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老将突然离职,恳请林司令留队却遭拒,遗憾无缘大将军衔

史海任我行 2024-11-17 15:34:39

“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是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属于林彪的一句经典台词。

台词中提及的程子华,当时担任二兵团司令,负责组织发动第四纵队开展塔山阻击战。

塔山位于锦西和锦州之间,原不过是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小村子,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却是国民党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自然也是我军围堵国民党军队的必争之地。因此,塔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时任二兵团司令员的程子华主要负责塔山和白台山的阻击。为了拿下塔山,当时的国民党指挥层甚至放话说,塔山这个弹丸之地,就算用炮弹砸,也能把它砸平。

1948年10月10日凌晨,血战开始。战至10月13日,阻击战进入到最激烈的一天。这一天,在敌人的强大密集的火力攻击下,我四纵主力团伤亡逾八百人,很多连队也牺牲过百。

然而,国民党军依然在用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向塔山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最终攻入我军在塔山桥头堡的防御阵地。

正是在这样一种严峻战斗形势之下,林彪向程子华发出了只要塔山的命令。

面对汹涌而至的国民党军,程子华不顾危险,亲自上阵杀敌。我军子弹打完了,就肉搏上阵,最终竟然以反冲锋的战斗形式,将敌人从阵地中驱逐而出。

经过六天六夜的激战,我东北野战军以毙伤俘敌6600余人的辉煌战果,成功阻止了国民党11个师组成的驰援兵团对锦州的增援,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塔山阻击战后来和黑山阻击战、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三大阻击战。

作为这场著名阻击战的领导指挥者之一,程子华的名字,后来被人们一再提起。

实际上,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程子华,早在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之后,就走上了光荣的革命道路。因为作战勇猛,为人机智灵活,程子华很早就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赏识和重用。

1934年,程子华担任红25军军长,苦心经营鄂豫皖苏区,先后与西北马家军展开激战,成为第一支顺利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程子华和吕正操等人一道,开创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抗日战争。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地道战、游击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程子华担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其后,更是在东野最先成立的两个兵团里,担任第二兵团司令员。

锦州一战,程子华带领战士们,面对敌军的飞机大炮,死守塔山,最终迎来塔山阻击战的伟大胜利。

可以说,不论是在早期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程子华的赫赫战功,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位军功卓著的东野老将,最终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无缘大将军军衔,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引起人们各种猜测。

这些猜测中,又多以密云之战为焦点。很多人坚持认为,是密云之战,才导致程子华最终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

那么,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让我们回到密云之战的最开始的时间点—1948年12月,在刚刚结束了辽沈战役之后,程子华就匆匆投入到的平津战役中。

“顺手牵羊”攻打密云

密云之战,实际上只是平津战役中较为重要的新保安战役的一个支线战斗。

这样一个支线战斗,之所以引人注目,就是因为这一次的战斗,并不是在最初的计划之中,是程子华等人临时起意要去攻打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拿下的密云。

按照毛主席一开始的计划,是派遣东野的8个主力纵队秘密入关,林彪率领的12个东野主力纵队迅速南下,分割包围平津,而作为先遣兵团的程子华,则是轻装进至平西地区,彻底掐断国民党的郭景云的35军和安春山的104军的联系。

当时,傅作义在绥远、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地,布下了一字长蛇阵。为了顺利解放北平和天津,毛主席命令杨得志和杨成武在张家口设下埋伏,定下了围点困缓援的战术,对付傅作义的部队。

作为先遣兵团,程子华的任务就是带领兵团战士,先行入关。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程子华以十一纵为先锋,四纵紧随其后,大张旗鼓向关内进发。

这一天,他们跨过白马河,向着密云步步逼近。

谁知大军在行至密云的时候,东野11纵司令员贺晋年忽然接到前卫31师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明确提及此地所在的密云县只有敌军一个团2000余人驻守。此时,31师群情激昂,要求顺手牵羊,拿下密云。

得知战士们都有此强烈要求,贺晋年于是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围攻拿下密云县城。很快,这一请战报告就送到了先遣纵队程子华的手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程子华居然同意了。

这一完全是在战略计划之外的攻打密云的请求,程子华为何轻易就答应了呢?

这是因为,密云县城地处潮河和白河汇流的三角地带,扼守着平古铁路和潮河、白河重要渡口,是我军行军路上的一个重要障碍,直接影响先遣队的行军速度。

如果趁机将防守薄弱的密云县城拿下,真是一举两得。既轻轻松松拿下一地得了战功,还加快了先遣队的行军速度,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程子华才同意了31军攻打密云的请求。

哪知,真实的密云县城并非如此。

当时,国民党在密云县城安排了第十三军115师463团、465团、63师1团,以及热河保安团、县警察大队等约7000人的部队,且个个武器装备精良,并非如我军掌握的只有2000余人的薄弱防守。

此外,密云县城原本城墙高9米,为了防御我军,又增加了1米高的垛口,还在城墙内外修建了很多明碉暗堡,又用层层叠叠的沙袋堵住了城门和重要路口。可以说,防御工事极其完备。

这样一座近乎武装到牙齿的密云县城,要向拿下它,难度何其之大。

血战密云

程子华原先预测,如此一个小小的密云县城,大概半日时间就可以轻松拿下。怎知,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

由于敌人防守严密,火力凶猛,我军推进速度很是缓慢,且伤亡很大。429团3营8连打到最后,只剩下不到20人,9连更是伤亡殆尽。

连长王永贵所在的2营5连,全连170多人,最后打得只剩38人。子弹打光了,王永贵就带领战士们用刺刀和敌人展开肉搏战。

最终,经过两昼夜的激烈战斗,我军以伤亡1143人的代价,歼敌5300余人,将密云县城艰难拿下。

密云县城虽然被拿下了,我军英勇作战的精神也让后人无比敬佩,但是,这一次,行动不停指挥的拿下密云之战,也带来了不良后果。

那就是密云一战,过早暴露了我军东野主力秘密入关的战略意图,让傅作义很快认识到,失去了密云,就失去了北平的军事屏障。于是,傅作义急忙电令35军迅速从张家口返回北平,以增强北平的防御力量。

同时,密云一战,也耽误了我军先遣兵团切断平绥铁路的时间。

因为按照毛主席原先的计划,程子华的先遣兵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切断平绥铁路,而后配合华北军围歼傅作义的35军,让其无法驰援北平城。

可是,密云一战,很明显,让傅作义受到了极大震动,他开始着手改变原先的战略布局。

傅作义的这一动,势必会影响了我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

1991年拍摄的电影《大决战之平津战役》,将程子华等人擅自攻打密云县城,导致傅作义急令35军加速撤退,毛主席因此严厉批评程子华等人这一事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演绎。

正是这一电影情节,让更多人因此认为后来程子华未被授予大将军军衔,就是因为擅自攻打密云县城一事。

这一主观猜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毛主席当年的批评是就事论事,更没有因此就对程子华心存偏见。

“这次,我骂了杨成武、杨得志、程子华三个兵团够呛,他们一个个都被搞得紧张兮兮的。但恐怕他们会因此心存芥蒂。真希望他们能够不存心结才好。”

无缘将军衔

幸运的是,虽然因为攻打密云县城之故,导致我军作战意图被傅作义提前得知,但是,35军在撤退的过程中,因为时任35军军长的郭景云坚持要拆除带走军修械所的机器设备,导致撤退时间被耽搁了整整一天。

正是这短短一天的时间,让我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程子华的先遣兵团,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将傅作义的王牌之师—35军密密包围起来。

1948年12月22日拂晓时分,当心情颓丧至极的郭景云,顶着凛冽的寒风,气喘吁吁爬上高高的魁星阁,向四处瞭望的时候,他看到了35军已经丢失了大部分阵地,自己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不觉悲从中来。

郭景云兵败自杀后,失去了依傍的傅作义,在获悉天津解放后,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平心而论,如果35军后撤成功,那么,解放华北,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在敌我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擅自带兵攻打密云县城,确实有一定的风险。

不过,有意思的是,晚年的程子华在回忆录里,坚持认为当年的密云之战,是顺手牵羊,并不是打草惊蛇。好在,战争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还是让人欣慰的。

北平和平解放后,程子华出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来,又出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渡江战役后,各大野战军都意识到,自此之后,应该不会再有大战役了,而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央机关和各省市却需要一大批能够独当一面、善于做开创性工作的好干部。在这一特殊情况下,1949年9月,程子华调任山西省委书记。

得知自己要被调离部队,程子华是舍不得的,他找到了林彪,希望能够继续留在部队。林彪劝慰道:“我也舍不得让你走,但中央已经确定了。像刘亚楼、肖劲光他们,也都没有跟着部队打完仗嘛。地方建设缺你这样的干部啊!”

在山西工作期间,程子华主抓人民政权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成效卓著。

1950年10月,程子华又调任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主任、党组书记,组织领导了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创建。

进入八十年代,程子华还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

而程子华之所以在1955年未被授予大将军衔,是因为1955年中央在授衔时,制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凡是转入地方工作的将领,原则上不参与授衔。

实际上,和程子华一样没有参与1955年评衔的还有二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三野副政委谭震林。

在最初拟定的名单中,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都被推荐为大将,但四人联名向中央表态,已经转入地方工作,不参与评衔。四人之高风亮节,雅重一时。

结语

据统计,当时和程子华一样转入地方工作的有21人,除了6位仍参与军队事务的领导干部被授予军衔外,其他人都未被授予军衔。程子华也是其中之一。

荣誉和军衔终究是身外之物,对于程子华这样的开国将领而言,后人津津乐道他们各自的军衔和荣誉,他们最为看重的,却是国家危亡时,为国赴汤蹈火,血战沙场;和平建设时,为国劳心劳力,鞠躬尽瘁。

0 阅读:119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