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白嫖中国盾构机无果,转而给德国设套,德国不做冤大头

马二的日记 2024-11-11 09:31:47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尔最近在印度体验了一把"尴尬时刻"。在德里地铁上,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突然抛出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德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盾构机,但中国不卖给我们,你怎么说?"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质问,哈贝尔只能打个哈哈:"我想我该听你的。"这看似随意的对话背后,却折射出一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全球盾构机市场争夺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已经拿下全球三分之二的盾构机市场份额。4500台出厂盾构机,5000多台订单总数,服务范围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成就背后是中国企业十多年来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上的持续投入。

印度这个表面上的"受害者",实际情况却很不简单。2023年3月,中国铁建重工为印度班加罗尔地铁项目提供的第四台盾构机已经完成出洞作业,成功助力隧道贯通。不仅如此,中国的软土软岩隧道盾构机和硬岩隧道掘进机都在印度有实际应用案例。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为什么还要在德国经济部长面前提出这样的质疑?

深入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印度的商业信用。许多中国企业反映,与印度客户打交道常常遇到各种令人头疼的情况:有的只愿意支付20%的定金,有的在货物到港后玩起"失踪"。这种"白嫖"式的商业行为,自然会让供应商望而却步。

更令人瞠目的是,印度政府在营商环境方面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过去十多年间,包括福特、三菱在内的多家跨国企业纷纷选择撤离印度。这些企业给出的理由惊人地一致:政府检查苛刻、承诺迟迟兑现、工会罢工频发。

雪上加霜的是,莫迪政府还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小米等外资企业在印账户,造成巨额损失。这种种行为,都在不断削弱外资对印度市场的信心。

而在技术合作领域,印度似乎总是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无论是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是英国的战机座椅弹射系统,印度都想通过各种手段轻易获取。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盾构机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工程装备,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一台硬岩隧道掘进机售价高达3.5亿美元,背后涉及大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德国企业显然不会轻易放弃这块"肥肉"。朔尔茨此次率团访印,看中的是印度14亿人口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不是技术转让。

印度政府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在国际合作中,信用和规则才是根本。近期的数据显示,印度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持续下滑,这绝非偶然。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市场,当企业频繁违约却不承担责任,合作伙伴自然会选择敬而远之。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对技术引进的心态。在盾构机领域,中国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实现了技术突破,从最初的进口依赖到现在的自主研发。反观印度,却总想着通过"捷径"获取他国核心技术。这种投机心态,恰恰成了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2026年即将实施的全球碳排放税政策,无疑会给印度制造业带来新的挑战。美国和欧盟计划对发展中国家的高能耗产品征收碳税,这将进一步加大印度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难度。

印度为何在明明已经获得中国盾构机的情况下,还要向德国喊冤?

这反映了印度一贯的"两面下注"策略。一方面想从中国获取价格优惠,另一方面又想从德国套取技术,两头都想占便宜。

德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生产的商品,到底归属哪个国家?

这个问题本身就显示了印度对全球产业链认知的混乱。在全球化时代,产品的国别身份早已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印度真的能通过"曲线救国"获得盾构机核心技术吗?

历史经验表明,核心技术从来不会被轻易转让。印度如果不走自主创新之路,永远只能是别人的客户,而非竞争者。

讽刺的是,印度一边高喊"制造业崛起",一边却在基本的商业信用上频频"掉链子"。就像一个总想讨价还价的顾客,却不明白为什么最后没人愿意跟他做生意。

如果说中国用实干证明了"世界工厂"的实力,那么印度似乎更热衷于"纸上谈兵"。在高科技领域,幻想总比现实美好,但发展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那么你觉得:当印度的负面商业信誉已经广为人知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企业愿意冒险进入印度市场?是看中了人口红利,还是别有所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这场关于盾构机的闹剧,或许会成为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教训。但愿印度能够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诚信比套路更重要,实干胜过空谈。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强国的梦想。

7 阅读:1275

马二的日记

简介:关注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