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开始欧洲国家还对特朗普抱有幻想,那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后,欧洲才真的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会上,发表了震惊欧洲的讲话,直言欧洲最大的威胁并不是俄罗斯或者中国,而是内部的“价值观问题”。
这跟美国长期以来,热衷于塑造俄罗斯这个“假想敌”来恐吓欧洲,进而通过北约这个军事抓手将欧洲牢牢捆绑在美国战车上的做法,出现了根本的背离。
毫无疑问,美方的言论,对“盟友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再加上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令整个欧洲都感到不安,美媒《政客新闻网》甚至直接发问:这会是北约的终结吗?
见识过了特朗普的手段后,北约名义上的一把手、现任秘书长吕特主动找上了中国,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跟中国外长王毅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会谈。
不同于以往,这次吕特对中国的口风明显缓和了许多,还称赞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发展成果令人赞叹。
同时重申北约作为一个“区域性防御组织”的定位,承诺不会向亚太地区拓展。
北约秘书长亲口对华作出承诺,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但结合过去北约的种种言行来看,这些承诺能否兑现?恐怕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且从北约的政治结构上就不难看出,虽然站在台前的是北约秘书长,但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实际是美国。
如今北约紧急调整外交风向,更多的是受到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影响,但美国总统的任期毕竟也就只有短短4年,而且这一届已经是特朗普的最后一届任期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
4年之后,美国的外交战略倘若出现了调整,又开始着手修复盟友体系的话,那么北约这个工具毫无疑问会被再次拾起。
所以对于北约方面的一时示好,我们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
果不其然,在抛出承诺之后,北约秘书长确实对中国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直言北约高度重视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希望中方能够为尽早和平解决俄乌冲突发挥重要作用。
很显然,乌克兰问题是当前北约国家的关注重点,但特朗普一上来就把欧洲排除在了谈判之外,等于是没给北约盟友们留下一个发声的机会。
这自然让一些欧洲国家接受不了,毕竟俄乌冲突打了3年,德国法国英国等盟友们在援乌一事上出钱出力,替美国分担了不少压力,结果现在到了要和谈的时候,却被美国一脚踢开。
吕特作为北约成员国名义上的“负责人”,自然要有所表示,然而身为美国的利益代言人,又难以对特朗普提出直接批评。
所以只能迂回找到中方,希望中方发挥影响力,在和谈一事上照顾一下欧洲的面子。
对此,中方虽然没有明确作出回应,但王毅外长强调了中方愿同各方一道,为构建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是一直被美方刻意忽视的问题,也是实现乌克兰问题和平解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方也算是为欧洲发声了,至于欧洲国家能否把握住机会,真正实现地区局势的长治久安,决定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