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去世后,为何不传位给蒋经国,而是传给了无实权的严家淦?

雾寒似露 2025-02-11 13:42:45

台北街头出现了滑稽的一幕:一群身穿西服,戴着孝字的国民党官员,匍匐跪地,泣不成声。

如果不是台媒媒体报道,大家还以为是古代“君王驾崩”,谁能想到竟是蒋介石移灵。

结合蒋经国的“先君崩逝,野祭苍哭”和严家淦的“天不整遗,故蒋公遽告崩殂……”,更令人困惑:今夕是何夕。

这场移灵闹剧,彻底戳破了蒋介石生前鼓吹的“民主”遮羞布。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长子,可蒋介石死后,却没有传位给蒋经国,而是让严家淦出任了“台湾地区领导人”。

那么,蒋介石为何不传位给蒋经国?严家淦又是何许人也?

老蒋放弃父死子继,让技术官僚接班?

“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1956年,远在台湾的蒋介石看到毛主席写来的亲笔信后,不禁有些心酸。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他的根在浙江奉化,能葬在祖陵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夙愿。

不过,蒋介石的一意孤行,注定了他只能“客死他乡”。

1975年奄奄一息的蒋介石,在交代后事时,千叮咛万嘱咐:“我死后,将灵柩暂厝慈湖,那儿风景好,很像我们奉化老家……”

蒋介石没有入土为安,就是还幻想着葬回老家。

蒋介石死后,按照相关规定,时任台湾地区副职领导人严家淦直接转正,成为老蒋的继任者。

蒋介石名义上“革命”,其实封建思想非常浓厚。

不少人都在疑惑,蒋介石为何不传位给蒋经国。

抛开蒋经国不谈,严家淦相比于陈立夫、何应钦、张群等人,存在感实在太低。

看上去,传给他们其中任何一位,都比“名不见经传”的严家淦合理的多。

而且,蒋介石用人有两个标准:老家浙江、黄埔出身,严家淦不符合其中的任何一项。

1905年严家淦出生于江苏,21岁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此后,严家淦长期在福建抓建设,又在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10月来到台湾省,还参加了日本投降仪式。

严家淦是个技术官僚,主要负责改革币值、降低通货膨胀,协助陈诚推动公地放领与“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

这样的严家淦能继承蒋介石的职位,让人倍感意外。

当然,这并非蒋介石良心发现,而是在为蒋经国铺路。

要知道,为了能让蒋经国上位,蒋介石可以不顾一切。

举个例子,陈诚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多次“忠心护主”。

抗战时期,陈诚大放异彩,指挥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昆仑关、粤北、宜昌等战役,还当过远征军司令,就连周总理都跟李宗仁说过:“陈辞修是爱国的人”。

陈诚的英勇表现,一方面证明了他的能力,也反映了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1948年5月,当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一败再败,蒋介石开始准备后手。

他决定先派陈诚到台湾省,给自己“打前站”。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亲儿子蒋经国,另一个就是陈诚。

蒋经国野心勃勃,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陈诚抢了自己的位置。

至于陈诚,也没有惯着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何况,陈诚、蒋经国在大陆时期就矛盾重重。

1954年5月,陈诚成为台湾地区的“二把手”,两年之后又当上了国民党副总裁。

要知道,国民党过去只有汪精卫当过这个职位,给外界“陈诚就是接班人”的强烈暗示。

蒋经国率先发难,他本人与陈诚明争暗斗;又指使自己的派系打压“CC系”。

在这场政争中,严家淦始终不曾出头,所以陈诚和蒋经国都把他当作“自己人”。

“家仆”再忠心,也比不上亲儿子

“你们都是我的革命同志,是我最亲近的两个人。如今我们退守台湾,你们若还是区分彼此,明争暗斗,那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

士林官邸中,面对吵得不可开交的陈诚、蒋经国,蒋介石和起了稀泥。

陈诚与蒋经国的矛盾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就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都说:“蒋经国的首要对手是陈诚,他是蒋介石的忠诚副手。”

手心手背都是肉,事已至此,蒋介石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1960年,蒋介石在民众的反对声中一意孤行,继续“当选”台湾地区领导。

蒋经国变本加厉的对陈诚予以打压,蒋介石熟视无睹。

有时候,没有态度,就是一种态度。

陈诚如梦方醒,自己再忠诚、再受重视,也只是蒋介石的“仆人”。

蒋经国能力再差,也是“主人”。

从不吸烟的陈诚,只能用烟草来排解苦闷。

1963年,在重重压力下,陈诚卸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

卸任前,他曾暗示严家淦跟自己一起辞职,意为共同进退。

严家淦显示出了他精明的一面,选择站在蒋介石一边。

陈诚从此退居二线,只挂了个“二把手”的虚职。

而且,陈诚还查出了癌症,时日无多。

严家淦在关键时刻“识时务”,获得了蒋家父子的高度认可。

于是,严家淦接替陈诚,成为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跻身权力核心。

严家淦看清了蒋介石要让蒋经国接班的本意,提名蒋经国为台湾地区防务部门的副职领导。

1965年,陈诚病逝,蒋经国“继承大统”看起来已经毫无障碍。

不过,蒋介石在台湾省倒行逆施,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美国和日本一直要求蒋介石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政客,担任台湾省长,并力推吴三连、黄朝琴、谢东闵。

这几位在台湾省颇有名望,蒋介石担心,一旦交予实权,恐怕会对儿子接班造成威胁。

所以,蒋介石一直在找各种理由推脱、敷衍。

为免夜长梦多,蒋介石必须坐实蒋经国的“继承人”地位。

让儿子来接班,老子实在是说不出口,这个事还得由别人来提比较好,尤其是由台湾当地政客提出更有说服力。

为让儿子接班,蒋介石做了什么?

1972年2月底,蒋介石在涵碧楼漫不经心的问台湾地区民意机构负责人、台籍政客谢东闵和台湾南投县长林洋港:“蒋经国跟我来台工作,已有一二十年了,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怎么样阿?”

这看似无意,实则满眼杀机。

谢东闵何其聪明,借机对蒋经国大吹特吹,还连带着夸了蒋介石。

蒋氏父子认为,谢东闵是一个对蒋家忠诚、可靠的人,可以信任和利用。

不久,蒋介石找到了蒋经国的亲信王升:“这段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要求蒋经国去当行政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还有千余名国大代表联名上书(实际上是蒋介石在背后策划的),谢东闵的愿望尤其强烈,他在多个高层会议上推荐蒋经国,说他可担大任。”

蒋介石指使王升,请谢东闵正式写一封举荐信,让大家感到蒋经国的“民心所向”。

特务出身的王升,立刻授意。

但他没有去找谢东闵,而是找了个作家,以谢东闵的名义草拟了一封举荐信,称蒋经国“才德兼备,智勇双全”,还说:“经国先生既然众望所归,为上下所共举,即是民意之所趋,是故顺应民意,以安民心……”

写好后,王升直接拿着举荐信,找到谢东闵。

谢东闵自己手书了一遍,签字盖章,准备在国民党大会上宣读。

大会开始前,蒋介石特地让人把“举荐信”拿给刚上任6天的台湾地区“二把手”兼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严家淦看。

严家淦立马找到蒋介石:“那我今天就在会上辞职,并力荐经国先生接替我的职务。”

蒋介石摆摆手:“你这个副领导人就职才6天,不能辞,你只辞行政管理机构就行。”

严家淦忍辱负重的辞了行政机构的职务,只当了虚名的“二把手”。

蒋经国则在谢东闵的“举荐”下,接手行政管理机构。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严家淦按照规定,当上了“一把手”。

而他也知道,自己就是起个“过渡作用”,权力早晚得给蒋经国。

因此,严家淦这个“一把手”,几乎不召开任何会议,也尽可能避免抛头露面。

每当有人汇报工作,他都会说:“找经国先生谈。”

可以说,严家淦一直在竭尽所能的为蒋经国“接班”,创造条件。

1978年,严家淦正式退职,蒋经国毫无意外的“当选”。

严家淦退职后仍以社会贤达的名义经常活动,而对于国民党内的人事安排,蒋经国也对其多有垂询。

总结而言,蒋介石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真正的传位严家淦。

严家淦只是在两蒋交接期间,起到一个过渡作用。

如果蒋介石生前,就把蒋经国立为“二把手”或者直接传位蒋经国,那么台岛内外必然掀起一片哗然。

有了严家淦,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理成章。

至于蒋介石为何会选严家淦当棋子,原因很简单:他没有野心,没有班底,庸庸碌碌,是汉献帝型,也是林森型。

正因如此,蒋介石才会对严家淦如此放心,丝毫不害怕他“趁人之危”。

两蒋的这出戏码自以为天衣无缝,实则人尽皆知。

1 阅读: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