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嚷嚷了多年的对华“脱钩断链”政策有效吗?
确实有一定效果。
根据总部位于美国的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的进口商品的确更加多元化了,从中国进口商品大幅下降。
但让美国没想到的是,它本来是拉着欧盟一起对华脱钩断链的,结果经过这五六年时间,欧盟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稳定增加。
这让美国非常失望。因为光靠美国一个国家对中国脱钩断链,这就无法起到打压中国经济的预期效果啊。
也就是说,美国忙活了半天,最可怕的结果出现了,中国把原先对美国的贸易,部分转移到了欧盟。中美之间冷淡了,中欧之间却更热络了。
有图有真相
彼得森的这个研究有清晰的图表和数据支撑。
这个图表展示了中国、美国、欧盟的所有商品进口来源。柱状图(HHI指数)越高,说明这个经济体的进口来源越集中。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美国的进口来源最集中和单一,主要从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和欧盟四个地区进口商品。
中国是进口最多元的,除了从欧盟和韩国进口比较多,其他都分散到了不同国家里。
从年份变化看,美国从2013年到2018年,从中国进口的指数还增加了73个点,但从2018年到2023年,从中国进口下降了267个点,大幅下降。
从图上看,美国减少了从中国进口,相应增加了从欧盟、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
再来看欧盟,从2013年到2018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指数增加了110个点。从2018年到2023年,欧盟从中国进口指数继续增加了101个点,说明对中国进口商品还在增加。
上表反映的是所有的进口商品。
如果单看制成品,情况又有所变化。
下表就是中国欧盟美国三个经济体对于制成品进口的来源情况。
从以来程度来看,三个经济体基本相当,美国虽然还是最高最集中,但差距没那么突出。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美国欧盟对中国制成品的依赖度明显要高很多。
然后从年份来看,从2013年到2018年,美国对中国制成品的进口指数还增加了12个点。而从2018年到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制成品大幅下降了431个点。
然后看欧盟。欧盟从2013年到2018年,从中国进口制成品增加了64个点。从2018年到2023年,从中国制成品进口增加204个点。持续增加。
而从中国来看,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制成品下降至不足10%,因此在图表上不单独呈现。而中国从欧盟的进口依赖度,则在两个时间段依次增加了41个点和62个点。
怎么解读?
这些数据对我们看待中美竞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一、在美国推出对华贸易战,对中国“脱钩断链”政策后,我们应对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稳住欧盟。
从这个图表的情况来看,这一政策可以说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这说明在没有爆发直接的地缘冲突之前,欧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完全站在美国一边。
一方面,欧盟本身有很多国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很难形成完全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欧盟还不具备引导各国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欧盟虽然有亲美派,有鼓吹处处跟着美国走的政客,但欧盟也有坚持独立自主,维持全球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力量和声音。
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行这一政策,稳住欧洲,挖掘中欧贸易潜力,扩大中欧贸易规模。
二、接着,美国降低了对华商品的进口,将这些进口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一事情确实发生了,已经成为客观事实,不容我们忽视和否认。
美国转移了这些商品进口,我们的出口肯定更难了,对我们的国内经济必然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转移的这些商品进口到墨西哥越南等国,仍然还有从中国进口半成品甚至中国企业直接在当地建厂的情况,也就是说,美国绕了一圈,最终或多或少还是从中国进口了一部分商品和价值。
另外,美国从中国转移的进口份额肯定有一部分被第三国抢走了。但这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不从中国进口,违背了市场规律,那美国就要付出更高的价格,从长远来看,就会损害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削弱美国经济体的整体竞争力。如果进口商品都不需要考虑经济规律和成本,想从哪里进口就从哪里进口,那中美就不用打贸易战了,也不用这么费劲脱钩断链了,美国直接都从自己盟友那里买就行了。
第三,我们对中国的供应链多样化感到高兴。原来我们的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一直不高,我们一直都很注意分散风险,从不同国家进口资源和商品,实现多元化,以至于我们不会轻易受制于人。
正是这种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策略,让我们在面对芯片产业美国极端打压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多元渠道维持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极有可能实现封锁突破。这是我们长期居安思危政策的结果。
最后一点,对于美国的脱钩断链政策,我们现在基本上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它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根本性伤害。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哪怕美国把从中国进口商品份额降到零,它也不可能让全球其他国家停止从中国进口商品。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具体的有诱惑力的市场,但它依然不足以影响全局。在应对美国的脱钩断链策略上,我们应该注重美国以外的市场,尤其是全球南方市场,培育新的增长市场。这才是全球经济的未来,也是我们全球布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