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是一个大夫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既是一家之长、儿女的父亲,也曾是一校之长、学生的导师。在这些角色中,我深刻体会到‘全人教育’的重要性。”9月2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亮相长江日报直播间,以《中医思维和家庭教育》为题,向家长阐释了全人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将中医智慧和“身教”重于“言教”原则融入家庭教育的实践中。
张伯礼院士领衔开讲武汉“家长开学第一课”。
当晚8时,武汉市教育局联合长江日报社举办的“在这里・共成长”家庭教育公益直播课堂第七季拉开帷幕,为家长们精心奉上了“家长开学第一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韩布新教授也带来讲座《延迟满足与揠苗助长 家庭教育须慢养》。两位大咖就全人教育、言传身教、传统文化传承与浸润等方面,带来了一场教育理念盛宴。
首场直播课堂引起广泛共鸣,吸引众多家长的目光,人民日报客户端进行了全程转播。家长们纷纷在直播中留言感慨:“聆听张院士对中医思维的解读,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教育和个人的成长”“为张院士和韩教授的教育理念点赞”。
希望孩子们接触中医药知识
领悟东方智慧
讲座一开始,张伯礼院士即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更重视道德情感和精神的培养。
“希望孩子们能够从小接触和了解中医药知识,领悟到中医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思维方式。”张伯礼院士说,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哲学。“中医讲究顺从自然规律”,诊疗过程注重治病求本。“这也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
直播中,张伯礼院士深情地忆起自己的中医药研究之路。20世纪60年代,他从医之初就去农村参加医疗队,白天骑着自行车穿梭田间为乡亲们看病,夜晚在土坯房里借着微弱的灯光研读医学经典,整理病案和诊治心得。“在我心里,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用“挂面换虾酱”
潜移默化“身教”
“我坚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是以身作则。”张伯礼院士指出,潜移默化的“身教”,能帮助孩子成长为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张伯礼院士分享了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医疗队工作时的故事。当时,他成功抢救一位重病患者后,对方感激不已,说“实在是没有好东西,只能送你一瓶虾酱”。他当场婉拒,然而,患者坚持要把虾酱留下。最终,他说:“好,我们换一下,你把虾酱给我,我送你几斤挂面。”事后,孩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能要人家的东西,但是可以交换?”他说:“这里面更多的是相互尊重。患者送虾酱是表示他的感谢。我收下,是对他的尊重。我跟他交换挂面,也是对他的尊重。”
在讲座的尾声,张院士寄语家长朋友们,他指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面向未来,“希望每位家长都能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家庭教育须慢养
而非追求短期成绩
韩布新教授。
当晚,韩布新教授在“家长开学第一课”中,讲述了延迟满足与易子而教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韩教授指出,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孩子发现自我潜能,培养兴趣与能力,而非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成绩。家长们应理解并顺应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主导关系动力转移,即学龄前的亲子依赖、上学后的师生引导、青春期同龄伙伴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
在具体操作层面,韩教授建议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其控制感、归属感与意义感,为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他强调,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与孩子共同探索、实践、研究,促进孩子的全人成长与全面健康。
韩教授提出:“家庭教育精髓在于发现天赋、激发兴趣、铸就能力,助孩子寻回真我。”“言传身教,浸润传统文化,成就孩子全人成长、阖域健康。”
(黄明 余丹夏 毛茵 邹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