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有着强烈个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中,既有赞美自然、颂扬生命的诗篇,也有批判社会现实、痛斥陋习的文章。其中,他在观庐山瀑布时所写的诗和狠骂别人所写的诗,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个性和文学才华的生动体现。本文将分别从诗歌内容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探讨苏轼观庐山瀑布诗的赞美之美和狠骂之意。
苏轼的观庐山瀑布诗,以其丰富的想象、精湛的技艺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诗的第一联写道:“左右江山如画,端的是人间好风景。翠峰插云,绿水人家,便做闲庭信步。 “诗歌以庐山的壮美景色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豁达。作者通过描绘庐山的山峰、瀑布、河流、村庄等景物,表达了他对人间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诗歌中的“人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关注和赞赏。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然而,在他欣赏庐山瀑布时,他也狠骂了一首别人的诗,这就是《石钟山记》。这首诗的作者张耒,描述了石钟山的神秘和神奇,但苏轼却认为这首诗写得太过诡异,有违现实常理,是假诗。他在《石钟山记》后面批注道:“是山非山,非山是山;是石非石,非石是石。不如归去,咏长城。张耒犯诗,此怪诞之作也。”这段批注,直接批评了张耒的诗歌作品,认为他不仅违背了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而且使用了诡辩逻辑和虚幻的形式.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诗歌的批评。在同一篇文章中,他也对另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进行了狠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护的《题庐山谷口水瀑布》:
潜流飞瀑出重岩,疑是银河落九天。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因君意,寂寥寄此篇。
苏轼认为,这首诗不仅写得不够生动,而且还缺乏对自然景观的真正理解。他说:“崔护《庐山瀑布》诗,末二句不免费了凡骨。余观其瀑,顶上似千根千挂之钩,头顶尽皆雾气,潜流如虹,响声如雷,形势之壮磅礴,实难以胜叙。然诗家之人未必觉得如此,崔诗笔墨翰林,未免失之。”
苏轼的这番批评,是针对崔护诗歌中的虚浮和空泛而来的。他认为,诗歌应该直面自然景观,通过真实的描写和对景观的感知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这也是苏轼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和风格。
然而,苏轼并不是在诋毁岳阳楼诗的作者。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曾提到自己写诗的原则:“吾所以觉得石钟山之诗,曰其具有神而无形,动而无迹,变而无容,唯闻其声而已矣。”可见,苏轼所赞扬的并非是岳阳楼诗的形式和结构,而是其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他所骂的“雄健”、“气概”,也不是针对岳阳楼诗本身,而是对诗歌写作的一个普遍的批评。
此外,苏轼所骂的那首诗并不是某位具体的诗人所作,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苏轼在《浮生六记》中曾写道:“余出西门,转至琉璃桥。桥下有一丐者,年可四十馀,蓬头垢面,衣裳褴褛,手扶一竹杖,其上系一蓝钵,钵中有豆腐乳,几片饼。余乃买其豆腐乳,时饥也,解而饮之,其味甚佳。因问其姓名,其人曰‘周瑾’。问其何处人,答曰‘杭州人也’。问其何所学,答曰‘临浦人氏,读书人也’。闲谈良久,颇有诗思。因问其诗,出示云:
“蓝钵豆腐乳,竹杖犬皮裘。
咳嗽数声断,昏昏一叶舟。”
余曰:‘妙!’而去。未几,其咳嗽复发,竟卒于桥上。” 可见,苏轼所骂的那首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所作的随笔,而不是一篇真正的诗歌作品。
总的来说,苏轼观庐山瀑布赞诗狠骂诗的事情,并不是一个对诗歌本身的批评,而是对诗歌写作的一个普遍的批评,即只有那些具有“神而无形,动而无迹,变而无容”的诗歌才能被称作真正的佳作。苏轼所骂的那首诗并非某个具体的诗人所作,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所写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