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参加婚宴,才知道香港酒席只是冰山一角

小李美食记 2025-03-30 10:00:28

前段时间一个周末,我受好友邀请,去了趟上海参加他的婚礼。

刚到上海,一进婚宴现场,就被眼前的场景给怔住了。

大厅里的水晶吊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背景音乐也随之恰到好处地响起,还没有上菜,就已经能感受到这场宴席的不一般。

心里不禁感慨:这比我之前参加过的香港酒席,只多不少。

而这样的场景也挑起了我对接下来的宴席充满了期待。

“高级餐厅:上海人的体面之选”

朋友选择在陆家嘴的一家高级餐厅办喜酒。

一进门,那满目奢华的水晶吊灯晃得人眼花缭乱。

服务员把菜单递到我眼前时,我才发现这家餐厅除了饭菜香味,价格也“亮瞎”人眼。

随便一道清蒸鲥鱼居然标价888元。

令人惊讶的是,我的朋友们毫不在意,似乎这只是上海请客的常态。

他们不禁感叹:“在我们这儿吃的就是个脸面。”

更有意思的是,上海人连家庭聚餐也讲究排场。

有次我随口提议去街边吃小馆,朋友的妈妈立马正色道:“这种环境,不行的。

”我倒觉得,在香港,有时候穿着拖鞋坐街边摊,喝着当地啤酒,那也是一种人情味。

“美食如艺术,规矩有独特”

入座后,婚宴的菜一一端了上来,不仅味道鲜美,更是用心良苦。

上海人把菜当作艺术品来做。

这次婚宴上的红烧肉,切得整齐如麻将块,每块插上小旗,写着“永结同心”。

清蒸鱼下垫着的萝卜雕成了牡丹花,精致得甚至让人舍不得动筷子。

不是光菜品讲究,规矩也颇为复杂。

从座位次序到敬酒礼仪,在上海,这一切都被刻意强调。

我的朋友在开席前特别提醒我,敬酒要有顺序,先敬主桌再顺时针,到底是大城市,讲究多得让我应接不暇,甚至有些冒汗。

“黄酒新喝法,本地酒何处可寻?

席间,上海人对黄酒的尊重超出我的想象。

朋友的妈妈颇有仪式感地将黄酒倒入高脚杯里,配上几颗枸杞和话梅,热饮下肚,还真有种不一样的风味。

据说“冷酒伤胃”,看来上海人真讲究养生。

但让我意外的是,这一餐居然没见到什么本地酒。

连朋友也笑称,现在在上海,婚宴喝的都是五粮液、茅台,连用的红酒都是波尔多顶级庄园的。

“杭港对比:创意菜和甜品的较量”

婚宴结束返回杭州后,我的香港同事对我在上海“见识大开”颇为不服。

他说香港酒席有乳猪、当红炸子鸡,不输给上海。

于是,我给他展示了在上海婚宴拍下的照片。

第一回合是创意菜。

香港的瑤柱蛋白炒饭虽好,但在上海我尝到了海胆石锅豆腐,鲜美程度让人难忘。

第二回合是甜品。

香港的雪耳红枣海底椰虽然清甜爽滑,但和上海的茅台冰淇淋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53度的飞天茅台浇在香草冰淇淋上,那冰火两重天的感受让同事瞠目结舌。

这些让我明白,生活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人们不仅在生活品质上下功夫,在美食上同样充满了创意,甚至是创新。

这一趟上海之旅,让我对“生活的艺术”有了新的理解。

上海人用精致的构思和繁琐的礼节,把看似简单的一顿饭变得充满仪式感。

或许生活本身就是需要这样一些艺术成分,带来情趣与曼妙。

思考如何在繁忙的节奏中品味生活,或许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平衡。

每一场宴席,已不止是饱腹,也是一场文化与灵魂的饕餮。

在这点上,不妨向上海人学习,给生活多增一些诗意的光环,少一点庸常的将就。

下次有机会,我也希望把自己的见所闻融入生活,给自己和家人一份特别的用心。

当然,听说上海的饭局上也有蓝妹啤酒,或许我会考虑带上一瓶,和他们的黄酒来个碰撞。

这样一来二去,谁知道又会撞出什么新的火花呢?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