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只活了27岁,短短四句诗,却惊艳了千年

念桃说历史 2024-06-28 16:59:17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历史最真实的写照,从发展的层面来看,封建社会的朝代起落和兴衰是最满足这句话的,无论是统一的秦汉时期,还是分裂的两宋年间,它都有一个从建立到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

每一个朝代都曾经历这样的起伏变化,始终如一的是它的主流文学形式,汉赋的内容充实,宋词的豪放与婉约结合,元曲的舞台多形式展现以及明清时期小说的故事性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而要说最为气势磅礴的,当属唐朝的唐诗。

它是大美唐朝的时代精华,也是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耳濡目染的经典文学,咿呀学语的我们可能不识字,但一定能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唐诗,也能说出盛唐中的诗人。

很多人所了解到的,是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是忧国忧民,阐述疾苦的诗圣杜甫,却很少有人了解到李贺,被称为诗鬼的他仅活了短短二十七岁,写下的四句诗却流传千年。

悲情的命运

唐诗不仅在当时出名,甚至到现在依然对世界还具有影响力,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其自由性,所谓自由,并不也是像散文一样追求整体行文的不拘一格,而是讲究内容的恣意挥洒,再将其化为朗朗上口的句子。

如果像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一样对唐诗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约束,那么原本的美感也就不复存在了,诗句的出现,并不是如同书呆子一样被书本所限制,而是诗人在任何情况下的有感而发,也算是诗人内心活动的最真实写照。

如李白写出震古烁今的名篇将进酒,字里行间的豪放气息和浪漫主义心态一定是在饮酒期间的即兴之作,美酒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唐朝诗人的催化剂,李白的很多佳作都是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所成就的,如果将他限制在某地令其创作,或许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和他齐名的杜甫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很多饮酒作乐的时间,但也是在飘零之中见到了民间疾苦,才能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凄美现实的距离,杜甫笔下的现实同样是真挚情感的表达。

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可能在名气上比不上前两者,但佳作不少,并且也是赋予情感在其中的,而他的命运和李白是有些类似的。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但前期的命运也是十分苦楚的,按理来说当今天子姓李,李白也姓李,就算不是皇亲国戚,也应该和某个贵族有关系,起码社会地位不会太低。

但可惜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在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之下,他家境殷实,但社会地位很低,甚至因为商人之子的缘故,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多起请求他人举荐也被拒绝。

这其实算是唐朝的弊端,无论是盛唐还是晚唐,总是缺失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优良传统,对人才的选拔不再注重才华,而是侧重出身甚至长相和多种避讳。

不仅是李白,著名的诗人罗隐就因为长相太过丑陋而连续十几次科举被拒之门外,李贺也曾有这样的遭遇,他被拒绝参加科举的原因是父亲的名字所产生的避讳。

唐朝是一个十分讲究避讳的存在,如果姓名和帝王名字,朝中官职等发生冲突,就需要进行回避,甚至连子孙后代也会受到影响,李贺之父的名字和当时的“进士”说法同音,导致李贺被取消参与科举的资格。

这样的挫折和遭遇让李贺大失所望,来自姓氏的骄傲让他不可能像罗隐那样接连参加科举十二次,李贺也知道这样的硬伤即使参加多次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便直接放弃了科举制,开始自己的独自创作历程。

由此衍生的独特风格

李贺之所以被称之为诗鬼,并不只是因为他短暂的人生,要知道,早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称呼,它主要是来自于李贺诗作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不像李白那样贯彻浪漫主义和豪放不羁,也不像杜甫那样一心只为阐述现实,整体分析来看,李贺的作品大都是在阐述自己,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经历。

读过他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贺的用词总是能给人一种十足的压迫感,比如在“雁门太守行”中首句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从字面来看这是对天气状况的描写,所谓黑云压城其实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征兆。

这样的描写方法很容易让人们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片乌云,这种铺天盖地的压迫感所带来的是无尽的恐惧,李贺在这里通过这种阴沉的意向索要表达的是大军压境的窘迫,仿佛乌云一般要将整个城池摧毁。

在创造出这样的氛围之后,李贺才开始表现自己真正的目的,那便是报君黄金台上意,这里所提到的黄金台并不是对财富的追求,而是引用了一个典故。

在战国时期,京师的幽州地区有一个被称之为黄金台的地方,君王曾在这里振臂高呼招纳四方贤士,李贺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就是自己渴望得到赏识的迫切心情,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失望。

因为李贺知道这样知遇之恩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己这匹千里马很难得到赏识,所以在慷慨激昂的背后乃是无尽的失望。

由此可见李贺嘴上说放弃了科举,但内心还是不甘心的,否则也不会在后来写下马诗,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清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当前清冷悲凉的处境。

而在全诗的后两句也是发出了无尽的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此时的李贺已经将自己比作千里马来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色的辔头在广阔的大地上驰骋,这看起来是美好的期许,其实是李贺心中的无可奈何。

当然这只是他前期的风格,李贺从小就体弱多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开始越发觉得力不从心,从这时候开始,他在用词方面再也没有什么顾忌,更加符合诗鬼的称号了。

他有诗曾写道“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至此,他的诗中已经开始出现“招魂”这样恐怖阴森的字眼,这是李贺末年的风格,也像是自己最后的疯狂,他想把自己的悲惨遭遇通过恐怖的意向表现出来,好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或许是知道自己死期将至,最后的李贺不仅在用恐怖的意向描写自己,甚至连黑暗的官场也一并抨击,他曾将当时朝廷的官场都比作鬼灯,自己是一个举灯游走之人,虽然十分努力,但依然照亮当前的黑暗,以此来表现自己的碌碌无为。

总而言之,李贺诗词的风格变化就像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从一开始的不满和愤懑到后来的接受与抨击,再发展为最后的无奈,仿佛一个屡屡不得志的人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千古名篇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李贺在失去对生活所有的希望之后强调的是破而后立,也正是这种豁达的态度仿佛让他实现了浴火重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四句诗也成为传诵千年的名句。

从前两句来看,李贺一改往日唐诗的陈述风格,采用疑问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气势,这样的呈现和自己平常诗句中清冷恐怖的氛围十分不符合,还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这就和诗句的创作背景有关系了,此时的李贺刚刚走入田园生活,其中的前两句是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大致可以理解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在战场上拿着武器收复失地,而不是消极避世处于田园生活的安乐之中。

李贺有这样的想法,但扪心自问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做到,所以才有了后两句,其中所提到的凌烟阁相当于唐朝时期的一个英雄陈列馆,里面所供奉的都是对整个朝代的发展具有特殊贡献的人。

乃是在唐太宗时期由长孙无忌所设计的,总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乃是功勋最为卓著的宰相等大臣,中间一层所画的是立下大功的王侯将相,最外一层乃是其他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臣子,总而言之这是荣誉的代表,也是对个人功劳的赞扬。

李贺之所以提到凌烟阁,就是通过这些人的功勋发出最后的质问,意在说明那些在凌烟阁中被万世传扬的都是国之重器,没有一个人是软骨头,也就是说,只知道读书的人没有资格为国出力。

这四句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是因为其磅礴的气势,还有其中对爱国主义的宣传,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不能一直读死书,应该付诸实际行动,这样一来,也算是对李贺愿望的另一种实现。

参考文献

[1]曹胜高,.昌谷风物与李贺歌诗的文本建构[J].杜甫研究学刊,2024,(02):13.

[2]朱婷玉,.论李贺诗歌中的贵族审美[J].青年文学家,2024,(03):3.

[3]张康,.漫话李贺——命如惊鸿初遇、生如夏花绚烂的苦郁诗人[J].快乐作文,2023,(47):3.

0 阅读:152

念桃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