻放足独先,阖家剃发效满制”,得授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清初笔记《研堂见闻杂记》称,其时朝堂满汉大臣分列,孙之獬入朝后,列于满班,满臣认为他是汉人而不受;归入汉班,汉臣又因为他从满俗而不容。孙之獬于是羞愤上疏,声言“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言辞十分激烈。

被农民军肢解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随着李自成大顺与南明弘光政权相继被清军摧毁,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六月发动“七路伐逆”之战,意图剿灭剩余的抗清势力。孙之獬作为清廷的官员,被派往山东招抚,以平定当地的农民起义。

然而,孙之獬的命运却在山东谢迁抗清民军的手中走向悲剧。谢迁是一位反清的农民领袖,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抵抗清军的入侵。在山东的战斗中,孙之獬被谢迁的农民军俘虏。这些农民对孙之獬心怀仇恨,视他为叛徒,因为他剃发易服,投靠了清廷。于是,他们对孙之獬进行了残酷的肢解,以报复他的投降行为。

孙之獬的悲惨结局成为了明末清初历史上的一段血腥记忆。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政治风波、清军入侵、剃发易服,最终以被农民军肢解而终结。他的故事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变局中的选择和命运。

0 阅读:2
隹山

隹山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什么,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