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孝义人 作者 | 柳林
我是1938年4月间,随北方局来到孝义大麦郊的。
当时,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北方局改组。杨尚昆和李大章带领一部分工作人员回延安,其余人员组成晋西南区党委。由林枫任书记,王达成任组织部长,张稼夫任宣传部长。在区党委的领导下设汾平介孝、洪赵、中离、乡吉、运城等几个地委。
5月间,我被分配到汾阳工作,任县委书记。

柳林
随后,晋西南区党委从大麦郊出发,到达孝义县的中心地区,在兑镇以西和八路军115师靠拢,驻扎在禅房头、张家庄一带。对外名称是115师总政后梯队。
1938年7、8月间,晋西南区党委召开过一次扩干会,各地县委书记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林枫主持,王达成和张稼夫分别作了报告。会议提出建立晋西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任务。
那时候,八路军115师就驻在孝义。部队除打仗外很重视地方工作,部队的威望为开展地方工作创造了条件,正如林枫在区党委扩干会上讲的:“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主要靠的是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八路军这块金字招牌,群众就相信我们,愿意跟着我们走。”
军队帮助地方,地方爱护军队。各级政权和群众团体也做了大量的拥军工作,为军队征粮、征款、动员妇女做军鞋。部队一打仗,地方上就组织担架支援前线。群众也自觉自愿慰问慰劳军队。更重要的是动员青年参军,补充兵员。区党委曾经布置过一次突击任务,号召共产党员、积极分子带动青年踊跃参军,为部队补充新员,很快就完成了。
除了直接为野战部队扩军外,还大量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游击队。当时在孝义成立的游击队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有在部队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八路军游击队,如晏显升、李觉带领的游击队,冯克武带领的游击队,刘兆祥带领的游击队等,这些游击队整编在一起,成立了“晋西支队”,在陈士榘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发展壮大,坚持吕梁地区的游击战争,后来转战南北,成了有名的陈支队。除此而外,还有马佩勋发展建立起来的游击支队,曹诚、李文炯组织起来的决死队游击三团(简称游三团),还有孝义游击大队等等。
1939年春,115师奉令调往山东,坚持武装斗争主要靠了地方武装和游击队。
1939年冬,正当晋西南军民团结战斗,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之际,山西的反动头子阎锡山不甘心于人民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封建统治势力的削弱,配合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召开“秋林会议”,发动突然袭击,妄图一举消灭决死队、政卫队等坚决抗战的新军和革命武装力量。新军被迫自卫还击,展开激烈战斗,发生了“十二月政变”,亦称”晋西事变”。
事变发生后,晋西南区党委召开紧急会议,采取了应急措施。区党委指示:斗争要力求主动,先发制人,把敌人的反动气焰压下去。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要勇敢坚定,要敢于杀人。这场斗争对每个共产党员将是严重的考验。区党委的指示,武装了干部党员为夺取反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反顽斗争不能看作是统一战线的全面分裂,党的方针仍然是“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势力”。在斗争中要“有理、有利、有节”适可而止。为了不使阎锡山无立足之地,公开去当汉奸,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我们让出了晋西南这块革命根据地,所有机关和正规部队都转移到晋西北地区。晋西南区党委和晋西北区党委合并,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从此,在晋西南只留下党的隐蔽干部和少数地方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天下孝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