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一把火烧的不是长安,是他的天下,人性的恶被放大

淞铸谈历史 2023-02-16 15:08:19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的诗作《不第后赋菊》,每次读到这首诗,就会被诗歌中的壮志豪情所震撼,同时,在豪情中还有一种别样的阴戾意味,似乎预示着黄巢以后的极端行为。

尤其是“我花开后百花杀”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

黄巢在诗中把菊花比作自己,把百花比作李唐皇室,菊花本身是高洁的,然而染血的菊花就再也高洁不起来了。唐朝到了后期的确走向了腐朽没落,但要因此就否定李唐皇室的所有贡献,而把满腔的仇恨撒向长安城,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他的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是他的志向,是他的豪情。

历史上还有一首诗,也是充满了壮志豪情,那就是李鸿章的《入都》。

这首诗相比起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只有豪情,没有暴戾意味。

李鸿章的这首诗把大丈夫的壮志豪情、胸怀气魄表现地淋漓尽致,男儿就当如此,立志报效国家。

李鸿章后来考中进士,步步高升,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肱骨重臣,创办北洋水师,代表清政府屡次和外国谈判,在外交史上,虽然他的名声不好,但他依旧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相比起李鸿章,黄巢的路就走得极端了。

跟李鸿章的人生轨迹不同,黄巢实现壮志豪情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科举落榜后就怀恨在心,参加唐末农民起义,最终杀入长安,一把火烧了长安。古代科举落榜的何止他一人,但心性的极端让他走上了这条道路,最终也落下了战败自杀的结局。

黄巢和项羽

01

中国历史上和黄巢相似的还有一个人,项羽。

他们相似的不是家世,而是因为做了同样一件事,放火烧城。

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黄巢一把火烧了长安。

烧得倒是痛快,把心中所有的仇恨都点燃在了这把火中,然而,这把火烧掉的不仅仅是咸阳和长安,更是他们的天下。心胸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最终的成败,容不下一座城,怎么能拥有天下?没有心胸,注定失败。

项羽对秦朝是恨之入骨的,可秦国灭的国家又何止楚国一国呢?韩赵魏楚燕齐,哪一个国家不是被秦国灭掉的?齐国还屡次帮助秦国,最后也免不了被灭国。要说哪一个被灭得最冤?齐国都没喊冤呢,楚国就先喊上了?

楚国和韩赵魏三国合纵攻打秦国,以多欺少的时候怎么不说自己冤了?秦国虽然屡次破了合纵,可这样的合纵再来几次,秦国还受得了?天天担惊受怕,被山东六国联合起来进攻,秦国还能安心搞发展吗?所以,秦始皇一劳永逸解决这个对秦国最大的威胁,就是灭了六国,从此再也无法合纵攻秦了。

秦国灭了六国,六国后人联合起来再灭了秦朝,这六国后人中出力最多的就是楚国的项羽。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战胜了章邯,章邯虽然失败了,但他依旧能收拾残兵和项羽相持。章邯派司马欣到咸阳求救,赵高不见司马欣,于是,司马欣劝章邯一起投降了项羽,项羽这才完全打败了秦人。

秦朝亡得如此之快,最大的罪人是赵高和胡亥。

项羽虽然战胜了秦人,但他的心胸决定了他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项羽一生痛恨秦人,所以,他把对秦国的恨都发泄在了咸阳的一把火中,一把火烧了咸阳,将秦国和秦朝付之一炬。

然而,讽刺的是,刘邦凭借着无赖的性格和宽厚的心胸以及秦人对项羽的恨,再次以秦灭六国之势很快就打败了项羽。

刘邦的地盘正是当年的秦国,刘邦的主力也是秦人。

项羽的确是英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是失败者。

项羽的这一把火,把他的格局和弱点完全暴露出来,他没有宽容的心胸,没有长远的眼界,没有大的格局。所以,即便他进入了关中,他只会火烧咸阳,而不是刘邦那样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

实际上,秦国统一之后,秦国的百姓生活的也是非常艰苦,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让秦国百姓对秦朝统治者失去了信心,所以,他们救不了秦朝,宁愿秦朝被灭。

但是,项羽烧了咸阳,否定了秦朝的一切,这就把有理变成了无理。秦朝的百姓是无辜的,项羽由于自己心中的恨,把秦人和秦朝一起否定,当项羽选择屠城和一把火烧了咸阳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像咸阳的这把火,秦朝灭了,咸阳毁了,也注定了项羽功亏一篑,成为一个失败者。

吕思勉说这是社会组织的变迁,并不是运气使然。平民革命代替了诸侯革命,刘邦一个无赖行径的人,手下辅佐他的也大都是平民,只有张良一个世家子弟,而项羽这样的贵族却最终败给了刘邦,这就是社会组织的变迁,布衣将相取代了世家贵族。

但实际上,这就是项羽的心胸使然,一个心中只有仇恨,无法宽容别人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的格局就是咸阳的一把火,不过如此。

02

再来看黄巢。

黄巢的出身更不如项羽,项羽是楚国的贵族,黄巢是真正的平民百姓,但这个平民百姓,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了壮志豪情,他的做法还不如项羽。

小人物取得大权力,人性的恶被无限地放大。

黄巢选择了屠城和烧了长安,这便注定了他要失去天下。

唐朝中后期,科举推行不力,不论是官场还是科场,都充满了黑暗,腐朽的唐王朝走入了末路。

黄巢出身于经商家庭,并不是贫穷的农民家庭,早些年的黄巢也有经天纬地的壮志豪情,立志通过科举报效国家,然而,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中,皆不中举。放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要考公从政,然而却屡次考公失败,上不了岸。

于是,转而怀恨在心,对整个唐王朝以及科举制度充满了仇恨。

在落第之后,黄巢创作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就是考试没有考中的意思,没有考中后就借菊花明志,所以叫赋菊。

不第之后的黄巢似乎期待着一场暴风雨般的革命,所以诗的开头他便表达了一种期待,期待秋天到来,菊花盛开。

菊花便是他的自喻,菊花是高洁的,就像自己一样,不和唐朝统治者同流合污,同时,菊花也是凌厉的,在严寒的秋日中,依旧生机盎然,唐王朝就是百花。

菊花开后,百花皆杀。

最后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有一种毁灭的意味了,就像电影《皇城尽带黄金甲》一样,为了权力,父子兄弟相残,即便是再高洁的菊花,染了层层鲜血,就再也高洁不了了,只有残酷和悲壮。

菊花和黄金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被黄巢运用在一起,就如同他的人生。

菊花是清高之士的象征,就像黄巢这样的平民百姓。

黄金甲是征战杀伐的战场的象征,是血腥的。

菊花本不该与黄金甲联系在一起,可黄巢的志向就是如此。不第之后,他对整个大唐失望了,所以,他要做一个勇士,做执剑者,杀向长安,毁灭大唐。

他就是染血的菊花,就是身披黄金甲的锐士。

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王仙芝在长垣起兵。

公元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的队伍,王仙芝起义军一下子达到了数万人。

古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王仙芝后来只想被朝廷招安,就如同《水浒传》里的宋江一样。

可黄巢志向不在招安,所以,黄巢与王仙芝分裂了。

王仙芝后来战死,黄巢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

黄巢这个人,志向很大,他看不上朝廷的招安,他要的是灭了唐朝,做又一个项羽。王仙芝死后,黄巢号称“冲天大将军”,为起义军定下了年号“王霸”。

公元880年,黄巢攻入洛阳和长安,在含元殿即位,建立了大齐政权。

《旧唐书》中说:

“天地否闭,反逆乱常,禄山犯阙,朱泚称皇。贼巢陵突,群竖披攘。”

“…其间沸腾,大盗三发,安禄山、朱泚、黄巢是也。”

安禄山就是安史之乱中的反贼,朱泚是唐朝中期泾原兵变的叛军首领,黄巢就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首领。

在新旧唐书中都是把黄巢和安禄山、朱泚列为反贼的。《新唐书》是北宋时期的官修史书,《旧唐书》是后晋编撰的史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并没有把黄巢当作正面人物。

可见,黄巢起义虽然是反对腐朽没落的唐王朝,却没有得到唐朝之后的五代和宋朝的称赞,这就说明了黄巢起义不得人心之处。

当然了,这不是指黄巢不该起义,不该反对唐王朝。

主要是黄巢在长安称帝之后,对这座城市的摧毁,让天下人失去了信心,这也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黄巢科举不第之后对唐王朝的恨就像项羽对秦朝的恨,黄巢占领长安之后,对长安百姓实行屠杀。

“纵兵屠之,流血成川”,就是屠城,还对读书人和官员进行了屠杀,在黄巢看来,他们都是腐朽的唐王朝的帮凶。

后来,黄巢被逼退出长安时,一把火烧了长安城。

长安是几代人的心血所建,长安的百姓更是无辜的,可黄巢把平民百姓等同于唐王朝,只要是唐朝的一切,都是黄巢痛恨的地方,所以,黄巢点起了一把火。

正如他的诗句“皇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虽然没有推翻唐朝,但他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23年之后,唐朝灭亡。

古代农民起义何止黄巢一人?可有谁像他这样,做得太过分,最终失去了民心,只是自取灭亡。

长安的这把火,烧的不仅仅是长安,更是黄巢的天下,他没有王者的心胸和格局,没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在他占领长安之后,他只想着报复,却没想过稳定天下。

如果黄巢在长安收复了人心,得到长安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的支持,重用人才,他不会失败得如此之快,很可能推翻唐朝,建立新朝。

可他的格局决定了他的成败。

最终,在史书中,黄巢只留下了一个残暴书生和农民起义领袖的称号。

细数历朝历代末年的农民起义,首领的心胸和格局尤为重要。

刘邦和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的一员,项羽和黄巢一样,国恨家恨夹杂着个人恩怨,让他痛恨秦朝的一切,所以他选择了屠城和烧了咸阳,最终,项羽败给了刘邦。

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果项羽能有王者的心胸,怎么能败给刘邦呢?他容不下秦朝的一切,当然也就容不下人才了,自然让刘邦得胜。

黄巢因为科举落榜就怀恨在心,痛恨唐朝的一切,可科举失败的又何止他一人。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名落孙山,也没见他们痛恨科举?难道要取消科举?难道没有了科举考试就能有绝对的公平公正?不见得吧。

宋朝的农民起义应该是历代王朝中最多的,可即便这样,也没见宋江、方腊他们屠城和烧了都城啊。在《水浒传》中,他们成了英雄好汉。

元朝末年也是爆发了农民起义,朱元璋后来成为了起义军领袖。严格来说,农民起义成功的一次就是朱元璋,他出身贫寒,是真正的农民,后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统治。与黄巢相比,朱元璋的心胸和格局一下子就出来了,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建立明朝,并攻占大都,也没见朱元璋一把火烧了元大都城啊。所以,最终,朱元璋得了天下。

相比起《不第后赋菊》诗中的凌冽之意,黄巢的《题菊花》倒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才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书生应该有的理想抱负,即便天道不公,可依旧对这个世界充满憧憬,怀有热情明媚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不会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肃杀之气了。

0 阅读:11

淞铸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