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饭店建到14层时,汪东兴被吓得心惊胆战,紧急上报:快停工!

科技社学 2025-01-16 11:16:40

文|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1973年,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在例行巡视中,发现了一个令他大为震惊的异常。

北京饭店似乎一夜之间蹿高了不少,这让汪东兴心生疑窦。

他决定上前一探究竟,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得脸色大变,汪东兴火速赶回局里,向杨德中汇报了自己的发现,杨德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上报周总理。

很快,正在扩建中的北京饭店接到了停工的指令。

究竟是什么样的发现,让这个重要工程被勒令叫停?

汪东兴在北京饭店14层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北京饭店:曾是北京最高档的饭店

1900年的北京,一座全新的饭店在东交民巷拔地而起,这家由两位法国人合伙创办的饭店,取名“北京饭店”。

谁曾想,这个颇具异国情调的名字,日后竟成了首都最知名的招牌之一。

创办之初,北京饭店的规模并不大,只是一个位于外国兵营的小酒馆,但法国老板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

第二年,他们就把酒馆搬到了兵营背后,挂起了“北京饭店”的牌子。

这一下子,饭店的格局可就不一样了,那时的北京,还是一座典型的古城。

像北京饭店这样的西式建筑,自然备受瞩目,饭店的装潢和菜品,都透着一股子洋味儿。

慕名而来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到了1903年,老板又把饭店搬到了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

从此,北京饭店就在这儿扎下了根,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但北京饭店的名气却越来越响。

它见证了老北京的百年沧桑,也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1949年,北京饭店迎来了新的主人。

作为新中国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之一,北京饭店的地位可谓一时无两。

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名流,都曾在这里下榻,周恩来总理也多次在这里设宴,招待外国友人。

北京饭店成了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它不仅是外交舞台上的重要一员,更是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缩影。

20世纪70年代,北京饭店面临扩建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北京饭店渐渐有些“捉襟见肘”了。

上世纪70年代,来华的外宾越来越多,原有的客房和设施,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

尤其是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北京饭店更是“一房难求”,作为饭店的掌舵人,总经理宋新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知道,北京饭店可不是一般的饭店,它承载着国家的形象,要是因为硬件跟不上,影响了外事接待,那可就是“国家脸面”的问题了。

宋新民心里清楚,饭店必须尽快扩建,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市领导。

没想到,万里副市长不仅赞同,还立马向周总理汇报了这件事。

周总理对北京饭店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当即表示,支持饭店扩建,但一定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为了确保工程的专业性,周总理特意指定著名建筑师张镈担任总设计师。

张镈是谁?他可是设计了人民大会堂的大师级人物,有了这样一位大咖坐镇,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就有了一剂“定心丸”。

张镈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设计中,为了拿出最完美的方案,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短短几个月就拿出了20多套设计图。

从外观到内部布局,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这20多套方案摆在周总理面前,都令人眼花缭乱。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方案的利弊,周总理让人把每套图纸都做成了模型。

这下可好,领导们围着模型一番讨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就选第20套方案。

按照这个方案,北京饭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盖9层。

可是有人提出,万一以后还不够用呢?

干脆再往上盖几层,也省得日后再折腾。

周总理一听这个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他当即要求张镈修改设计,把饭店的高度提到100米,相当于30层楼高。

这样一来,饭店的客房数量就翻了好几番,新方案一出炉,大伙儿都竖起了大拇指。

宏伟壮观的北京饭店,仿佛已经跃然纸上了,大家都盼着,这座崭新的建筑能早日拔地而起,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工人日夜赶工,很快建至13层

宏伟壮观的北京饭店,仿佛已经跃然眼前了,消息传出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施工的号角吹响了,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

几百名建筑工人日夜奋战,誓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这座宏伟的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

混凝土车来来往往,塔吊高高耸立,一块块钢筋被吊上了楼,焊花四溅,汗水飞洒。

工人们顶着烈日,爬上爬下,不分昼夜地干着,就这样,一层一层的楼房平地而起。

不到一年的时间,13层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放眼望去,一座崭新的建筑已经初具规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按照计划,北京饭店将在国庆节前建成14层。

大伙儿都信心满满,争取提前完成任务,用这份厚重的礼物,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

然而,1974年的一天,汪东兴像往常一样在中南海里巡视,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对中南海的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

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汪东兴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微风拂面,花香沁人心脾,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宁静。

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场景映入汪东兴的眼帘。

他揉了揉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北京饭店的13层上,工人们的身影清晰可见。

他们正在焊接钢筋,发出刺耳的噪音。

汪东兴心里“咯噔”一下。

他意识到,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

北京饭店紧邻中南海,如果在高层设置了观察点,那对中南海的安全将是致命的威胁。

想到这里,汪东兴不寒而栗。

他脑海中浮现出种种可怕的场景:狙击手、窃听器、定向爆破……任何一种可能,都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作为中央警卫局的负责人,汪东兴深知自己责无旁贷。

他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个安全隐患,汪东兴快步走向办公室,给周总理打了个电话。

他简明扼要地汇报了情况,语气里透着严肃和急迫,周总理听后,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随后当即表示,将亲自过问此事,第二天,周总理就来到了北京饭店。

他乘电梯来到13层,亲眼目睹了汪东兴所说的情形,站在这个高度,中南海的全貌尽收眼底。

甚至连领导人的办公室都看得一清二楚,周总理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他心里清楚,这绝不是一般的失误,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大事。

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化解这个危机,回到中南海,周总理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开会。

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建议彻底停工,也有人认为可以降低楼层。

周总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沉思良久,作为一个睿智的领导者,他深谙权衡利弊的艺术。

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叫停,但国家安全又容不得一丝马虎。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周总理的智慧,经过再三斟酌,周总理拍板决定:14层之后一律停工。

已建成的高层须全部封闭,不得使用,西侧所有窗户,都要改造成实心墙。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这个决定虽然艰难,但却体现了周总理的远见卓识。

他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范。

工程方案改变了,但施工的热情丝毫未减,工人们依然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

他们心里清楚,自己肩负的是国家的重托,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下去。

经过数月的辛勤劳动,北京饭店终于在1974年建成,虽然它的高度不及原计划,但依然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

站在街头仰望,14层的主楼巍然耸立,散发着不凡的魅力,为了彻底杜绝安全隐患,设计师们可谓煞费苦心。

他们在屋顶设计了一个斜坡造型,巧妙地遮挡了西侧的视线,而在西华门外,还特意增建了一座小楼,作为视线的屏障。

这些精心的设计,无不体现着设计师们的匠心独运,他们以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将一座楼房打造成了艺术品。

结语

北京饭店,不仅仅是一座饭店,更是一座承载着时代记忆的丰碑。

如今,北京饭店早已成为首都的地标性建筑。

它见证了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也记录下了一代伟人的智慧结晶。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上空的霓虹闪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已经融入了北京的血脉。

它不仅是一座饭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见证了我们的过去,也必将伴随我们走向未来。

参考资料:文汇报——中南海安保投诉北京饭店新楼改建,周恩来亲自调整设计方案降低楼层

0 阅读:18
科技社学

科技社学

影如人生,人生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