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修订稿)
金栋按:传统观点认为,今本《黄帝内经》(《黄帝素问》+《黄帝针经》)成书于战国西汉时期,实际上,实非如此!
看来,必须对《黄帝内经》“成书”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即怎样才算“成书”。也就是今本《内经》体系的天人相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如此说来,《黄帝内经》能成书于战国西汉时期吗?
实际上,成书年代与书中所反映的内容出于什么年代不是一回事!观今本《内经》的具体内容,确实辑录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文献,又吸取了当时的医学成就(包括解剖学)整理成书,故其中既有语言古朴、合于上古音韵、带有先秦习俗的成分或内容,又有明显的两汉时代烙印,即五行学说。所以有些篇章可能出自或反映先秦时期的内容,而西汉初这些“医学论文汇编”尚未纂辑成书。试举四例如下:
(1)如果今本《内经》在西汉初已经纂集成书的话,司马迁编著《史记》时,其《扁鹊仓公列传》为何没有《内经》的些许痕迹呢?
《扁鹊仓公传》,是司马迁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秦越人和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所立的传记,开创了在正史中为名医立传的先例。
扁鹊约生当战国时期(出土已证实),《扁鹊传》中的医学理论已有阴阳说、早期经络说及刺法、脉诊等,和今本《内经》体系的基本内容相距还较远。最关键的缺陷是,五行学说未引进医学。这样便不可设想,先秦战国时期有大体与《内经》相同的理论体系,即《内经》不可能成书于先秦战国。
仓公生当西汉初期,据其传记所述,与今本《内经》理论体系相较,仓公之学比今本《内经》面窄,不很系统,即《内经》亦不可能成书于西汉初。
要之,司马迁不可能见到今本《内经》。所以说今本《内经》的成书时间不是战国西汉初。
(2)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经专家考证认为,马王堆医书下葬于西汉早期,即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主人的随葬品应是他生前研读、使用的东西。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
马王堆医书最有考证意义的是,其中的经脉学说是十一经脉,还没有今本《内经》中成熟的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说。今可断言,马王堆医书时代,今《内经》的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学说远未完成。这不但为《内经》成书时代,提供了可靠地上限,也足资证明,经脉学说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据此推断,今本《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中期之前,怎么会是战国西汉初呢?
(3)《灵兰秘典论》中的“中正”“州都”之官,乃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所以其成书下限或止于此!否则能谓之编纂“成书”吗?这怎么能说成书于战国西汉初呢?
(4)据中华传世文献,《灵枢·九宫八风》篇八卦与九宫相配,与两汉之际的纬书,如《易纬·乾凿度》《通卦验》有关。太一游九宫,则受《易纬·乾凿度》“太一下九宫”之说而来;八卦气对自然界与人体的影响,则与《易纬·通卦验》有关。
说《内经》成书于西汉初,是班固《汉志·方技略》记载有“《黄帝内经》十八卷”之故。实际上,今本《黄帝内经》非《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巨典《素问》《灵枢》(《九卷》《针经》)构成,当是东汉(或以后)时期成书。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
所以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廖氏之说很有道理!
赵洪钧说:“应该承认《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 《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两部大书。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有了略同今《素问》和《灵枢》的著作,但他不能把东汉时代的《内经》载入《汉书·艺文志》。对看出自班固之手的《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只不过,《灵兰秘典论》篇中“中正”“州都”之官称,则将《内经》编纂成书下限延至曹魏(三国)以后时期了。
要之,今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巨典《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构成,两书大约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
附1: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说:
前人对今本《黄帝内经》成书时代的辨析,首先是指出其非三坟旧典,成书当在战国诸子蜂起之时。其后,因见书中有“黔首”、“正月太阳寅”等秦、西汉时期方才出现的事物,故将其成书年代又向后推迟了一些,即战国秦汉之际①。除唐代王冰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和《素问》第72篇<刺法论>、73篇<本病论>两篇确知为后世补入外,对于今本《黄帝内经》总体成书的时代估定,未见超出西汉末年者。这无疑是受到《汉书·艺文志》已有著录的束缚。关于《灵枢》,有人认为晚于《素问》,但也有人根据《素问》中亦见引用《灵枢》词句,则认为《灵枢》在先②。
①参见[日]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第1-10、32-37、228页。龙伯坚:“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106。以及各种版本的中国医学史著作,亦均持此说。唯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称其书当成于西汉末年。
②魏尧西:“《灵枢》成书时代”,《中华医史杂志》,1983,(2):88。
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③。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③《素问》、《灵枢》中提到的古医经《上经》、《下经》、《揆度》、《奇恒》、《刺法》等均未见著录,亦皆亡佚。
附2:梁繁荣、王毅、李继明等《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说: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已非刘向父子及李柱国写定之《黄帝内经》。今本《素问》与《灵枢》(《九卷》《针经》)成书均在向、歆之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前,即东汉时期。最早将其指为《黄帝内经》的是西晋皇甫谧,而依据的是卷数与《七略》所载相同。刘向整理群书之时,当有大量的中医理论及临床书籍,向、歆父子讲其中的理论著述归为三家,首列黄帝。刘向之后,黄帝之影响始越来越大。东汉时有医家之杰出者,将各家中医理论著作汇为一集,名之曰《素问》《九卷》,采用黄帝君臣问答的体裁,以示其来源古老。所以,今本《黄帝内经》固然包含有刘向父子写定之《黄帝内经》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扁鹊、白氏等各家的内容,只是我们仅依据今本《内经》已难以分辨孰为黄帝,孰为扁鹊,孰为白氏的内容了。
附3:参考书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