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申公豹苦修千年,攒下6颗丹药,可他自己却一颗也舍不得吃,而是全给了家人。当家人得知一颗丹药可抵10年苦修,叫他一起吃的时候,他却强忍住眼眶中的眼泪不让家人看出,微笑着说:自己喜欢苦修。
《哪吒2》申公豹藏丹药的这个镜头看哭了千万人,许多中年人似乎在申公豹身上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中年困局。
实际上,千年前的史书——苏轼的苦酒、王维的空杯、陶渊明的菊酒,早已给出了破解中年困局的良方。
1、第一杯酒:苏轼的“黄连酒”
——扛住苦难,才是对父母最深的孝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狱中他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将身后事托付弟弟苏辙。贬至黄州后,他穷到“空庖煮寒菜”,却写信宽慰家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中年的苦,从不在酒局应酬,而在视频通话时那句“一切都好”。苏轼教会我们:真正的担当,是把黄连般的日子熬出回甘,让父母看见你眼中的晴空。
无论有多忙, 不妨每周固定时间都能抽出时间给父母打打电话,哪怕只是5分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有趣故事跟父母讲一讲。无论自己实际有多难,也要让父母经常能看到我们的生活开心的样子,减少他们的担忧。
2、第二杯酒:王维的“断舍离”
——放下虚名,才能接住父母的孤独
55岁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却在安史之乱后辞官隐居终南山。友人升迁来信,他回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名利如浮云,唯有亲情长存。
我们总以为“赚够钱才能尽孝”,却忘了父母最想要的,或许是某个午后陪你喝杯茶。王维的“空杯”,是提醒中年人:再高的职位,也换不回父母等你回家的那盏灯;再多的钱,也代替不了对父母的亲情陪伴。
正如哪吒母亲对哪吒说的:无论你是成魔还是成仙,父母都永远爱你,照顾好自己。父母的对孩子的爱是如此的彻底和无条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慰籍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
父母并不需要我们“等忙完带你们旅游”之类的 “大承诺”,我们不妨定期寄点当地的小特产给父母,用“小确幸”替代“大承诺”,让父母感觉到我们随时就在身边,是对他们最大的心理慰籍。
3、第三杯酒:陶渊明的“清醒剂”
——看透名利,方知何为真正的“孝”
41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时,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他穷得讨酒喝,却在《归去来兮辞》中笑叹:“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某年重阳节无酒,他坐菊丛中等待友人送酒,高呼“我醉欲眠卿可去”——这份清醒,让他看清:拼命追逐的“孝”,可能正在吞噬陪伴父母的时光。
陶渊明的“菊酒”是一剂醒脑汤:尽孝不是砸钱买保健品,而是让父母感受到“被需要”。
我们不妨主动向父母“求助”,比如请教腌菜秘诀,这些父母熟悉的生活小常识,他们一定会很开心,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就生活中我们身边。
结语
正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申公豹,无论自己在外面什么身份,过得如何,但在家人面前,却选择隐藏起自己的艰辛、挣扎和苦衷,而仍然一直把亲情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每一个中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苏轼的苦酒教我们扛住风雨,王维的空杯让我们放下虚妄,陶渊明的菊酒助我们看清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