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一天的丈夫与妻子一起从厨房里端出热腾腾的饺子,两个孩子坐在桌前翘首以盼。
本是一家四口的幸福团圆时刻,谁知饭后全家中毒,三人去世!
丈夫挣扎走出门外求助,警方赶到现场也纷纷中毒,谁是凶手?
夺命的是,饺子?
2015年7月6号,一个男人艰难地从门里爬出,敲响了邻居的大门。邻居开门,男子说自己全家中毒,求邻居救救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还没说完,他便昏倒在地上。
男子叫方金贵(化名),急救人员赶来后发现他的妻子与小女儿当场身亡,而他与大女儿被救护车拉走医院抢救,可惜的是,没过多久,他的大女儿也撒手人寰。
民警赶到现场后,立刻进入室内调查,他们直接就看到屋里一片狼藉,呕吐物与水杯的碎片散落一地。
门窗没有被破坏,现场也不存在打斗的痕迹。
根据现场情况,警方很快就排除了入室行凶的可能性。
方金贵的大女儿在当时还没有去世,她的意识仍然清醒,在去世前,她曾说,自己一家昨晚吃了饺子。吃过饺子不久后就觉得很恶心。
听起来很像是食物中毒,民警的关注点集中在了昨天他们准备好的晚餐上。
可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根据现场采样,没有发现饺子或者垃圾桶、冰箱里有任何常见的毒素残留。
那食物中毒这个选项,很明显就不正确了,需要排除。
这时候,家里一个黑板引起了民警的注意,只见上面,有一个明显是孩子写出来的“毒”字!
字迹歪歪扭扭,民警在一开始还以为是“王”与“母”,当民警把黑板正过来,所有人这才看出,上面写的,分明是一个“毒”字。
看字迹,只有方金贵的小女儿符合写字之人的身份,那么一个不大的孩子为何会在黑板上留下一个“毒”字?
谁在投毒?
恰好医院也传来消息。患者的各项症状,均有气体中毒的表现。尸检报告与现场勘验佐证了民警的看法,被害人一家是吸入了氰化物气体导致中毒。
而且,民警还发现方金贵小女儿的课本上,并没有教过毒这一个字,也就是说,这个字的出现,绝不是偶然。
民警怀疑,是孩子看到了有“毒”字的包装,才写出了这个字在板上。
那么,难道是有人投毒?
根据现场情况,最有机会下手的正是方金贵夫妇。一种不好的猜想出现在办案民警脑海里。
莫非是方金贵夫妇之中的一人想要轻生,才酿成了这一出惨剧。
可随着进一步调查,民警也很快排除了方金贵夫妇的嫌疑。
丈夫在事发时有强撑着身子走出门外求助,在过程之中都表现出求生欲望十分强烈的样子。如果是他做的,肯定无法完美伪装出这副样子。
但妻子的可能性也不大,事发前一天,她带着两个孩子外出采买,一路上的各种表现都很正常,母女亲切,当晚还给孩子包了许多饺子,哪个寻短见的人会如此行事?
再加上找不到毒源,调查一时陷入僵局。
当时已经很晚了,一些民警因身体不适回去休息。
这些民警刚到家,就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场所有民警也中毒了。
真相大白
民警们在回到家后,望着家里人专门做好的饭菜,没有半点食欲,众人只是觉得自己过于疲惫了,并没有多想,他们此时都还陷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之中,不停地思考案件的每一处细节。
一阵腹痛突然打断了一位民警的思路,他连上了好几回厕所,在强烈的不适感中,民警意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
和方金贵一家人一样,自己与同事们全部都中毒了!
那也就是说,毒气或者“凶手”依旧还在案发现场。
想到这里,民警急忙联系上了还在现场的同事,随着
一个个电话,“投毒案”的现场被封锁起来,穿戴好防化服的专业人士也在飞速赶来。
很短的时间内,众人就穿戴整齐再探案发现场。
在这一次的现场勘察中,有所准备的民警经过仔细的观察,凭借专业的仪器,他们发现越靠近卧室,毒气的浓度就越高,可卧室里面什么都找不到。
一个密封的房间……
等一下,这个房间,并不是真正完全密封的。
民警抬头看向屋顶不断旋转的风扇,而顺着屋顶,可以看到天花板与房间的隔断中间,还存在不小的缝隙。
方金贵家的房子是他们隔断了一个仓库修建的,他们与一个赵姓男子共用这个屋子,屋子的一半由方金贵家改造成住所,而另一半则是赵某的仓库。
两者之间只是竖起了一道隔断墙,隔断墙与天花板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
民警突然像明白了什么一样。
立刻感到隔壁的仓库,疏散所有人后,一打开仓库的大门。
专业仪器立刻报警。
仓库里,有毒气体的浓度高的吓人,顺着检查下去,民警很快就找到了毒气散发的来源。
民警第一时间将赵某传唤至派出所,经过闻讯,案件真相大白。
可真相让所有人无奈。
原来,那个仓库是赵某用于储存粮米的仓库,而那个毒源,是赵某买来消灭蚊虫防止粮米出问题的药,“粮虫净”。
而那个药接触潮湿的空气后会散发有毒气体,气体经由风扇的转动扩散到了方金贵的家中。
赵某并没有投毒的想法,但方金贵一家就这么受了无妄之灾,一家四口三人去世,尘埃落定之后,赵某也因为自己的行为被判了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意外与明天不知道哪一个会到来,在平常生活中,一定要从细节上就注意保护自己与家人的安全。
原因不明的腹泻与呕吐、头晕头痛等异常症状一定要加以关注,如果家庭成员有一人以上出现异样,千万要及时就医并仔细确认家里有没有安全隐患。
而在投放各种化学制品之前,也要在确认完全没有安全风险之后再使用,否则害人害己,追悔莫及。
信息来源:CCTV《一线》祸从天降_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