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70年出生的人,当年的快乐时光你还记得吗?

情事茶馆 2025-03-20 20:26:42

黄昏时刻,村口的小路上,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嬉闹,肩膀撞击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他们是60~70后的孩子们,那是他们最纯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没有沉重的学业压力,没有现代社会的繁杂,一切都那么简单而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吗?

那个时候课业并不繁重,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戴眼镜,把书包里塞满书本也并不常见。

一下课,小伙伴们像飞出笼子的鸟儿,奔向自己喜爱的小天地,无忧无虑地追逐嬉戏。

那是我们真心快乐的时光,简单而纯粹。

寒冬时节,我们常常玩一种叫“扛膀子”的游戏,就是互相撞击肩膀,在寒风中感受着彼此的温暖。

嘴里还喊着:“扛膀子,加油子,南边来了一只小猴子……”这种童年游戏带来的温暖,现在细想起来,心里依然涌满温馨的回忆。

那些年我们玩的“跳房子”和“扛膀子”,你还记得吗?

在没有珠光宝气的玩具和花样繁多的游乐场的年代,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玩具。

找块瓦片,在地上画上几个方框,就这样蜷着一条腿,像小袋鼠一样跳啊跳。

瓦片从一个方块移动到另一个,我们称之为“跳房”。

还有一种游戏,更是与乡村的日子紧密相连。

用家里的碎布缝制一个小布袋,里面装上谷子或麦子,玩法和“跳房”相似。

简单的材料,简单的游戏,却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和满足。

每天放学后,课间十分钟,我们就在操场上玩闹。

尤其是到了冬天,那种用肩膀撞击产生的热量和欢笑声,让现在想起依然温暖。

而那些用干树枝烤麦穗和嫩玉米的日子,至今满嘴残香,回忆起来,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嘴里满满的香味和笑声。

夏天的记忆总是特别清晰。

酷热的日子里,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下河”。

放了学,或者到了周末,我们一群小孩子就会相约去村南的小河里游泳。

那叫“下河”而不是“游泳”,是因为那时每个村子都有一条小河,是我们的天然游泳池。

一个光着身子,在河里玩狗刨、仰游,站在水里只露个小脑袋,这些现在看来简单的动作,那时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技能。

还有扎猛子,从这边一头扎到河里,再从对岸钻出来。

那时候的小河是我们最欢乐的天地,水底的秘密只有我们知道。

那些岁月,我们男孩子是家里和学校里的小调皮,但也是无比快乐的存在。

哪怕被大哥大姐发现我们去“下河”,挨了一顿骂,心里也还是想着下次再偷偷去。

因为,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天地。

腊月一到,集市便开始热闹非凡。

记得小时候过年,总是充满了期待。

我们那时候最喜欢去的就是“赶集”。

卖鞭炮的小贩子们扯着嗓子吆喝:“放好了,卖孬的不是人养的……”小孩子们听到鞭炮炸响,立刻蜂拥而上,抢那些没有完全爆炸的鞭炮。

人挤人的集市,繁忙而热闹。

大人们采购年货,小孩子们四处张望,寻找心仪的小玩意。

那时候,过年的气氛就从腊月的集市上开始蔓延,甜在心头的竟是简简单单的一根糖葫芦和一串鞭炮。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手里的鞭炮哑了而发愁,也曾因为一个鞭炮在口袋里炸响吓得哇哇大哭。

但这些点点滴滴,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

岁月流转,当年的欢笑和泪水,如今只成怀念。

60~70后这一代人,从童年的无忧无虑,到背井离乡的艰辛打拼,再到如今的压力和责任,历经了社会的巨变。

虽然我们无数次感叹生活的艰辛和责任的重压,但这些记忆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曾经也有属于自己的阳光灿烂。

每当夜深人静,我们或许会哼起《小花》里的歌曲,或是回想起那根叼在嘴里的麦秸。

那些成群结队游下河的夏天,那些满嘴麦香的瞬间,是我们最沉甸甸的财富。

我们这代人,虽然承担了太多责任和压力,但回头望去,那些逝去的童年、那些快乐时光,依然是我们永恒的灯塔。

或许我们不能倒下,因为我们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正是这些记忆,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

希望每一个60~70后,都能从这些记忆中获得力量,继续勇敢地前行。

人生无常,但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童年,始终会在我们心中不朽。

0 阅读:0
情事茶馆

情事茶馆

茶馆里,聊聊情感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