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杂谈——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汉武帝的控权握柄之术

冰涵影视解说 2023-03-13 15:41:25

随着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的登基。继秦朝之后历史上又一辉煌盛世拉开了序幕,后称“汉武盛世”。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大胆又果断的决策,将西汉推向了巅峰时期。

其中政治方面推恩令的实行,对之后的朝代影响深远,此举解决了自七国之乱以来封建社会皇帝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削弱诸侯王势力。

可以说,推恩令的实行,为建立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实行推恩令的背景

汉武帝即位初,太皇太后窦猗房所代表的外戚势力强大,汉武帝朝政事事需要禀报东宫,只得隐忍不发,韬光养晦。

直到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猗房逝世,汉武帝才真正彻底地执掌了政权。执掌政权后,刘彻用了几年时间才彻底将朝中的外戚势力拔除,但汉武帝并没有放松警惕。

西汉初年,政治衰败,社会动乱让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定国家局势,不得不册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各占一方。

随着世间诸侯王的权力及野心越来越大,这为之后的国家治理埋下了隐患,最终酿成大祸导致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诸侯王大乱,史称七国之乱。

有着雄心壮志的汉武帝自然不会忽视这巨大的隐患,在他彻底执掌政权后,最先做出的决断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所以他开始任用出身低微之人,比如主父偃。

主父偃此人,出身贫贱。学习了《易》《春秋》,在齐国游学时受当地儒学生的排挤,在周游别国时也不得重用,直到公元前134年到达西汉长安上书汉武帝。

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允许诸侯王把自己所有的领地和权力可以分给子弟,建立小的诸侯国。

这会让诸侯国的领地越来越小,权力也越来越分散。随着时间会让中央集权更牢牢地握在皇帝手中。

此时汉武帝正为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所困扰,主父偃的上书仿佛久旱逢甘霖,一下子闯进了汉武帝的眼中。

当即汉武帝就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大力推行推恩令,开始任用主父偃。

推恩令为何是千古第一的阳谋

主父偃上书的建议对皇帝想要限制削弱诸侯王权力十分有效不假,但这诏令一出诸侯王能同意吗?答案是诸侯王们都接受了,这是为什么呢?

西汉实行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只有嫡长子能继位,如果还有其他孩子,那么只能封侯或者直接成为平民了。

在伦理道德上来看,一个大家庭都是同样出生,只有一个孩子能继承位置,其他兄弟只能做平民,都会觉得愤愤不平。只是早出生一点,待遇却是大相径庭。

但汉武帝下诏的推恩令一出,这番局面就会被改变,同时还能收拢人心,为什么呢?我们看主父偃是怎样向汉武帝觐见的。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从主父偃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考虑到了诸侯王不情愿的情况,从而提出了站在仁孝方面的道德制高点的建议,表面是为了仁孝而推行,实则削弱诸侯王权力。

但汉武帝的诏令更为巧妙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籓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这诏令中一字未提分权削藩之事,只是轻飘飘地说,梁王和城阳王你和你的兄弟本是同根生,如果你愿意分封地给你的兄弟,我不会阻拦还会给他封为列侯。

这让诸侯王只看到承了皇帝恩情,十分感激。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自己的权力也已经被分散,再无反抗之力。

同时因为推恩令的实行而产生的各小诸侯,他们更会感激汉武帝,不会起异心。因为推恩令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封地。

推恩令的实施不仅树立了汉武帝在百姓以及各小诸侯王眼中的高大形象,还减少了诸侯王对皇帝统治的威胁,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可称为阳谋。

推恩令实施后的影响

推恩令的颁布在公元前127年,正值元朔二年春的正月中。

推恩令实行后,各个诸侯王已经能够把一部分的个人领地和户口分给子弟,再由皇帝为他们封为列侯,确定这些列侯国的名号。

于是一时间出现了许多封为列侯的小国,这些小国没有领军权也没有自治权,仅仅是有人口土地和租税,由各地的郡所管辖,这大大降低了诸侯王谋反权力过大的可能性。

这样大胆的举措引起了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的事件,汉武帝借此杀鸡儆猴,逮捕了淮南王和衡山王的追随者以及附属,牵扯出近万人。

借此机会又推出了“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左官是地位极其低下的官职,为了惩罚附庸于诸侯王的官吏,限制了诸侯王下面的人才流动。

附益之法则是为了杜绝朝廷官员投靠依附诸侯王,贿赂买通朝廷中央大臣而设置的。

如果说推恩令是诸侯王眼前的豺狼,那么之后颁布的“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就是诸侯王身后的猛虎,将诸侯王可能反抗的想法死死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推行法令之后的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领地中有衣食租税,再也没有可能去参与西汉的政务。

自此之后西汉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诸侯王叛乱事件,中央集权也牢牢地掌握在汉武帝的手中。

它为汉武帝之后开疆拓土,统一货币,丝绸之路等大刀阔斧的政策改革,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治军事基础,一个和平统一的国家。

推恩令是否真的无解

对于古代的掌权者来说,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一直是一个长久而又深远的问题,它对国家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而推恩令的出现对于掌权者来说是一味良方,是能够医治国家的隐患;对于诸侯王来说这相当于是一味毒药,让他们再无反抗之力。

那么这号称无解的推恩令真的无解吗?

这对于每个人来说答案可能都不尽相同,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私自认为推恩令并非不可解。

推恩令的本质是分散诸侯王权力,就是让诸侯王的每个子孙都分走诸侯王整体中的一部分领地以及人口。让整体可控的权力变成分散不可控的个体就能够限制诸侯王的权力。

如果想要不被推恩令分走权力,那么只有一个孩子是最好的方法,推恩令和之前的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不同是,不能只让一个孩子继承全部领土,而是要公平公正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力继承领土。

但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就只能让这一个孩子继承全部领土,推恩令自然也就不攻自破。

那么这个方法在西汉时期可不可行呢?只能说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不可能只生一个孩子,中国古代的夭折率非常高,从清代的皇室子女夭折率中我们可以看出,顺治有8子6女,早夭率43%;康熙有35子20女,早夭率51%。

和由明初定居在大亨村的人口对比,男129人,早夭(0岁)3人;女103人,早夭2人可以发现,一个环境较好,不受战火之灾,衣食充足的古代村庄早夭率要更低。

自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起,匈奴就几次入寇中原。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就积极进取,征战四方。

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汉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

能看出匈奴一直都蠢蠢欲动,随时可能会与汉国开战。诸侯王不可能在如此紧张又早夭率如此之高的时期,只生一个孩子。

如果不止生一个孩子,但继位时想要不受推恩令约束,那么肯定要在众多孩子中做出选择,最大程度上避免权力分散。

但这在人性角度也几乎不可能,让原本没有任何机会可以继承领土的孩子们看到了拥有领土的可能性,这无异于荒漠中的一小片绿洲,谁也不想放弃。

让他们只看到了当下有利于自己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做出忤逆反叛诸侯王的做法,以保全自身利益。最后只能被推恩令分散权力。

所以从西汉的时代背景,现实情况以及道德伦理等各个角度看来,在西汉推恩令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阳谋!

参考资料:

1.《汉书—武帝纪》

2.《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3.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下册)·汉武帝》

1 阅读:59

冰涵影视解说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