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学期的暑假第一次来汉艺夏令营做完整项目,本i人不仅交到了三个“小绿人”好朋友,还收获了两张国际竞赛奖,不得不说这一趟来的真值!
夏令营拿奖!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是因为报了汉艺的竞赛制项目,听说“包拿奖的”,我倒要看看是不是虚假宣传。
开营第一天,就和三位不同设计专业背景的女孩子分到一组,带队的王老师介绍完夏令营细则后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找选题了。
我们团!
找选题,不难,难的是通过率。汉艺的老师太犀利了,十个选题全军覆没。正在巡组的夏老师看到我们讨论无果,过来帮我们出谋划策。我本想简单捞一把被pass的选题——关于鼻炎手术后遗症患者的术后修复,结果真被夏老师抓住可突破点,水灵灵地敲定为了小组项目主题。
可能是我们组有些小运气,之后的工作直到拿缪斯设计奖、伦敦设计大奖都顺得跟水一样丝滑。调研阶段大家一起负责,本来准备熬夜突击十几份文献,去搜集“鼻炎手术会有哪些后遗症”,总结“鼻炎用户画像”,很巧的是夏令营其它小组有位组员经受过鼻炎术后困扰,一手调研稳了。
又因为大家分工明确,在确定好我们的产品功能后,技术调研、画草图、建模、渲染基本上一环扣一环,三周夏令营项目完成度能达90%左右。后面各自回学校,我们也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补充原型测试、优化排版。
最近我们正在准备渲染产品视频去冲一下11月份的另外一个国际大奖,这里卖个关子,等拿奖了再告诉大家!
获奖作品《SANA》截图
还是先准备求职项目吧!我是通过B站得知汉艺并报名了一年制竞赛式项目,打算毕业后先找工作,再考虑是否需要留学提升专业度。
现在手上有奖,多了一份有力的求职砝码。但是找工作光有奖肯定不够,最重要的还是一份扎实的作品集。
本来打算作品集的方向直接延续本科专业背景做工业设计,但我看现在很多互联网大厂的招聘趋势侧重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全链路设计、整合设计方向,只做传统的工设可能不够看。
主动找汉艺咨询老师聊完想法后,在教务老师的安排下,跟着夏老师和王老师分别开了两个新项目,努力加一些跨界内容。自己平时也会找一些国外院校上传的网课,一边学习,一边借此机会带着问题去请教汉艺的项目主带老师们。
趁夏令营来北京逛北海公园!
目前我上了不到三个月的课,从工业设计转到交互设计等其它衍生方向,不算特别难。单从情感层面讲,通过自己的设计解决某些问题,这两个专业带给我的成就感不分高下。
技法层面更是重合80%,本科大一大二学的2D、3D、建模完全够用,唯一的区别就是工业设计的模型基本上都是产品的实际模型,而交互设计方向的话,“模型”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可能是低保真或者带着用户体验的过程。
在汉艺最大的收获是思维上的转换我觉得在汉艺学习是一个扭转设计惯性思路与自我观念的过程,在做作品集前,觉得只有调研全部都做完了、各方面技能也要学到位了才能开始进入设计,在一开始就陷入了完美主义的痛苦中,阻碍了我放开思维去产出想法。
夏老师经常强调:没有人能做一个六边形战士,你需要顺着自己的长处。之后渐渐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一堆纠结放在一旁,在做的过程中我与自己的case一起成长一起修正,正因如此我越来越理解我的设计该如何发挥,同时也越来越了解自己。
好喜欢后面的花丛!
也是在逐渐掌握设计思路后,我从生活中的p人变成设计中的J人,以前总是想太多但却不行动,习惯性把一切东西想清楚之后才开干,即使我有很多创意性想法蹦出来但不会去深入探究。
夏老师灌输给我“先完整,再完善”的策略,先把所有想法与调研都堆上去,之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捋出一条逻辑。后来我就会在本子上记录调研的框架和要执行的修改内容,每完成一项就会划掉一项,进度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快。
回想起来,这段时间在汉艺得到的是非常扎实的学习与进步,现在焦虑少了踏实更多。最感谢汉艺教务老师的陪伴与负责,她给予了我相当多精神支持!感谢王老师,她很专业,总能从竞赛的角度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建议。在夏令营项目中,我们有拿不准的地方都会去问王老师,她总是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惑,是个很温柔的老师!也非常喜欢夏令营融洽的氛围,大家很累的时候会出去放风约局。
还要感谢夏老师每一次严格审核和独到见解,我一开始不能适应他有时比较直接的评价,但在线下辅导时发现他其实是非常nice的导师,之后也越发觉得夏老师的博学,在项目上总能给出你完全想不到的视角。
和夏令营好朋友的合照!
一直羡慕主带老师在简短讨论中就能发散出那么多有意思的想法,总误以为那是种天赋,但主带和我说这其实是多年训练有素与项目经验后的状态,希望我也会有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