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每逢战事必先“择将”。据凤凰卫视10月8日的报道,在经历长时间的“苦守”之后,俄军再次采取了大动作,向库皮扬斯克方向发起了猛攻,为此普京集结了11万人,上千辆坦克与装甲车,而当地的乌军阵线遭受重创,出现了大量伤员,还有不少的士兵被困在前线难以撤离。为了挡住俄军的攻势,并救援被困的乌军人员,泽连斯基也紧急集结了多支部队来迎战俄军。
众所周知,就在前段时间,乌军多次在前线取得突破,虽然谈不上“决定性”的进展,但也持续在向亚速海挺进,几次针对俄本土的无人机与导弹袭击,更是打得有声有色。比如说,8月末,乌军无人机奇袭俄西北部机场,摧毁多架伊尔-76运输机;9月突破俄军在扎波罗热的防线;9月中旬,乌军奇袭黑海舰队,重创俄军登陆舰和潜艇;同时,10余万乌军分别杀向巴赫穆特,俄空降第31旅指挥官被击毙等等。
这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俄军处于“全面守势”,但事实上,俄军也并非“只挨打不还手”,就在近日,俄军在库皮扬斯克方向集结大军,对乌军战线发起了猛攻。为何普京放着巴赫穆特不去解救,却在更北方的地区采取大行动?一方面,是因为巴赫穆特方向的乌军“不好打”,有浩浩荡荡10多万人,军事上讲究“批亢捣虚”,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所以,普京向乌军防守薄弱的地区出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库皮扬斯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俄军之所以从这个方向“下刀”,也是因为乌东部集团军的物流通道就在附近,事实上,库皮扬斯克的高速公路,就是乌军的重要补给线。与其冒着被咬的风险去打巴赫穆特的“蛇头”,不如打乌军的“七寸”,也就是它的“补给线”。这样既能减轻巴赫穆特俄军的压力,也能调动敌人,这不,泽连斯基立即调动乌军第25空降师、第14、43、92机械化旅紧急增援。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10月初,咱们就预测了俄军的此次大行动。在10月1日的文章中,咱们指出,普京在同一天召见卡家军、瓦格纳领导人,预示着俄军“或有大行动”,结果就在咱们做出这一预测不到一周的时间里,11万俄军就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上月28日,普京在官邸会见了瓦格纳新任指挥官特罗舍夫、车臣武装领导人卡德罗夫,分别向他们“交代”了任务。
比如说,普京对特罗舍夫表示,要“建立志愿军部队”,且这支部队必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必须能执行各种任务”,尤其是在俄乌战场。此外,普京又与卡德罗夫“讨论了车臣战士参战的问题”,普京特地叮嘱他“关注紧迫问题”,而卡德罗夫也意味深长地向元首表示,“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不管是卡家军,还是瓦格纳,都是俄军的“拳头部队”,普京同时召见两支主力部队领导人,自然有大行动。
更何况,正如咱们前文所说的,8、9月份乌军不断取得突破,不断袭击俄本土,距离亚速海越来越近,已经对俄军补给线M14公路构成了威胁,普京不会“无动于衷”,最终还是要将乌军形成的“突出部”抹掉。否则乌军凭借新夺取的阵地,不断蚕食俄占区,最终还是能够将俄军“一分为二”的,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两个因素促使咱们判断,俄军“或有大行动”,结果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