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竟说“灵魂永不灭”?量子灵魂到底是啥,真是21克吗

零点撩娱乐 2023-12-18 10:56:41

听说过量子灵魂这个概念吗?知道灵魂的重量是多少吗?

虽说现在是个玩手机的人,都能东拉西扯说一通关于量子的事情,但将其与灵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想必不少人听了也是发懵的。

其实不光普通人发懵,就连科学界对于灵魂,或者严格意义上说是意识的概念,相关的研究虽然有,但都没有什么确切的定论。而凡是那些有确切定论的,比如说确定了灵魂的重量是多少,基本上也都会被认定为相对边缘。

(罗杰·彭罗斯)

如此一来,包括量子灵魂这个概念,多年来在科学界其实也有很大的争议。哪怕提出该观念的人得过诺贝尔奖,也挡不住有其他人喷这个理论。

所以,就像这个概念本身很玄乎一样,今天这篇关于量子灵魂的文章也显得很“量子”。

怎么去解释意识的存在,多年来的科学界都有很大的争议。在这一点上,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些想法之间还会发生冲突。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有一天,那个叫罗杰·彭罗斯的物理学家,正在听BBC的一档广播节目,新闻节目正好采访的是另一位科学家马文·明斯基。

(马文·明斯基)

后者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多年来一直在试图解释人类的意识究竟是什么。按照明斯基当时的看法,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个人肉计算机。

彭罗斯听到明斯基喋喋不休鼓吹自己的观点,当即就有些坐不住了。他虽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史观的人,可也不认可明斯基将人的大脑和意识,跟一堆只有二进制逻辑的人造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因为明斯基的观点就是,人的大脑就是二进制的计算机,所有的意识,或者换种更玄幻的说法是灵魂,它都依照二进制的逻辑运行。简单来说,人的大脑,也是围绕是和否,对和错,开头与结尾等这种没有其他中间选项的方式运转。

彭罗斯显然不认可这一点,对于人的意识和大脑,他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随后在1989年,那本《皇帝新脑》的书就问世了。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其实就是来驳斥明斯基的二进制逻辑的。在彭罗斯看来,人的思维意识怎么可能会像机器那么简单。而且他还在书中明确提出,只有量子物理学才能解释人类的大脑和意识。

也正是在这本书中,彭罗斯围绕意识和灵魂,推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从量子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当然,这一理论刚一问世,就显得是那么的云山雾罩。

虽然当时彭罗斯还没有得诺贝尔奖,可在物理学领域,他也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了。有些人实在想不通,堂堂一个严肃的科学家,为什么非要去提出一些像民科那样的观点呢。

但彭罗斯原本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并不在乎外界怎么去看待自己。相反,在他的书中,他用十分科学的方式,把灵魂这种很玄学的东西进行了一番解释,并且还将其跟量子联系在了一起。

需要指出的是,量子灵魂这个叫法彭罗斯从来没有说过,这个名称是后来人们用调侃的方式,为他书中的一个理论起的绰号。

彭罗斯原来的理论,叫调协客观还原,有时候也会被人叫做协调客观还原。不管是哪种叫法,听起来就那么的沉闷无聊,甚至光看名字都不明白这个理论说的是什么。

其实,这个理论就是彭罗斯反驳明斯基的关键着眼点,即人类的意识究竟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并运行的。简单理解就是,这个理论是在解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既然是本质,那不就是灵魂嘛。

先来看看彭罗斯究竟是怎么说的,他认为意识是通过大脑的神经元内部,依照量子的方式而产生出来的。

具体来说就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意识的运行也是有规律的,像二进制的逻辑那样经过各种计算来运行。而彭罗斯加入量子概念,并提出大脑的运行是以量子位为基础单元运作。

量子计算的模式,不像传统理论中那样0和1不能共存。相反基于量子的0和1能够同时存在,而且还能一并进行各种运算。

按照彭罗斯的这一观点,意识显然就先于神经元执行的计算而存在,它以不可计算的量子过程,借助于神经元被显著放大。

起初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彭罗斯是基于假设,因为他还没有发现大脑基于量子运算而存在的迹象。

但即便如此,如果按照他的这一观点,人脑对于量子信息的处理而言未免太大了。因为传统的理解是,意识借助于神经元而运转,神经元的活动其实就属于意识的一部分,所有的活动就像计算机那样进行储存和运算。

而一旦加入量子理论,大脑中除了神经元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运算机制,否则仅凭前者是没办法支撑这一庞大的运作体系的。

也正因为彭罗斯提出的观点不可知且不可预测,所以各界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调侃,从而也就有了量子灵魂这种说法。

好在不久之后,一个麻醉学家竟然帮助彭罗斯解围了。

(斯图尔特·哈梅洛夫)

那个叫斯图尔特·哈梅洛夫的人,在看过彭罗斯的新书后,竟然奇迹般的和他在意识的思考上产生了某种共鸣——这肯定也是量子的不可知结果。

哈梅洛夫随后公开表示,人们不都是在问,既然大脑的意识跟量子有关,承载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吗?他给出的答案是微管。在哈梅洛夫看来,如果说量子运算的大脑有形无质,那么微管就是前者的载体。

什么又是微管呢?微管又叫做微管蛋白,它不同于虚无缥缈的量子,它是真实存在的管状聚合物。

人类细胞中的细胞质,就是该类物质存在的场所。细胞在人们的想象中就像是泡泡,而微管在细胞中就像是骨头。

按照哈梅洛夫和彭罗斯后来的看法,微管结构本身,就展现出了量子运算的特点。尤其是微管自身的对称性和晶管构造,在彭罗斯看来这都跟量子学的运行是一致的。按照他和哈梅洛夫的看法,微管才是意识,或者说是人类灵魂的终极所在地。

如此一来,不管是哈梅洛夫还是彭罗斯,在传统科学家的眼里,他们的观点就越来越离经叛道。毕竟,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交换,构成了人脑的活动。

可彭罗斯的量子灵魂显然不遵循这一原则,甚至借助于微管这个载体,意识和灵魂还在随时随地构成着量子事件的出现。

在这种模式之下,人类的意识不再只限于大脑,而同样还会跟外在的量子事件产生某种关联乃至纠缠。既然如此,灵魂的存在,甚至灵魂实质上就是意识的全部,似乎也就不再是玄学了。

因为,没有哈梅洛夫的支持之前,彭罗斯的观点仅仅是假设,毕竟物理学领域的量子是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真正的实体,它只是概念上的最小单位。

而随着哈梅洛夫将微管和量子的概念结合之后,量子这种原本有形无质的存在,似乎就突然变得拥有实体了。简单来说就是,它可以被检测到质量了。

既然量子有了实体和重量,那么此前关于灵魂重量的实验,似乎就显得合理了。当然,这并非彭罗斯提出的,而是更早的时候,一个美国的医生推动的研究。

这个关于灵魂重量的实验,与其说是科学研究,但实际上也像是玄学。研究者邓肯·麦克杜格尔,是一名马萨诸塞州的医生。他的研究是在20世纪初推动的。

麦克杜格尔先是找来6个快要死的病人,有的肺结核,有的糖尿病。具体的办法是,他在患者的床上安装了测量称,而后在患者快要死之前持续进行体重监测。

根据他的记录,在患者死亡前3小时内,他们的体重每小时至少下降28克。麦克杜格尔推测,这应该是人体体液在流失。

等到几名患者马上要死亡的几秒内,他们的体重突然下降的很快,麦克杜格尔认为,这没办法用体液流失来解释,所以他相信这突然流失的,应该就是脱离人体的灵魂。而流失的重量,正好是21克左右。

此后在1907年,他的这一观点发表在了《美国医学》上。听起来还蛮像那么回事,克实际上在实验中,麦克杜格尔监测到的患者的体重,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降,有的甚至先上升而后再下降。

而麦克杜格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组看起来比较可信的数据,而后就当成观点发表出去了。有意思的是,在用人做实验之前,他先是找了15只狗做了类似的实验。

由于狗死后的体重几乎没有变化,麦克杜格尔还另外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狗是没有灵魂的。

虽然这项实验很扯,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各种媒体的渲染和传播中,都把人灵魂重21克当成了一个权威的数字。

只不过在彭罗斯的量子灵魂出现之前,前者的实验显得太过于单薄没有旁证罢了。而随着量子灵魂理论的出现,灵魂和意识有实体,看起来就很像那么回事了。

回到量子灵魂这个概念上来,虽然在主流科学领域,这一观点非常具有争议,但至少彭罗斯也是试图用科学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以至于在普通大众看来,这种解释根本看不懂。

至于多年来围绕量子灵魂这个标签,延伸出来的其他概念倒是很多了。当然,这些延伸出来的东西多数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错误的。

而彭罗斯和哈梅洛夫本人,多年来依然在自己的理论赛道上狂奔不止。至少在彭罗斯看来,他并不介意批评,也不介意外界对他概念的引申,哪怕是错误的。

3 阅读:7
零点撩娱乐

零点撩娱乐

零点推荐精彩影视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