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观影乱象,又双叒叕登上热搜了。
这次是咋回事呢?
上海某影院内。
一女子在观影过程中,频频遭受后座熊孩子连环踢。
熊孩子是家长带过来的。
于是,女子转头提醒大人,让孩子收敛一下。
可谁知,熊孩子父亲不仅不听劝,还恶狠狠地踹了女子座椅,导致她顿时头晕目眩。
暴力行径发生后,熊孩子父亲不仅没有感到愧疚,反而对女子发出人身威胁。
无辜遭受暴力的女性观众,只好报警处理。
令人气愤的是,熊孩子父亲到了警察面前,依然不觉得自己做错。
叫嚣着问对方,“我打你哪儿了?”
甚至说出“我只给200”的话,就打算起身离开。
竟然他不明白错在哪里。
那扒姐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这位父亲在孩子犯错时,不仅没有及时制止教导,反而放任不良行为滚雪球。
其次,在女性观众劝阻之后,他非但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直接拳脚相向,导致整个影厅的观众都陷入恐慌中。
教育缺位,纵容乱象,暴力横行,就是他的过错。
截图来自当事人微博自述
在父亲的眼里,这件事用200块就能解决。
但那位女性观众呢?
经过医院初步诊断,该女子头部软组织挫伤,存在脑震荡可能。
她不仅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可能出现心里阴影,以后都不敢走进电影院。
无独有偶,北京最近也发生了类似事件。
8月17日,东城区某剧场。
某男子在观影期间,多次使用手机,影响其他观众。
在后座观众提醒后,他心生不满。
于是,在影片放映结束后,该男子辱骂并暴力殴打了后座观众。
报警后,该男子已被东城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这样令人寒心的新闻,其实每年都在发生。
基本离不开这几大要素:
屏摄、打电话、踢座椅、划幕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我都花钱了啊,屏摄怎么了?剧透怎么了?”
电影院的确是放松身心、消遣娱乐的地方。
但它也是需要遵守礼仪的公共场所。
进入公共场所的那一刻起,就要有规则意识。
想想我们去超市付款的时候,为啥要排队?过马路的时候,为啥要看红绿灯?去图书馆的时候,为啥要闭嘴?
都是一个道理。
因为我们知道,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怎么到电影院,就开始不管不顾不文明了呢?
说白了,当电影院灯光熄灭后,有些人就开始揣着明白装糊涂。
只要身边乌漆嘛黑的,脱鞋抖腿就没人看见。
只要身边乌漆嘛黑的,聊天接电话就没人管我。
只要身边乌漆嘛黑的,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不文明观影,纯粹是自发行为。
别说你不懂观影礼仪。
每张电影票背后,都写着:
禁止吸烟、拍摄、录音录影。
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
自觉遵守影院的观影条例,维护观影环境。
除此之外,影院还会用广告牌以及取票机器来提示观众,要维护观影秩序。
在已经得知观影礼仪的情况下,依然要做不文明行为,只能说是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
那要怎么做,才能减少影院不文明乱象呢?
这需要个人、影院乃至社会共同监督。
首先,观众需要提高对文明观影的重视。
像普及垃圾分类、交通规则一样来遵守。
其次,影院要增强观影礼仪的宣传力度。
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电影院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公共场所卫生等法律、行政法规,维护放映场所的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保障观众的安全与健康。
除了在影票印上文明须知外,电影院还可以拍摄视频物料,在观影前进行集中提醒。
像百老汇影院,就做了一支可爱的视频,来介绍了文明观影的重要性。
第三,社会层面的话,相关部门可以公布更多乱象整治案例,起到警示作用。
像开头提到的上海北京两起乱象事件,施暴者都受到了行政拘留的处罚。
相信只要这三方面共同发力,影院不文明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不得不说,确实有人因为秩序乱象,减少了去电影院的次数。
甚至觉得流媒体可以取代它。
但扒姐想说,电影院依然无法被取代。
去影院观影,有种仪式感。
你无法暂停或快进,必须聚精会神的盯着它,才能在获得最极致的视觉感受。
去影院观影,能感受到影像技术革新。
卡梅隆用《阿凡达》,让电影从2D时代迈入3D时代。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证明了120帧极致沉浸感的魅力。
这些震撼的视听技艺,依然只能在影院里感受。
还有一部分去电影院,是为了获得情感体验。
通过看爱情片,获得情感支撑。通过看喜剧,收获欢声笑语。
所以电影院,是不能被取代,更不该消亡的。
应该消亡的,是电影院里的失德乱象。
为了守护这个光影编织的梦境之地,请杜绝不文明的观影行为。
只要这样,才能让爱电影的人,继续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