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评分解禁,3大原因致口碑扑街,题材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沈泽昊 2025-01-28 17:26:21

2025年刚开年的时候,电视荧屏上掀起了一场追剧的大潮,那个时候,真是热闹非凡啊。

说起来大家讨论的这部电视剧,叫做《漂白》,真的是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简直挡也挡不住。

你说它有多火呢?

才短短几天,就成了全网热议的话题。

不仅如此,这部剧还成了年度爆款,甚至刷新了迷雾剧场的热度纪录,把去年大热的《沉默的真相》和《隐秘的角落》都甩在了后头。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漂白》的口碑却显得有些扑朔迷离,评价两极分化得非常厉害。

这剧口碑为何如此糟糕呢?

这得从它开播第六天流媒体平台解禁豆瓣评分说起。

评分一出来,剧迷们都傻眼了。

虽然制作水平看起来不错,但最终的评分竟然只有6.0分,连及格线都没过。

更糟糕的是,这个评分还有下降的趋势,眼看着就快掉入5分的行列了,成了一部低分剧。

从星级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大约6.1万名观众参与了评分,结果显示,竟然有33%的观众只给了三颗星,意思就是觉得这剧不咋地。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部剧的口碑会掉得这么厉害呢?

第一问题就是剧本涉嫌抄袭和洗稿。

编剧陈枰被指控涉嫌抄袭,观众的反应异常激烈,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口碑评价都因为这事儿而降低。

尽管陈枰自己态度很轻描淡写,说“雷同1%不算抄袭”,但这番话非但没有平息观众的质疑,反而火上浇油,登上了热搜。

观众们的激情瞬间被抄袭的指控浇了一个透心凉,而陈枰那种“有本事就告我”的态度,更让人反感,直接摧毁了观众对这部剧的信任基础。

抄袭不仅让原创作者的心血付之东流,还直接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的信任程度,陈枰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严重受损,这个抄袭的标签恐怕会一直贴在他的身上,不管他以后的作品质量有多高,观众的第一反应都是怀疑和抵制。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宣发翻车。

剧在宣传方面简直一波接一波的乌龙事件。

像主演王佳佳在宣传的时候说了一句“肉联厂F4”,原本是剧中一个角色的台词,结果却被她拿来宣传,这个不当言论不仅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还引发大量负面效应。

还有李菲儿自创的“锅铲门”事件,网友们对她也是嘘声一片。

剧中的一些道具在宣发时被错误甚至是过度解读,娱乐化操作搞得观众也没了好感。

除了这些,《漂白》还存在文不对题的问题。

虽然剧名暗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但剧集本身却没有深入探讨和反思这个主题。

更多的时间在渲染角色们的作案细节,却忽略了漂白的过程。

比如,剧中的户籍制度漏洞本该是个重点问题,结果却被弱化了,观众最后觉得这只是一部普通的追凶剧。

剧集偏离了可以深刻挖掘的社会议题,最后变得平庸无奇。

另外,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过度娱乐化凶犯。

因为商业化思维,导演在塑造凶犯形象上过于用力,吸引观众的同时却忽略了这些角色传递出的负面影响,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犯罪行为娱乐化的信息。

尤其是年轻观众,在这种影响下,价值观可能会受到严重偏离,他们甚至开始模仿剧中的凶犯形象,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

还有类似主题导致的对比问题。

《漂白》和之前大火的《狂飙》在题材上极为相似,几乎可以说是复刻。

从一开始,《漂白》就面临巨大的对比压力。

问题是,反派形象太过出色,正义角色却显得相对薄弱。

这种处理不仅让观众缺乏对正义的共鸣,反而让整部剧的重心偏向反派角色,最后正义力量反而被淡化了。

总体来看,《漂白》在多个环节上暴露出了问题,制作者应更加尊重原创,严谨对待每一个创作环节,观众在未来观看类似剧集时也应保持清醒认知,认真甄别作品的优劣,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从而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所以,不管《漂白》在某些方面有多少亮点,这些负面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口碑的两极分化。

总结来说,尽管《漂白》剧集紧凑,但存在诸多争议,你觉得这部剧究竟能打几分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