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晶圆制造过程中,离子的分布状况对器件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一分布又与离子注入工艺的主要参数紧密相连。
离子注入技术的主要参数涵盖了离子源的类型、注入剂量、注入能量、注入角度以及硅片的旋转等因素。
1)注入剂量
掺杂离子的整体浓度主要受注入剂量的影响。剂量由束流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离子数量)和注入时间的乘积决定,其具体范围与离子注入设备的性能密切相关。通常,中束流/高能注入机的剂量范围在1011 ~1014cm-2。高束流注入机则在1014~1016cm-2之间,剂量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其中,N代表离子注入剂量(单位:cm-19C)。T为注入时间,I为注入的电流大小;A为注入面积,n为电荷数,e则是单位电荷量。
需要注意的是,离子注入剂量是以束流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离子数)来衡量的,而在实际浓度分析中,如采用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时,则是以体浓度(即单位体积中的离子数)来表示的。因此,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时,应注意其计算单位的差异。
2)注入能量
离子注入时的能量,直接关联到离子的运动速度,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关键因素。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通常介于0.1keV至1000 keV之间。
离子的注入深度不仅与注入能量有关,还受到注入剂量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展示了Sb离子在不同能量注入下的深度分布,通过SIMS分析得出。可以观察到,随着注入能量的提升,离子的注入深度也随之增加,但相应地,浓度的峰值会有所下降。
Sb离子在不同能量注入下的深度分布曲线(SIME分析)
下图则描绘了B、P、As三种离子在非晶硅中注入深度随注入能量变化的曲线。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注入深度与注入能量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此外,对于具有相同注入能量的不同种类离子而言,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其注入深度的投影射程(Rp)反而越小。
B、P、As在非晶硅中注入深度随注入能量变化的曲线
3)注入角度
离子注入的角度参数涵盖倾角(tilt)与扭角(twist),如下图所示。倾角对离子注入深度有着显著影响,而扭角则需依据具体产品结构的方向进行相应调整。
离子注入的倾角和扭角
在实际晶圆工艺中,硅晶体以单晶形式存在,展现出特定的晶体结构。因此,从不同晶向观察时,其晶格投影会展现出较大的差异。如下图所示,当沿<110>方向观察时,会形成较多且尺寸较大的沟道。若偏离此角度,沟道数量虽增加,但尺寸会明显减小。当离子沿<110>晶向注入时,部分离子会沿着这些沟道前进,所受原子核和电子的阻碍极小,从而导致注入深度超出预期,形成所谓的沟道效应。
观看方向
在沟道效应的影响下,离子注入的深度和浓度会出现第二个峰值,如下图所示,使得注入深度难以控制。为规避沟道效应,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调整硅晶体的主轴方向,使其偏离注入方向,即调整倾角(通常介于3°至7°之间),使硅晶体呈现无定形状态。通过观察As、Sb、B、P等掺杂离子在不同倾角(如5°、30°、60°和80°)下的SIMS深度分布曲线,可以发现随着倾角的增大,注入深度减小,峰值更靠近表面,且峰值浓度降低。二是采用在硅晶体表面覆盖无定形介质膜的方法,如二氧化硅、氮化硅,或对表面进行非晶化处理(如注入Ge或Si等离子)。
P在110keV能量注入下通道效应对浓度分布的影响
4)硅片旋转
在进行硅片离子注入时,其表面往往存在一定的结构图形,这会导致在注入过程中部分区域被遮挡,形成所谓的阴影效应。为了改善硅片表面的注入均一性,通常需要对硅片进行旋转。例如,在某些离子注入工艺中,硅片会按照总剂量的四分之一进行四次90°的旋转,以此消除阴影效应的影响(见下图,注:虚线部分为阴影区域)。
离子倾角注入结构阻挡
5)离子源的选择
掺杂元素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硼(B)、磷(P)、砷(As)、铟(In)、氧(O)、氢(H)、氟(F)以及锗(Ge)等。根据产品的不同应用需求,需要选择掺杂不同的元素。
硼元素常用的离子源为三氟化硼(BF₃)或硼烷(B₂H₆),用于P型掺杂,如形成P型阱、调节P型器件的阈值电压、P型器件掺杂以及源漏极的形成等。由于硼原子质量较轻,所需的注入能量也相对较低,因此通常选择BF₃⁺离子进行注入。
磷元素则常用磷烷(PH₃)或固态红磷作为离子源,用于N型掺杂,如形成N型阱、调节N型器件的阈值电压、N型器件掺杂以及源漏极的形成等。
砷元素则可用砷烷(AsH₃)、固态砷或As₂O作为离子源,与磷一样属于N型掺杂,同时砷还可用于深埋层的注入。
铟元素则以碘化铟(InI)为离子源,与硼一样属于P型掺杂,且作为重离子,常用于轻掺杂注入。
氟元素则可用BF₃作为离子源,用于中和Si/SiO₂界面上的Si悬挂键,以降低界面态密度,减少漏电流和随机电信号噪声的干扰。
锗元素在高剂量注入下能够打乱硅的晶格结构,形成非晶化层,有助于降低沟道效应。此外,它还有助于离子注入后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和电激活。
离子注入工艺的监控
2025
离子注入工艺的各项参数均对最终的产品器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工艺进行持续且有效的监控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几种主要的监控手段:
1)热波损伤检测技术(见下图)
硅片经过离子注入后,其晶格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通过检测这种晶格损伤的程度,我们可以监控离子注入工艺的稳定性。具体方法是,利用一束激光加热晶圆表面,随后晶圆表面的反射率会发生变化。再用另一束激光测量晶圆表面的特定区域,反射信号会随着反射率的变化而变化,这个检测到的变化信号被称为热波(thermal wave, TW)信号。热波信号与晶格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方法反应迅速,无需破坏晶圆,非常适合在生产线上实时监控离子注入工艺的稳定性。
热波操作监控
2)方块电阻测量法
离子注入后的晶圆需要经过快速热退火处理,以激发掺杂物的电子活性。方块电阻(sheet resistance, Rs)测量仪采用四探针法,即在两根测试针之间施加电流,并测量另外两根测试针之间的电压,以此来计算晶圆的方块电阻值。Rs值是离子注入机台常用的监控指标,它与注入剂量和角度有关。一般来说,剂量越大,Rs值越小。Rs的测量结果也会受到快速热退火工艺稳定性的影响。尽管这种方法没有热波损伤检测那么直接,但其结果较为精确,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线上的在线监控。
3)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法
通过重离子束轰击晶圆表面,并收集不同时间溅射出的二次离子质谱,我们可以测量掺杂元素的种类、浓度以及注入深度。这是目前反映离子注入情况最为准确的监控方法。然而,SIMS分析无法对整个硅片进行全面分析,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中使用SIMS分析设备进行分析,且需要破坏硅片进行取样,因此无法实现在线测量,结果反馈时间也相对较长。
4)表面颗粒监控技术
对于离子注入工艺而言,表面颗粒的主要危害在于它们会阻挡掺杂注入区,导致不完全掺杂结构,进而影响产品的良率。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表面颗粒进行监控。
来源于学习那些事,作者赵先生
半导体工程师半导体行业动态,半导体经验分享,半导体成果交流,半导体信息发布。半导体培训/会议/活动,半导体社群,半导体从业者职业规划,芯片工程师成长历程。24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