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辉煌史诗巨制——《战争与和平》

妙看影视 2024-02-28 20:20:24

永恒辉煌史诗巨制——《战争与和平》

今天聊聊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

片名 Война и мир / 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1966)。

提及影视之巅峰,有一部作品堪称永恒的经典,那便是苏联电影巨制《战争与和平》。

西部片、黑帮电影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史诗片常被好莱坞所垄断,《战争与和平》立项之初就是要打破这种垄断。

《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经过无数次的银幕诠释,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改编版本,无疑是这部七小时时长的苏联电影。

《战争与和平》以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俄国社会的波澜壮阔。影片聚焦于1812年的法俄战争,穿插了1805年至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让观众得以一窥当时俄国社会的全貌。

1956年,意大利/美国打造了一版《战争与和平》,这可就触及了苏联人的逆鳞。虽然星光璀璨,但影片过于追求明星效应,导致故事情节大幅缩水,失去了原著的厚重与深度。

那是一个比好而非比烂的年代,冷战双方竞相展示自己的制度优越性。

在冷战最激烈的时候,苏联电影业挺身而出,向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超越好莱坞,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这部苏联版《战争与和平》正是对好莱坞的一次精彩回应,也是为纪念小说出版百年而倾注的国家之力。影片严格遵循原作的四部结构,历经五年的精心制作,展现了一部独具匠心的电影杰作。

从1962年至1967年,这部电影分为四个部分拍摄,巧妙地模仿了原作的结构。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影片描绘了俄罗斯封建社会的面貌,以及从1805年的拿破仑俄国战役到1814年的历史变迁。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娜塔莎·罗斯托娃、1812年的博罗季诺战役以及皮埃尔·维斯托夫,这些名字不仅代表着不同的部分,更引领着观众走进历史的深处。

在戏剧的最高层次上,苏联电影改编力求在复杂性和细节上精准地再现小说,有时甚至是逐字逐句地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这不仅仅是对小说的简单呈现,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

影片想要说的是,拍摄一部史诗电影并非单凭金钱和明星就能实现。这部电影汇聚了300多位讲俄语、法语和德语的演员,1966年至1968年间,苏联超过1.35亿人观看了这部电影,足见其影响之广泛。

苏联版《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杰作。在那个充满激情与竞争的年代,电影艺术也能超越国界和政治,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战争与和平》系列电影之一《安德烈·博尔孔斯基》(时长140分钟)。

这部长篇画卷以1805年动荡不安的拿破仑战争时期为起始,展开了俄罗斯贵族阶层波折起伏的人生际遇。在莫斯科罗斯托夫家族庄园里,年轻的娜塔莎心怀浪漫憧憬,而常客皮埃尔·别祖霍夫对她倾心。

适逢俄罗斯与奥地利联手抵御拿破仑的铁骑,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王子毅然踏上战场,留下身怀六甲的妻子在罗斯托夫家族中暂避烽火。与此同时,娜塔莎的胞兄尼古拉首次披挂上阵,体验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当皮埃尔重返莫斯科,他却陷入了一段权衡情感与利益的旋涡,轻易地被卷入与魅力却堕落的海伦的婚姻纠葛。随着海伦不忠的流言蜚语四起,皮埃尔愤然决定以决斗捍卫尊严,在重创对手之后深陷道德困境。

安德烈在田园牧歌般的乡村家园中目睹挚爱的妻子在分娩中不幸离世。这场悲剧使他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极度的质疑与绝望。然而,春意盎然之际,万物复苏,仿佛大自然也在低语着生命的轮回与新生。

《战争与和平》系列电影之二部《娜塔莎·罗斯托娃》(99分钟)。

娜塔莎犹如舞会上的一瓣未绽之花,直至温和的皮埃尔巧妙催化,使得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王子翩翩起舞,两人宛如月光下的天鹅湖畔,华丽而深情地陷入了爱河。安德烈向娜塔莎许下了订婚的誓言,却约定一年之后才结婚。对于尚未熟稔岁月沧桑的娜塔莎而言,这一年似乎是永远的。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娜塔莎涉足狩猎野性的狼群,又在歌剧院璀璨的华灯之下流转,恰在此时,狡黠的瓦斯捷尔·库拉金公爵在海伦的默许下,悄然掠夺了娜塔莎的心神。懵懂的娜塔莎在一场误以为真爱的迷雾中跌跌撞撞,竟同意与这个恶棍私奔。然而,在姐姐和皮埃尔的干预下,这样的命运几乎无法避免。当安德烈解除婚约时,娜塔莎觉得自己的生命在十七岁时已经走到了尽头。她对爱情与命运的纠缠,成为了这段故事中令人心碎的一幕。

《战争与和平》系列电影之三《1812年》(时长78分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拿破仑再度挥戈东指。面对法国大军步步紧逼的侵袭,俄罗斯烽烟四起,安德烈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此时,他的父亲依旧对法国军队在俄罗斯西部的势如破竹持怀疑态度。

皮埃尔在目睹娜塔莎的悲欢离合后,决心亲临战场见证波罗底诺战役的壮烈场面。在决战前夕的那个深夜,他与安德烈进行了一场关于生死与荣誉的深度交谈。次日,波罗底诺战场上空回荡着震天撼地的战鼓与呐喊,数千名士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展开殊死搏杀,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宏大对决。然而,胜利女神并未垂青俄军,法军终究占据了战场优势。在这场浴血鏖战中,安德烈身负重伤,英勇的形象在炮火纷飞间显得愈发巍峨悲壮。

《战争与和平》系列电影之四《皮埃尔·别祖霍夫》(时长92分钟)。

俄罗斯统帅深知无法抵抗,转而采取焦土战略,以坚壁清野挫败来犯之敌。面对法国铁蹄无情推进,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背井离乡,形成浩浩荡荡的难民潮,富饶的莫斯科贵族裹挟财富,携大篷车队一路逃亡。皮埃尔乔装平民,企图刺杀拿破仑,然而命运弄人,他与一位搬进他公寓的法国军官成为了朋友。

沙皇拒绝与拿破仑进行谈判,留给他的只是一座空城。法军肆意劫掠无度,满载无法带回故土的战利略物。皮埃尔因被误会为纵火犯而被捕,虽侥幸逃脱死罪,他亲眼目睹了一场大规模的处决,并被法国人派去参加游行。在这条漫长而苦难的东迁道路上,罗斯托夫一家收留了受重伤的安德烈,他与娜塔莎宣告了他们的爱情。

当拿破仑撤退离开这座城市时,俄罗斯的严冬即将来临,他的军队也随之被摧毁。而皮埃尔与娜塔莎,历经沧桑之后,终于在烽火连天的尽头迎来久违的团圆。

这部宏大的人物群像剧犹如一部流动的历史诗篇,将旧贵族阶级衰微之际的奢华靡丽与战争的无常混乱、虚无主义深渊进行了鲜明对照。

珍贵的文物、浩如烟海的军事武器、数以千计的华丽服装,以及数百匹骏马、罕见的猎狼犬和畅饮啤酒的雄壮之熊,共同构筑了一场奇观,让人目不暇接。

《战争与和平》以其宽广的胸怀拥抱普罗大众,而非仅供少数知识精英专享。影院这一载体尤为适宜展现这类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战争与和平》正是这样一部堪称伟大的电影作品。它具备电影应有的视觉震撼力,同时蕴含丰富饱满的人性关怀。

考虑到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和巨大努力,它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难以复制的杰作。事实上,它的诞生本身便是一个奇迹。

这部电影有着多个版本,其片长在不同国家也有所差异,包括英国版的401分钟,美国版的414分钟,苏联版的422分钟,意大利版的263分钟,阿根廷版的453分钟和加拿大版的403分钟。此外,导演剪辑版还额外添加了场景,时长达到了惊人的500分钟。

无论哪种版本,都值得每一个电影爱好者品味欣赏。我所看的是时长为422分钟的苏联版。

这部电影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奥斯卡提名并获得该奖项最长电影的称号,长达48年,直到2016年的《辛普森:美国制造》(O.J.: Made in America)超越了它,成为了拥有比这部电影更长40分钟的纪录片。

这部《战争与和平》不仅是制作层面的一项宏伟工程,观影本身同样是对毅力与耐心的严峻考验。要求观众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去品味每一个细节,理解每一个情节背后的深层含义。

即使置身于如今这个视觉娱乐无所不在的时代,这部影片依然凭借其惊艳绝伦的制作水准独树一帜。

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对原著的忠实还原上几乎做到了极致,丝毫未曾屈从于当下流行的一览无余、浮光掠影式经典改编潮流。

关于《战争与和平》,有关其制作规模的都市传说已经广为人知:据称该电影历时五年制作,耗资1亿美元,出动了12万名演员,红军被动员起来完全重现拿破仑的战役。

然而,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1986年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断然否认了这一说法。他告诉《国家地理》杂志:“这太夸张了,我全部拥有的演员只有1.2万人。”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以其独具匠心的手法,对拿破仑战争的激烈战事进行了精益求精的再现。

在那场反法联盟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巅峰对决博罗季诺战役中,他倾力营造了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为宏大壮观的战斗场面。这次历史性的战役在电影中得以忠实而细腻地重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摄制团队直接选择了博罗季诺战役的发生地,这片浸染了英雄鲜血的土地成为了影片恢弘战争场面的天然布景。

不仅如此,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史实,导演坚持沿用了拿破仑军队在斯摩棱斯克大道上行进的原始路径,确保了镜头下的每一段征程、每一次战术调度,都能真切反映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这种对历史空间的虔诚敬意与一丝不苟的实地拍摄,无疑赋予了影片无可比拟的真实性与震撼力。

本片是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心血之作可不是一个修辞手法。

在摄制第三章节《博罗季诺战役》的时候,他遭遇了第一次心脏病发作。这场震撼人心的战役场景耗费了剧组整整两年的艰苦拍摄,加之为期一年的精细后期打磨。

紧接着,在创作第四篇章《莫斯科之火》时,他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在后期制作的关键阶段,他多次穿梭于医院与工作室之间,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摄时采用了创新手法,采用遥控摄像机,让摄像机沿着战场上方长达300米的电线自由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角。

在拍摄《莫斯科之火》时,剧组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建造了一个完整复制的莫斯科市中心,并在随后拍摄过程中彻底烧毁。

这种宏大场景的呈现并不仅限于战场。娜塔莎被引入安德烈的舞会的那个场景,以其雄心勃勃的长镜头让人赞叹不已。导演巧妙运用多种摄影技术,在后续的动作场景中同样展现出令人难忘的效果。摄像机曲线穿越舞者,然后升高至枝形吊灯上方,沿着走廊进入舞厅,这场长镜头的追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类似的手法也在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2002)中也可以看到。

很容易对这部电影中如雷般的战斗场面、精致的舞厅场景以及演员的出色表现进行赞美,《战争与和平》真正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邦达尔丘克能够巧妙地将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丰富内容转化为一部宏大的电影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却从未失去对整体的掌控。

许多长篇史诗电影常常陷入的困境在于,制片人无法完全掌握局势,最终导致许多电影淹没在自身的制作困境中。典型案例便是《罗马帝国沦亡录》(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1964),这部昂贵而混乱的作品最终促使 “帝国”走向了崩溃的结局。

《战争与和平》不仅是影史上最昂贵、最精致的电影,更因其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备受瞩目。

电影巧妙地平衡了情节与视觉奇观,将托尔斯泰原著的精髓完美呈现,以精湛的剪辑手法,从章节结构到人物刻画,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电影技术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巧妙地揭示了复杂叙事层次中的系统叠加,将其化繁为简,呈现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视听盛宴。导演对中心通道的精心选择和连接,不仅让影片大放异彩,更在哲学、战争史和人类悲剧等多个维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功。

《战争与和平》成功地将托尔斯泰的文学经典转化为视觉艺术,在银幕上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的观众细细品味。

历尽辛劳巅峰之作,

忠于原著史诗盛宴。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