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柔克《柳弧》“万国诗”考论

鸿图有道 2023-09-25 18:19:04
引言

竹枝词起源于中唐,以记述地方风土为主,成为地方风土诗的重要形式。

到晚清,国门大开,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士人开始涉足异域,形成双向交流。海外竹枝词开始兴盛,蔚为大观,成为晚清记录中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晚清笔记丁柔克《柳弧》中“万国诗”一条收录以域外世界的社会历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对象的诗歌八十一首,歌咏对象极为广泛。

一、丁柔克的西学知识及其接受渠道

《柳弧》是一部成书于晚清的笔记。作者丁柔克,号燮甫,祖籍直隶宛平,后寓居江苏泰州。

《柳弧》系作者“取生平见见闻闻、奇奇怪怪与夫一切一知半解拉杂笔之于书”而成,内容驳杂。

从内容上看,《柳弧》与清代一般笔记并无本质区别,但其中大量记载的晚清新学内容,又使本书呈现出新异色彩。这种特征当然与其成书环境和作者经历密切相关。

作者丁柔克从二十多岁到光绪七年(1881)开始写作本书,其间都一直在湖北生活,且长期在汉阳为官。

19世纪晚期的汉阳作为洋务派大本营,不仅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也是新学思想与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心之一。

从《柳弧》一书的记载看,丁柔克亦受到时代地域文化氛围的浸染,对新学具有一定的兴趣。除了本文所要考论的“万国诗”条以外,“盘古”“天下之中”等条都记载了晚清流行的新学知识。

从这些条目来看,作者的西洋新学知识多得之耳闻或阅读,所以他对这些知识的认知都相当粗浅,并往往将新知置于传统的认识框架中进行理解,因此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误解。

而书中“万国诗”条情况与此迥异,诗中充满了丰富的具体西学知识细节,西学知识水平远远超过书中其它条目。

《万国诗》系由八十一首诗及诗注组成,所有诗歌都以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为对象,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博。

涉及如此广博的异域知识,虽然其中不乏有误解与附会,但大多具有丰富、准确的细节。

丁柔克从未涉身海外,所以这一切仅得诸耳闻似乎不可能,那么作者如何获得必需的新学知识以支撑《万国诗》的写作呢?

通过排比资料进行考证,可以确定《万国诗》的新学知识主要来源于晚清流行的《职方外纪》《瀛寰志略》《海国图志》等书。

二、《万国诗》新学知识的溯源考察

《职方外纪》为艾儒略(GiuliosAleni)所著,其系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609年来华,著有《职方外纪》《西方答问》等书,传见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一卷。

《职方外纪》编纂于明天启三年(1623),艾儒略编纂此书当然有介绍世界地理、传播新知的意图,但根本上却意在传教。

但是与其意图相反,明代人对此书的阅读和接受明显带有赏奇的眼光。如明儒叶向高谓之:“吾中国旷古之所未闻,心思意想之所不到,夸父不能逐,章亥不能步者,可谓坱圠之极观,人间世之至吊诡矣。”

丁柔克的阅读视角延续了这一传统,《万国诗》大量吸收了其中的海外奇人奇事,以《铁岛诗》为例,诗曰:“几泓圣水绿湲湲,上有仙株罨夕曛。拟把彩囊铁岛去,朝朝枝上笼朝云。”

作者自注云:“无泉水,岛生一树,日暮辄有云气抱之,酿成甘澍,下滴数池皆满,谓之圣迹水。”

《职方外纪》卷三“福岛”条曰:“七岛中有一铁岛,绝无泉水,而生一种大树,每日没,即有云气抱之,酿成甘泉滴下。树下作数池,一夜辄满,人畜皆沾足焉。终古如此,名曰圣迹水。”

可以看出自注中的信息全部出自《职方外纪》的此条,甚至字面皆大体沿用原书。

写入诗歌时,将“大树”变成“仙株”,“日没”变成“夕曛”,“云气抱之”敷衍成“朝朝枝上笼朝云”都是诗歌语言的必要修饰。很明显,此诗的背景知识来源于《职方外纪》。

《瀛寰志略》为徐继畲编著。徐继畲,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官至福建巡抚。

《瀛寰志略》十卷,1848年刊行。徐继畲长期在东南为官,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有感于清廷对西方极度缺乏了解,故编纂此书,是为介绍新知。

此书的编纂参考了大量的中西方地理历史文献,态度极为严肃,因此出版之后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

王韬曰:“近来谈海外掌故者,当以徐松龛中丞之《瀛寰志略》、魏默深司马之《海国图志》为嚆矢,后有作者,弗可及也。”

《瀛寰志略》在晚清极为流行,可以说塑造了国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晚清使臣的海外游记中常常见到此书的身影,此书被视为了解域外的基本参考资料。

此外,晚清还出现了《海国公余辑录》等诠解、修订之作,可见《瀛寰志略》对晚清知识界的影响之大。

对于《万国诗》来说,《瀛寰志略》也是其最主要的新学知识来源。不仅如此,《万国诗》《瀛寰志略》以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编次,而二者各洲内部国家顺序却正好相应。

考虑到《瀛寰志略》各州独立分卷的情况,可以推测《万国诗》的写作顺序与作者阅读《瀛寰志略》的顺序是密切相关的。

《海国图志》为魏源编著。魏源,字良图,号默生,乾隆五十九年生,湖南邵阳人。

魏源属于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一批学者,他编纂本书的意图见于《原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此书以林则徐《四洲志》为基础,征引近百种中西著作编纂而成,成为晚清新学的集大成之作。此书也是《万国诗》的重要新学知识来源,其中取材于《海国图志》者计十八首。

需要说明的是《海国图志》征引广博,上文所述《职方外纪》《殊域周咨录》《瀛寰志略》都被大量征引。

三、细节选择、观念皴染与文本生成

《万国诗》的新学知识来源已明,但提供知识背景的文献资料和诗歌文本之间尚有巨大的空间,有赖于作者的写作行为进行填补。

上述各书对各国家和地区的介绍内容都十分广博,充满了琐碎的细节,而诗歌的体式和体量决定了文本信息的限度,这就需要作者具有别择之功。

由作为知识背景的新学著作到诗歌文本的生成,可以看作是一个通过细节选择进行文本编织的过程。

《万国诗》从内容和写法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专写一人、一事或一物,先描写后议论,通过细节表达训诫、感叹,近于传统咏物诗、咏史诗。

《万国诗》写作中选择细节的方法延续了竹枝词的传统做法,选择描写当地的独特意象,即人物、地貌、山川、物产等专有名词。

因此多为新名词和音译词,因其与作者固有文化背景迥异,所以作者自注也多是对这类意象的解释。

竹枝词的创作一般都以呈现一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凸显其异质性为首务。《万国诗》选择独特意象也遵循这一传统做法,目的在表现当地的风貌,营造出强烈的异国氛围。

但是与同类海外诗相比,《万国诗》突出地呈现出奇异的特征。一般涉身异域的海外诗之奇主要是源于主观上的惊奇,源于写作者面对异质社会与文化所表现的不适感,表现为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

而《万国诗》之奇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奇人、奇物、奇观、奇俗,其奇往往表现为违背自然规律,因而充满了浓郁的神话色彩。

《万国诗》的奇异色彩,是诗人与所据地理著作双重观念共同作用之下呈现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万国诗》中这些奇异对象,其知识基本都来自于《职方外纪》。艾儒略在写作此书时,根据明人好奇的阅读倾向,刻意选择“奇”作为主导思想。

《职方外纪》特别强调介绍一些‘奇事’‘奇人’‘奇兽’‘奇物’和‘奇观’,并着力使用‘奇’字来刻画者多达21处。”

此外,除了知识细节,晚清地理著作也对《万国诗》描写对象的选择、评价提供了示范。

如《万国诗》中所塑造的华盛顿形象曾引起学者的嘲笑,从表面看,将美国总统制阐释为上古禅让制的形式,确实是一种经典情境的套用与形象误读。

但如果对其进行知识考察,就可以看出这一误读乃是沿袭了《瀛寰志略》。

《华盛顿诗》曰:“传贤局定脱戎衣,百战将军撒手归。”作者对华盛顿其人的介绍说:“华盛顿,开创亚墨利加之始祖,状魁梧绝伦,世传贤。”

对华盛顿形象的塑造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传贤局定”“撒手归”呼应了中国文化传统中范蠡归隐五湖、张良辞官归隐等典型的功成身退模式。

拯民于水火之中,成功之后归隐江湖,这种既出世又入世的行为方式可以说是传统士人文化中一种普遍的理想。

华盛顿作为“百战将军”,在“局定”之后撒手而归,传位贤人,既功高劳苦,又不恋栈权位,正表现了这种行为模式。

这一形象当然与历史上的华盛顿形象相差甚远,反而是表现出十足的中国士人文化特色。

结语

晚清丁柔克笔记《柳弧》载《万国诗》组诗八十一首,描写海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宗教等。

与一般作者身涉异域根据亲闻亲见而作不同,《万国诗》是依赖于《职方外纪》《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西学著作的知识再生产。

诗歌创作中的细节选择、异国形象制作,是作者本人好奇观念与所据前文本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丁柔克采用同质化视角打量世界,异域世界呈现为与传统中国类似的前现代图景,寄托了他希望从异国自强的历史中汲取成功经验的经世意图。

0 阅读:9

鸿图有道

简介:分享经典作品,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