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本应是教师深入学生家庭、增进家校沟通的好时机,然而在上海,一些中小学教师却在家访计划上碰了壁。不少家长纷纷以各种理由婉拒,使得这场本应温馨的家校互动遭遇了 “寒流”。
家长朱女士的担忧颇具代表性。她直言,自己并不排斥和老师交流,只是担心家庭情况毫无保留地被老师知晓后,会影响孩子在学校接受公平教育。在她看来,有些细节一旦被老师了解,难免会在不经意间左右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
随着时代的发展,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也在悄然改变着家校沟通的生态。很多家长认为,在微信、QQ 如此便捷的今天,随时都能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入户家访不仅繁琐,还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深圳一位家长甚至在网上发声,建议取消家访这一传统形式,觉得家访不仅形式大于内容,还会打乱家庭原本的生活节奏,让隐私暴露在他人面前。
一项来自浙江的调查数据更是直观地反映出这种现象。数据显示,高达 85.5% 的网友对教师入户家访持不欢迎态度,其中 90 后家长的占比显著增加。这一代家长成长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个人隐私和生活边界有着更为强烈的意识。
不过,部分教师却对家访的意义有着深刻体会。在他们看来,家访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上门拜访,更是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的重要契机。通过家访,教师能够亲眼看到学生成长的家庭氛围,了解家庭文化、亲子关系等,这些是线上沟通难以触及的深层次信息。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家校共育。
面对这一矛盾,教育部门给出了回应:家访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关键在于尊重家长的意愿。如今,一些教师开始尝试创新家访方式,选择在公园、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既避免了进入家庭可能带来的隐私困扰,又能让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