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寒冬腊月,河南的某个小村庄里,杨德玉带着满满一篮子的家乡菜去找他的堂弟杨锁。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就像是从一部老电影里截取的片段,杨德玉穿着厚实的棉袄,篮子里装着冒着热气的饭菜,一切都是那么的日常和温馨。但当他推开那扇破旧的木门,眼前的一幕却让人毛骨悚然。
杨锁,一个23岁的青年,蜷缩在空荡荡的屋角,一动不动。是的,你没听错,他饿死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机会遍地的时代,一个年轻人怎么可能就这样饿死在家中?是社会的冷漠,还是个人的无奈?
懒惰至极的青年:杨锁的生命谜团
那年寒冬,大雪纷飞,杨德玉,杨锁的堂哥,如往常一样拎着饭菜去找他的弟弟。他总想着,哪怕杨锁再懒,这顿饭总能让他暖和点。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门,等待他的不是弟弟的笑脸,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杨锁,年仅23岁,一个四肢健全的青年,竟然活活饿死了。这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们议论纷纷,有同情,有愤怒,更多的是不解。
杨锁家徒四壁,他把家里的家具一件件变卖,最后连床和饭桌都没放过,直接烧火取暖。
地上的大坑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那是他懒得出门上厕所,自己挖的排泄坑。堂哥送来的肉还好好地挂在房檐下,可他懒得做饭,宁愿饿死也不动手。
说起杨锁的懒惰,村民们都有一肚子的怨气。表哥杨德玉曾带他到建筑队打工,可他嫌天气太热,直接跑回了家。
后来村里人又给他介绍了服务员的工作,风吹不着,太阳晒不到,连饭都有人管。可他去了没几天就被送回来了,原因是他太懒了,还总爱使唤别人。
有人说,杨锁变成这样都是他父母害的。这话怎么讲?原来,杨锁的父母从小就对他宠爱有加,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
从小到大,他从未做过任何家务,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父母去世后,他更是陷入了无尽的困境。
溺爱之锁:杨锁的悲剧人生
杨锁的父母对他的爱,超过了常理。在他8岁之前,他的脚从未沾过地,总是被父亲轻轻地放在担子里,像是对待一个易碎的瓷娃娃。
即便是酷暑难耐的夏天,杨锁也从未感受过一丝炎热,因为父亲总会在担子上铺好蒲扇,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杨锁的生活如同在蜜罐中一般。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锁逐渐长大,开始进入学校,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然而,他的父母却依然将他当作那个需要无时无刻照顾的小孩。
他们坚持认为,杨锁还没有长大,还不能独立面对这个世界。这种错误的观念,让杨锁在学校的表现每况愈下。
他的成绩始终在中下游徘徊,人际关系也糟糕透顶。因为他从未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
当老师对杨锁提出批评时,他的父母总是会冲到学校去为他辩护。他们似乎并未意识到,这种过分的保护反而让杨锁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然而,命运并没有一直眷顾这个家庭。杨锁的父亲,一个勤劳的农民,在一次收割季节突然病倒,被诊断为肝癌晚期。
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母亲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母亲依然舍不得让杨锁做一点家务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锁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辛劳。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终于有一天,母亲也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内心的压力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年,杨锁18岁。
母亲的去世让杨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无助。他开始四处游荡讨饭吃,亲戚们看不下去纷纷伸出援手。但杨锁早已习惯了被人照顾对于别人的好意和帮助既不理解也不感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锁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落魄。他的长发凌乱身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整个人就像是从地狱爬出来的幽灵一般。
村民们看到他这般境地心中满是同情但他们也明白杨锁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贫困而是深层次的懒惰和缺乏责任感。
在2009年的冬天杨锁在寒冷和饥饿中悄然离世。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了一个观点:“溺爱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全天下最自私的父母因为他们爱的是自己。”这句话在杨锁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
死不足惜
这个故事都看几百遍了[敲打]
假的吧,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饿的受不了不就自己找吃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