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殖民地的争夺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英法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英法在北美殖民地的利益冲突。北美殖民地在18世纪中期是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英国的13个北美殖民地和法国的加拿大殖民地之间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 在1756年,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爱国心被激发起来,并认为法国要消灭英国。 在1756年5月加入大同盟的奥地利将军艾奥斯塔的指导下,英国向法国宣战,这就是七年战争的开始。

英法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是英国-普鲁士联盟与法国-奥地利联盟之间的一场长期且广泛的战争。
战争于1756年5月17日开始,直至1763年结束,历时七年,因此得名。

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和法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利益争夺。在北美,英国和法国一直在争夺控制权,两国的殖民者也经常发生武装冲突。此外,英国还对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展开了攻击。这些争端最终导致了两国的全面对抗。
战争的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洲、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战争过程中,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而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邦国参加了英普同盟,而瑞典、西班牙和萨克森等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则加入了法奥俄同盟。
在战争初期,法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南印度的占领:在战争初期,法国利用其在印度的殖民势力,占领了南印度的洛克诺(今奥里萨邦的港口城市)和卡利卡特(今喀拉拉邦的港口城市)。这些地区对于法国在印度次大陆的商业和战略利益至关重要。
但是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是英法七年战争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普拉西战役(Battle of Plassey)是1757年6月23日发生在印度的一场战役,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进行。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达乌拉有法国作为支持者。
在战役中,孟加拉拥有7万名军队,以及53尊法国东印度公司送给他们的大炮和40名法国炮手。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由克莱武指挥,仅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印度士兵,双方实力悬殊。

然而,由于孟加拉军和法军的枪炮火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军的枪炮火药预先盖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当孟加拉军队冲锋时,遭到英军枪炮的密集射击,死伤甚众。此外,孟加拉军队的将领米尔·贾法尔被英军买通作为内奸,他在战斗中按兵不动,导致孟加拉军队失去指挥和抵抗。

战役的结果是,英国以极小的伤亡(22人死亡,53人受伤)击溃了孟加拉的7万大军(死伤500余人),并俘虏了战败的西拉杰·乌德·达乌拉,随后将其处死。
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即在孟加拉建立起以米尔·贾法尔为纳瓦卜的傀儡政权,从而确立了其在孟加拉国的霸主地位。

普拉西战役的胜利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意义重大,为其在印度的进一步扩张和征服铺平了道路。这场战役还加强了英国作战资源和经济资源,为彻底打败法国在印度的势力奠定了最后的基础。此后,英国在印度的势力逐渐扩大,印度开始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于是战争的形势在1758年起开始逆转。
英国在威廉·皮特的领导下,通过精心策划和出色的指挥,成功地反击了法国,并在多个战场上取得了重要胜利。
卡利卡特的攻占:1758年,英国在印度取得了重大胜利,攻占了法国在印度的关键城市卡利卡特(今印度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这一胜利对英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削弱了法国在印度的势力,并为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进一步扩张铺平了道路。


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英国倾斜,法国不仅失去了印度,也即将要失去北美。

1760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取得了致命的胜利——在魁北克的战役中击败了法国军队,导致法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势力全面崩溃。

最终,在1763年,法国、西班牙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同时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战争的结果是英国、普鲁士为首的阵营获得胜利,英国接管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新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