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北京真正的顶流?比一千个王思聪还厉害的富二代浮出水面!

雾锁山头锁 2024-11-19 16:20:44

课堂上,老师忍无可忍地大喊:“你给我出去!”年幼的王世襄低着头走出教室,手里还紧紧握着一只蛐蛐笼。那时的他,上课不仅不好好听讲,还把自己养的蛐蛐带到课堂,干扰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老师们对这个爱玩的孩子又气又无奈,毕竟他的家庭背景显赫,谁也不愿意得罪这位出身豪门的“小顽童”。

王世襄的家族背景非同一般。爷爷官至清朝工部尚书,伯父年纪轻轻就考取了状元,曾师从梁启超,王世襄的父亲更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官。他的母亲金章则是知名画家,才华横溢。这样的家世,自然为王世襄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然而,与家族期望相悖的是,王世襄从小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痴迷于养鸽子、捉蛐蛐等“玩物”。他的父亲多次尝试“纠正”他的行为,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王世襄不止一次对父亲说:“我玩也是认真在玩,玩得有学问!”

事实证明,王世襄确实不是普通的“顽童”,他的“玩”不仅深入其中,还“玩”出了学问。他的兴趣从未止步于表面,而是通过不断钻研,最终转化为文化上的积淀。

在王世襄众多的兴趣爱好中,养鸽子是他最为热衷的。他甚至为此写出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这是一本对养鸽爱好者来说堪称经典的书籍。为了完成这本书,他专门请来养鸽专家,养殖各种鸽子品种,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人曾嘲笑王世襄浪费时间,结果这本书一经出版,成为了养鸽圈的必读之作。王世襄不仅在“玩”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还凭借着钻研精神,打破了纨绔子弟的固有形象。

王世襄不仅是养鸽子的专家,他还对收藏古物、玩葫芦等传统文化充满热情。比如,他撰写的《中国葫芦》一书,挽救了这一几乎被遗忘的传统工艺,让葫芦的雕刻、制作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他的“玩”不仅仅是个人兴趣,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946年,王世襄受梁思成推荐,主动请缨参与到日本文物归还的交涉工作中。当时年仅二十多岁的他意气风发,凭借流利的英语和对文物的深厚知识背景,参与了中日间关于文物归还的复杂谈判。然而,日本方面百般推脱,归还的过程极其艰难。尽管王世襄最终只追回了106箱书籍,但他为此签署的诸多条约为国家争取了更多的文化遗产,这段经历也让他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他“玩”文物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带着深刻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王世襄的“玩物”哲学并未因个人兴趣局限于一隅。即使在文革期间,王世襄因各种政治问题被停职,他仍然保持着对“玩”的执着。他常说:“如果连玩都玩不好,工作又怎么能做好?”这句话是他人生哲学的核心,表明他对生活态度的专注和追求。在被故宫重新聘用时,他毅然拒绝了,选择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并通过写作和研究,留下了一部部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

与王世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富二代”王思聪。作为首富之子,王思聪的“玩”方式截然不同。网红女友、奢华生活、绯闻不断充斥着他的生活。在大众眼中,王思聪的“玩”代表着浮夸与享乐,甚至不久前被爆出私生子风波,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纨绔子弟”形象的印象。

王思聪的生活与王世襄的“玩物”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王世襄通过玩物钻研文化,将爱好转化为学术研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王思聪的“玩”则更多地停留在个人享乐和娱乐圈的表面。虽然同样是富二代,但两者的人生选择和对“玩”的理解天差地别。

王世襄的故事不仅仅是“玩物”的传奇,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解读。他的“玩”带有责任感,带有文化厚重感,而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这种“玩”不仅成就了他个人,还为国家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比之下,王思聪的“玩”虽然在当下娱乐圈风生水起,但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责任感。或许,王思聪有着不菲的财富,足够支撑他“玩”一辈子,但这样的“玩”,能否像王世襄那样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王世襄的“玩”告诉我们,玩物并不一定代表着堕落和浪费,关键在于玩得是否有深度、是否有价值。王思聪的故事则警示我们,不论拥有怎样的家世和财富,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选择生活的方向。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浮华的享乐层面,这样的“玩”终将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两代“玩家”,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以文化传承为底蕴,另一个以奢华享乐为标志。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个人选择的不同,更揭示了不同时代下“玩物”的深刻内涵。

1 阅读:19

雾锁山头锁

简介:雾锁山头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