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我不懂科学,是你们不懂AI。

浪天下 2020-03-04 22:37:31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中医的文章。

文章中提出要恢复中医中关于“神、魄、魂”等之类看上去很不科学的名词的用法,在恢复中医名称之后,再讨论。

当然,别说恢复名字了,就算不恢复这些,也有无数黑子,比如我之前那篇《黑中医,是最数典忘祖的行为》​里面的那几位。

说实话,以目前的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来看,确实很难找到一种足以解释中医的理论。

但解释中医,其实有另外一种理论,那就是数学,或者更进一步,计算机AI。

在当前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都不足以研究透彻中医的时候,也许数学会为我们打开大门。

一、数学-----数学去解释科学,本身就很科学。

我们知道数学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很多科学就是从数学衍生出来的。甚至不少科学发现都有数学的影子,比如最有名的海王星的发现。

海王星,是人类靠数学算出来。

1781年,威廉·赫歇尔偶然发现天王星,但这一发现给天文学界带去的除了发现新天体的喜悦外,更多的却是对于其运行轨迹、速度的迷惑,因为它的轨道和速度并不符合当时的物理规律。

当时的人们发现天王星时而快,时而慢,当其他行星都遵循行星运行规律的时候,只有天王星这个另类还在自顾自地走着自己的路线。

当然,当时的人们已经想到了也许有另外一个天体在影响着天王星的运转,但是,那个天体体积有多大、质量有多重,轨道怎么样,速度又是如何,这一切根本无从考证,只能通过数学计算。

直到1846年,数学家乌尔班·勒维里尔通过数学计算,建立了一个模型,计算出了那个影响天王星运行的天体的位置,天文学家通过他的计算和预测,在误差1°的范围内,找到了那个影响天王星运行的天体,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海王星。

而近现代的上帝粒子、相对论等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当人们总是习惯用公式来计算某一种科学的时候,却忽视了数学的另一个模糊属性,概率。

二、概率----AI不需要理解意思,但却能准确实现学习和交流的根本。

概率是数学里面的一个概念,体现的是某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这个又是如何成为当今的AI?这就要从概率说起。

其实笔者以前也做过一个类似判的神经网络模型,也是个概率模型,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比如我们有一个名字写了红球的纸盒子,里面却有很多不同颜色的球,那要怎么样让分不清颜色的人选出红球?那就是在纸盒子里面再塞满大量的红球,这样,不管这个人是否能分得清楚颜色,他总会选中红球,因为红球的概率大。

这个塞满红球的盒子,就是它的数据库。而盒子上写的红球两个字,就是我们的提问。

只要我们不停地往盒子里面塞正确答案,那么当我们提问的时候,我们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编程,给一个正确答案?

因为直接编程,你需要设定一个公式,若有无数个场景,就需要设定无数个公式,不仅占用大量的计算资源而且最终计算机只能根据公式发出指令。但AI则是设定一个答案池和提问集,人类只需要在正确的标签里面丢入正确的答案,AI就会根据提问来判定选取那个类型的答案。

就好像,你问AI,你还好吗?它可能回答你“我很好”也可能回答你“还不错”,因为这并不是它计算出来的答案,而是它的答案池里面的内容,它这一秒抽中的是答案A,下一秒抽中答案B。

所以,当它的数据足够多,分类足够细的时候,它就可以永远选对正确的回答。就像阿尔法元战胜阿尔法狗一般,阿尔法元通过自我训练,无数局围棋对弈,无论阿尔法狗走哪一步,阿尔法元会在它的答案池里面选出胜率较高的走法,甚至它还可以判断走哪一步胜率为60%,走哪一步胜率80%,走哪一步胜率为100%,因为它有无数局围棋对弈的数据在数据库里面。

所以,你会发现,人工智能AI,根本不需要去理解围棋的规则,不需要去理解什么人类的语言,它只需要记住正常人类大部分情况下,听到你好会选择哪个答案,然后给你这个答案。

这,就是AI的本质。不需要公式去分析计算,只需要大数据告诉它怎么做是对的。

那么,这个所谓的概率、所谓的AI,和我们的中医有什么关系?

三、中医----几千年的中国人的自我训练,已经完成了概念的归类。

在我看来,以目前中医的研究进展来看,中医还处于一种现象的分类研究,用科学的说话,用的是AI的思维,数学中概率的理论。

我们中医自古以阴阳解释,以五行解释,对药物以温、寒解释等等,在我看来,在当下科学无法解释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性质上的分类,而非性质上的科学。

性质上的科学,就是说这个药性温和,那么就一定要解释清楚它为什么温和,是因为哪种成分温和。

性质上的分类,就是说这个药性温和,这个性温,只是一种类别,并不需要去解释。

那么,这样分类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种类似于AI训练的效果,药性温和的药物可以治疗哪一种症状,是用于哪一种症状。

我们的中医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他们也许没法解释药性温和这种本质上的问题,但是他们却能很精准的知道哪一个症状用哪一种药物会比较合适。

中医会判断,用这种药合适,因为这个药的性质分类适合治疗这种症状。也许,最初看上去,并不靠谱,毕竟只是一个概率,但当有五千年庞大数据和无数中医的经验积累之后,这种不靠谱已经变得非常靠谱,就像不懂围棋规则的阿尔法元能战胜一堆公式设计的阿尔法狗一样。

中医以宏观的药物分类对应症状分类,根据不同的症状搭配不同的药材,也许我们不知道他们在人体怎么起作用,只能以性质分类做一个初步理解,但只要这个理解是对的,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有足够的治疗经验,就可以应用于实践。

而AI技术的发展和思维,将为中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科学-----应该分为现象科学(假说)和本质科学。

以前,我们总说科学要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假设,也有一种学名,叫假说。

西方也认为假说在未论证之前,不具备科学性,可以预测却很少用来实践。

但我觉得,他们的想法不一定对。我们应该把科学分为现象科学和本质科学,当有一种有无数次重复试验论证的现象重复出现时,我们应该接受其为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现象科学。

现象科学,我们应当承认其地位,并积极实践。

就比如当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假说,他已经用无数植物同时验证了遗传现象的问题。即便我们没有高倍显微镜,不能分离DNA,但我们也能通过这一现象实现杂交水稻。如果孟德尔他们当初发现这个现象,就去把这个应用于实践,而不是因为得不到本质的论证,放弃在社会上的实践应用,那么也许杂交水稻或者其他高产品种早就出来了。

所以,若我们还坚持着不把本质研究透彻,不把假说变为真理,就不能应用于科学实践的观念,那么,这只能减缓我们科学的进程。

我们只有把现象科学和本质科学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积极实践,才能从更多实践中找出真正的本质。

五、我们需要建立从上而下的中医体系,挖掘每一分中医现象,探索中医的奥秘。

现象科学有现象科学的优势,也有其缺点。优点是跳过科学最难的本质研究,但缺点却是需要足够足够多的数据和现象作为参考。

在我看来,中医可以作为一门现象科学学习和推广,不仅要恢复中医的分类和名词,还要建立更有宽度和深度的中医体系,将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将中医现象科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当我们利用中医的现有理论,将中医的方剂、疗法、药物的药性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建立全国上下一体的中医医疗体系和研究体系,也许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发现。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信誓旦旦说用中医治好了癌症,治好了当今各种疑难杂症,不可否认,中间有一部分人是中医吹造谣,但也有不少确实是真的,只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平台,没有相关的理论做支撑,更没有实际的数据说话,所以让人看不透真假,才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但如果全国中医通过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也许,当某一个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时,就会被全国的中医关注,而一旦治愈成功,对于中医的理论和病理本质的探索,就会有新的突破。又或者某位中医发现古医书上未曾记载的新药草,也可以到中医网络共同探讨,发展出新时代的草药方剂。

六、未来----中医极有可能是未来生物、化学理论的突破口。

我们常常会用各种现象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中国最庞大的文化遗产--中医。

在我看来,它是一种现象科学,包含了对生物现象、化学现象的集合。

生物现象,提出过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对人体的构造提出了假说。

化学现象,对草药药性,动物虫类药性有相当深入的梳理。

当我们真正整理和梳理各种现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本质就出来了,就如我前文提到的,人类不知道天王星为什么会不符合行星运动的规律,但这一现象的存在,迫使人们去假设去探索,最终发现了海王星。

如果本质科学不能解释,我们可以用现象科学去实践,也许最终我们会发现,现象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本质科学就会体现出来了。

愿中华昌盛,中医永传。

原创申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6 阅读:139
评论列表
  • 2020-03-05 08:57

    [点赞][点赞]

  • s123 4
    2020-03-05 05:49

    有想法

  • 2020-03-05 10:47

    加油忽悠,总有傻瓜上当

    xx 回复:
    抓住傻狗一只[得瑟]
    浪天下 回复: xx
  • 2020-03-05 14:41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点赞]

浪天下

简介: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