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耦合掺烧经济账:生物质颗粒价格暴涨下的生存之道
灵境核心
2025-02-20 04:19:58
导读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浪潮下,以及我国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燃煤发电耦合掺烧生物质技术因具备低碳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等显著优势,成为能源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 (2024—2027 年)》,明确将生物质掺烧列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重要方式,并规定掺烧比例需在 10% 以上 。然而,当下生物质颗粒价格的暴涨,给燃煤发电厂的耦合掺烧之路带来了巨大挑战。
■ 生物质颗粒价格暴涨现状
自 2024 年 11 月起,原本价格相对稳定的生物质颗粒市场风云突变,价格波动剧烈,让不少燃煤发电厂倍感压力。据市场数据显示,在过去的 3 个月里,生物质颗粒的价格涨幅最高达到了 50%。在 2024 年 11 月初,优质生物质颗粒的市场均价约为每吨 800 元,而到了 2025 年 2 月,部分地区已涨至每吨 1200 元 ,部分高热值的优质松木颗粒,在冬季取暖高峰期价格更是突破 1200 元,达到了 1300 元每吨。
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生物质颗粒价格的暴涨。从原材料方面来看,若农作物收成欠佳或木材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就会上涨,直接推动生物质颗粒成本上升。不同种类和质量的原材料对价格影响也较大,例如高质量木质废弃物制作的生物质颗粒,因其热值高、燃烧性能好,价格相对更高。同时,原材料的来源也影响着成本,若无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废弃物,运输成本便会增加。能源价格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生物质颗粒的生产和运输离不开电力和石油等能源,当这些能源价格上涨,其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导致售价上调。
市场需求同样在左右价格,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生物质颗粒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一环,市场需求持续上扬。生物质颗粒供应却相对有限,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此外,政策因素也不容忽视,政府的能源政策和补贴政策对生物质颗粒价格影响显著,如果补贴减少或环保税提高,价格就可能升高。
像山东的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以往采购本地优质生物质颗粒,价格稳定在每吨 850 元左右。但今年受原材料供应紧张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当地生物质颗粒价格一度涨至每吨 1250 元,涨幅近 47%,给电厂的燃料采购计划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原本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每月计划采购生物质颗粒 5000 吨,预算为 425 万元。价格上涨后,每月采购成本直接飙升至 625 万元,每月成本增加了 200 万元。
■ 燃煤发电厂面临的困境
对于燃煤发电厂而言,生物质颗粒价格的暴涨直接增加了燃料采购成本。以一家年掺烧生物质颗粒量为 5 万吨的中型燃煤发电厂为例,在价格暴涨前,按照每吨 800 元的市场价格,每年的生物质颗粒采购成本约为 4000 万元。而在价格暴涨后,假设价格涨至每吨 1200 元,同样的掺烧量,采购成本直接飙升至 6000 万元,成本增加了 2000 万元,这无疑给电厂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成本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电效益。为了维持发电业务的正常运转,部分电厂不得不提高电价,然而这又可能导致其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用户可能会选择其他更具价格优势的电力供应商。若不提高电价,电厂的利润空间则会被严重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运营的情况。
江苏的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在生物质颗粒价格暴涨前,每年掺烧 6 万吨生物质颗粒,采购成本约 4800 万元。价格上涨后,采购成本攀升至 7200 万元,成本大幅增加。由于难以将成本全部转嫁到电价上,电厂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运营压力剧增。原本该电厂每年的净利润约为 5000 万元,生物质颗粒价格上涨后,扣除增加的采购成本,净利润直接降至 2600 万元,降幅达 48%。
■ 燃煤发电厂的生存之道
优化采购策略
燃煤发电厂开始积极拓展采购渠道。不再局限于少数几家供应商,而是与更多的生物质原料收集商、加工商建立联系。一些沿海地区的发电厂从东南亚等地进口棕榈壳颗粒,丰富了原料来源。同时,不少电厂与周边多个农业合作社达成合作,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作物秸秆等原料,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根据生物质颗粒和煤炭的价格波动,动态调整掺烧比例也是重要手段。当生物质颗粒价格涨幅过大时,部分电厂将掺烧比例从 15% 暂时降低至 10%,增加煤炭使用量,待价格回落再适当提高掺烧比例。
浙江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在生物质颗粒价格上涨后,积极与东南亚供应商沟通,进口价格相对稳定的棕榈壳颗粒,每吨价格约为 950 元,相比本地高涨的生物质颗粒价格,有一定成本优势。同时,与当地 5 个农业合作社合作,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秸秆,每吨收购成本比从中间商采购降低了 100 元左右。并且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调整掺烧比例,在生物质颗粒价格高企时,将掺烧比例从 12% 降低至 10%,有效缓解了成本压力。通过这些举措,该电厂每月节约燃料采购成本约 50 万元。
技术升级降本
众多燃煤发电厂加大对耦合掺烧技术的研发投入,改进燃烧设备和工艺,以提高生物质颗粒的燃烧效率。在燃料预处理环节,对生物质进行精细处理,去除杂质,采用先进干燥与成型工艺提升燃料性能。燃烧过程中,优化燃烧器设计,运用智能燃烧控制技术和炉内气氛调控技术,确保燃烧稳定高效。例如,某发电厂投入资金对燃烧器进行改造,使生物质颗粒燃烧更加充分,发电效率提高了 5%,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
同时,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监测,建立精细化的运行管理制度,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安排专人定期对输送管道、给料系统等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设备稳定运行,降低因设备问题导致的额外成本。
安徽淮南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投入专项资金 500 万元对燃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通过优化燃烧器结构和调整燃烧参数,使生物质颗粒的燃烧效率提高了 8%。原本该电厂每消耗 100 吨生物质颗粒可发电 30 万千瓦时,技术改造后,每消耗 100 吨生物质颗粒可发电 32.4 万千瓦时,不仅降低了燃料消耗,还提高了发电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生物质颗粒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经核算,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约 300 万元。
■ 争取政策支持与多元合作
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积极申请各类补贴是缓解成本压力的有效方式。根据相关政策,一些发电厂因掺烧生物质获得了每度电 0.05 元的补贴,有效缓解了成本压力。
开展产学研合作也为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提供了可能。某发电厂与当地高校合作,对生物质颗粒的预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预处理方法,降低了生物质颗粒的水分含量,提高了燃烧性能,同时也降低了运输和储存成本。
广东粤电靖海发电有限公司积极关注政策动态,成功申请到每度电 0.05 元的掺烧补贴。该电厂年发电量为 50 亿度,通过补贴可获得 2.5 亿元的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成本压力。同时,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生物质颗粒预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出新型干燥和成型工艺,降低了颗粒水分含量,提高了燃烧效率,每年节约成本 800 万元。通过新型工艺,生物质颗粒的运输损耗降低了 3%,储存过程中的变质率也大幅下降。
■ 挑战与应对
除了价格因素,燃煤发电耦合掺烧还面临技术和燃料供应等挑战。不同燃料特性差异大,生物质燃料热值低、水分高,掺烧比例不当易使炉膛温度降低,甚至引发熄火。部分掺烧燃料还会对设备造成额外磨损和腐蚀,如生物质中的氯元素会生成氯化物,腐蚀锅炉受热面,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和检修频率。燃料供应方面,生物质燃料受季节、地域影响大,供应波动明显,且分布分散,收集和运输成本高昂。
为应对这些挑战,科研人员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上,对燃料进行精细预处理,优化燃烧器设计,运用智能燃烧控制技术和炉内气氛调控技术,确保燃烧稳定高效;对锅炉给料系统、炉膛结构、受热面等进行改造升级,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燃料供应上,电厂积极拓展供应渠道,与多个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构建广泛原料供应网络,优化运输路线,保障燃料稳定供应。
■ 未来展望
尽管目前燃煤发电厂在生物质颗粒价格暴涨等诸多挑战下艰难前行,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支持以及市场的逐步成熟,前景依然值得期待。未来,随着更多高效燃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生物质颗粒的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成本有望降低。同时,政府可能会出台更多有利于燃煤发电耦合掺烧的政策,从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市场方面,随着生物质颗粒供应体系的不断完善,价格有望回归理性区间,为燃煤发电厂的耦合掺烧业务提供更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且,随着技术创新,或许会出现更多可替代的低碳燃料,进一步丰富燃煤发电耦合掺烧的选择,助力能源行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迈进 。
*注:转载:灵核网公众号,如需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作者!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