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 乔芮)近期国内药企与跨国药企“联姻”不断,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来至少有6起国内外药企跨国合作事件。
10月16日,上海医药发布消息,将与拜耳健康消费品在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共同愿景和专业能力,双方将整合各自在产业、营销及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携手推动医药健康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0月16日,百裕制药宣布与诺华签订一款在研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的独家许可协议。10月9日,百奥泰宣布与Gedeon Richter Plc.就乌司奴单抗(BAT2206)注射液达成授权许可及生产、供货和商业化协议。10月8日,苏州宜联生物与安进达成全球临床研究和药品供应合作协议。10月7日,阿斯利康和石药集团达成独家授权协议,推进开发一款临床前创新小分子脂蛋白抑制剂,以增强心血管产品管线。9月30日,锐格医药也宣布,已与罗氏旗下基因泰克达成最终协议,基因泰克将收购锐格医药开发的下一代CDK抑制剂研发管线,用于治疗乳腺癌。
“对外授权交易激增的背后,是国际市场对中国药企研发能力的认可,广阔的全球市场,也直接推动了国内创新药企的发展壮大。”国投创新医药健康首席科学家、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药品评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何如意表示,除了专业临床开发能力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跨国药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商业化网络,也将助推创新药更好、更快地实现商业化。通过国际化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创新药的全球市场表现,还能反哺国内药企的持续创新能力。另外,对外授权合作获得的首付款和里程碑资金,可以支持国内药企开展更多的新药研发。
“近两年,这一现象较为明显,从利好的层面来看,是对本土药企创新研发能力的肯定。”清华大学药学院创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丁胜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但是也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就是部分中国医药企业面临寒冬,只能变卖研发管线获得资本,长远来看,不利于提升本土药企的创新研发及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