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将于1月9日公映的电影《农民院士》,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以农民院士朱有勇带领澜沧蒿枝坝农民致富的故事,由于荣光领衔主演,王砚辉、高泰宇特邀出演,马雅舒、朱晓渔、杜厚佳等实力演员联袂主演,而且于荣光还是该片的导演之一。
作为一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电影,该片拥有扎实的故事基础,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更重要的是,该片不像其余主旋律歌颂作品那样,将这个故事拍成样板戏,《农民院士》是在这个题材之内,故事和人设发挥的最大限度了,让小编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感受到了同类作品中少见的温度。这个“温度”主要体现在该剧的两方面,其一为生动,其二就是真实。
农村致富题材的,相对比较难以出彩,因为行业内话术这类故事叫做“易守难攻”,强调“扶”和“帮”都不会有大意思,而自力更生太易入“假”,所以该片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合理角度,从当地观念上入手。
初到蒿枝坝的朱院士扶贫之路充满着荆棘与阻碍,主要原因就是观念不同,电影前期对当地地理条件和风俗进行了相应的铺垫, 比如朱院士初到当地。以敏锐的洞察力摸清当地的自然优势,从科技出发开启首个致富计划,带领大家种植冬季马铃薯来优先占据市场,但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村民不知道什么是马铃薯,直到朱院士发现,这种作物当地叫做洋芋,原来自己“脱离群众”。这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当地村民都听有威望的长者的话,后者强烈反对,导致没有人愿意配合,在专业知识提升讲课时,即便有人到场也只是为了能分到东西吃到饭,完全没有人把心思放在致富上。
澜沧县蒿枝坝,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缺乏科技力量的助力,所以对比其他地区,这里进程尤为缓慢。而当地村民也尝试过改变这一面貌,就像电影里呈现的那样,种经济作物油菜,可惜收效甚微,从而失去斗志,进而成为一个无解的循环。经验的缺乏、总是遭受着失败打击,即便是想着改变现状,但是到了最后仍旧一无所获,因此他们越来越觉得与富足的生活无缘,最后在无可奈何下才接受“现实”。
电影以此为切入口,就是要打破这种循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影片也用最朴实的语言还原了朱院士的奋斗历程:在一个逆境重重的环境之中,他作为外来者的身份难以服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说服长者,为此不惜干了一瓶白酒,以表达自己的诚意。而当长者勉强同意翻地时,朱院士却发现村民依然在种植油菜,马铃薯种子都被村民换了粮食,这又是一道难题。
而朱院士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外部因素到人为观念多方面入手打破阻力。比如当他得知当地人不善言辞、面对他这个外来者不想说出内心想法的时候,朱院士刻意留下了录音笔,让大家通过录音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一层的转化,才实现了与村民之间心对心的交流。当他逐渐被村民接受之后,朱院士又发现对当地村民小富即安的态度也是根深蒂固,冬季马铃薯有了收成之后,村民就满足了。当看到这种状况,就连朱院士身边的人,也有打退堂鼓的心思,帮扶到这个地步,似乎已经无能为力了。
但话又说回来,乡村振兴中,“扶”是手段,“富”是目的,重在“扶”不是突出“救”,这是该片的核心,朱院士带领村民解决了初始问题之后,随后面对则是致富问题。对此,电影峰回路转,借助朱院士之口,给出了答案。
其一就是让村民自主创业,其二就是招商引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项目的成功开展,让当地村民从收获直至致富。而对于朱院士而言,在村民间树立威信,有什么捷径吗?并没有,就是埋头苦干,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在前面,用自己的坚持与大爱一步步融化当地村民的心,一点一滴激活所有人的奋斗决心。这就是该剧“真实”的一面。精细到每一个人,解决每一个小问题,这是乡村共同致富大潮下的时代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而大量鲜活的细节和叙事节奏,使得这个故事张弛有度并真实可信,也是该片“生动”的一面。他与朴实的村民在一起,最终寻找到一条依靠土地的致富之路,不仅彰显出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家乡韵味和乡土情怀。而在真实与生动的基础上,该剧所达成的温度,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感。该片摈弃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而是利用情节与事件,层层推进,政策是引导,村民在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基础上,最终也能与时俱进,与现实生活做到无缝连接。
可见《农民院士》写实且细腻,对角色刻画的饱满让朴实的镜头中充满了情感,在写实故事与艺术加工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更重要的是,电影真实可信的故事和角色塑造,不单单是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更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有着这么一群伟大的人,在做着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去投身于建设乡村、唤醒致富信仰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