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姜子淳晨色聊 2025-02-11 15:16:20

01“诸法空相”

大家好啊!前面我们说了“空”于“色”之间的联系,那我们今天继续后面《心经》的内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边的“心”字就是核心纲要的意思。 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般若学说的核心纲要。

至于“色不异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小段,更是般若学说核心纲要的核心纲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连续用了六个不字。

由此可见,这里在重点强调,“舍利子”我们已经知道它的特殊,《心经》里佛陀没有出现,而听众是舍利子,在般若类经典当中是比较特殊的。

呼叫舍利子,叫了他一声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也就是佛法的法。然而在这里这,不仅仅指学说,而是指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指的是世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天地间的所有的事事物物。

换句话说,也就是指五蘊诸法,色受想行识构成的、或者因这五蘊而生的世间诸法。

实际上一切法,也就是世间的一切是事事物物,就是因为色受想行识五蘊而生的 。

而这五蘊的重要特点是一切相待、相对而有。而空,曾经前面讲过相待假、因缘有这六个字非常重要。

五蘊本身就是一种性质。那么它就是有空性,所以諸法空相,而这个空相并不是虚无,并不是虚妄,而是指真实空相。

诸法空相的空,前面讲过。是真实空相。因为色受想行识五蘊聚集起来,凡人对五蘊的相待性认识不够,于是产生了误解,形成了错误的认识。

导致我们的真性受到了遮蔽,受到了染污,所以我们才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执着。

换句话说,就是各种各样的极端的心态,简单粗暴直接极端的心态,才会错误地认 为外境的一切、外面的一切,都是切切实实、实实在在,都是存在的。

我们才会认为所看见的、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触摸到的,都是真的。

我们会非常简單粗暴的就这么认为,眼见为实。

我看到的难道不是真的吗?不一定。

眼见不一定为实,仔细想一想,生活当中的经历就比较容易明白。

网上有一句口头禅,有图有真相,可有图不一定有真相,为什么?因为图还能P啊!还有美颜?

怎么办?只有凭借着般若智慧才能解决这个问題,我们才能理解缘起性空,因为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所以它实际上是空的 。

然而重要的是,这个空并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空。我们只有站在缘起性空的角度,才能真正的领悟空相这两个字。

无中生有,其实按理说无中很难生有,对不对?不可能生有,我们当然也不会想到空中生有,而如果它是因为一种关系,相对、相待的关系,那就生不出什么对?

既然生不出什么,没有生怎么有灭呢?

所以说——不生,不灭。

我们一旦明了般若的这种甚深妙说,就不会有妄想心,没有了妄想心,就避免了错误的认识,就不会持有这么一种观点:有生有灭。

我们不会有这样一种观点,因为它实际上是谈不到生也谈不到灭的。既然这样,也就没有什么好出离的。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不垢不净——我们都知道,污垢和清净是两端,是对立的。

实际上这里讲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般若智慧,就会产生出我执和法执的偏见。

我执,这个可以形容为我对我自身,对我这个人本体的一种执着。

法执是另一端,执着于佛说、执着于各种学说,就会把这两者给私立。而这种执着 就是误会,就是垢,就是不净,不彻底,不明断。

这个垢字面上是污垢的,垢也有很多讲解佛经的朋友把它解释为垢秽,污秽的秽,实际上这个垢,比在字面上要复杂一点。

修习佛说的人,或者了解佛说的人,他不执着,他没有我执和法执這种各执一端的极端的心态,所以这个叫清净,叫净。

凡夫,容易垢,修行者,或者具有般若智慧的人,叫净。甚至对于拥有般若智慧的人来讲,所谓的垢和净,也就是色,一种表色,一种表象,而究其根本,也无所谓垢与净,所存在的只不過是真实空相,是真实的,但是它是空相。

怎么能用净和垢去形容它?如果是一种关系,这种因缘,怎么能用净和垢这两个极端去形容它?

所以我们如果不具备真正的知识、般若,就不能对世间或者诸法空相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不理解诸法,具有真实空相,我们就心念、认识,就会出现虚妄,这就是垢。

而了解了般若智慧的人,就到达了真实空相,那么他就不会被受想行识五蘊所误导与拘束,也就不受这些色相的影响。

这个色相不是我们平时讲的色相,我们平时讲的色相主要是讲女色的色,这里的色相就是指这种物质的表相。

这就是净。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果真的了解了五蘊真空,那么也就谈不上生,谈不上灭,谈不上垢,谈不上净,这只不过是一种相待,一种假有,而其实是有真实空性。

不增不减,还有解释是指:我们本来有的心量,并非因为修行而有的。

所以我们去理解、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不是因为修行而有的,而是因为修行而显现的。

心量,心的这种包容量、心的理解力、心的感悟力,並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加一 分,也不会因为迷惘而减去一分。

这个心量本来都有,我们人的一些能力,认识力本来就有的,我们并没有因为觉悟而增加、也没有因为迷悟而减去。

因为我们不了解五蘊的真实空相,我们被它给遮蔽了被它给束缚了,我们在某种时刻、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修行、观照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算实能力,心量,就被遮蔽住了,被隐没了。

这一点就引申出后来的佛性本有,真心俱在,生灭、垢净、增减,都是由妄见分别所导致。

这种妄见、分别、执着入就是苦厄。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減,强调的是一切善惡、生灭、后净、增減。

这种执着是因为没有理解,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对因缘合和理解不够,也是对五蘊的真相理解错误。

实际上,我们都没有任何的执着和分别的必要。

不要去执着,不要妄生分別。

比如舍利佛,诸法都有空的印记,诸法并无缘起,并无断绝,并无染亏,并无澄净,并无減少,也并无增加。

4 阅读:78

评论列表

韦荣鹄

韦荣鹄

2
2025-02-11 21:06

一个普通人,居然学人说《心经》,不觉得好笑?没有罗汉级别的水平,你还真不知道《心经》说什么。[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kongkong

kongkong

2
2025-02-12 02:04

此种言论猛一听好似有理,但其实是错的,不是佛门言论,而是外道言论。在六祖坛经中讲过,望作者反省!

姜子淳晨色聊

姜子淳晨色聊

姜子淳晨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