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精神食粮,它鼓励我们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做自己的主人。大禹因为治水成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夏朝四百年历史从他开始。但我们不要忘记大禹治水并不是从零开始,在他治水之前,还有一位治水英雄,只是他失败了,于是他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成为了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这个人就是大禹的父亲鲧。
在上古时期有一场大洪水,这是许多现存的古老传说中都会提及的远古记忆。《左传•昭公元年》中刘子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刘子对于大禹用尽了赞美之词,可见大禹治水的重要性,也表明那场大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深。宋代诗人赵文的《前有一尊酒》中也有“微禹吾其鱼”的诗句,对大禹的功绩也进行了认可。不但中国古籍中有大洪水的记忆,其他文明也有大洪水的记忆。
流传最广的《圣经》中就有诺亚方舟的故事,神发动了一场大洪水几乎摧毁了他的全部造物。诺亚按照吩咐建造了一座方舟,使得神的造物得到了延续。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也记载了大洪水的故事,主人公乌塔纳皮提什就像诺亚一样得到了启示,造了类似方舟的东西躲过了大洪水。巴比伦神话中也有大洪水的记载,阿特拉哈西斯成了诺亚,他延续了人类的文明。所以上古时期应该真的发生过一次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了全球大部分地区。
面对大洪水人类面临着选择,西方神话传说中可没有什么治水的方案,而是躲避洪水。于是方舟出现了,弱小的人类躲进了方舟逃避洪水,艰难地延续人类的文明之火。而中国的先祖面对大洪水则没有等待神明的怜悯,而是自立自强,甩开膀子主动治理洪水,靠自己的力量驯服洪水,第一个治理洪水的人就是大禹的父亲鲧。《史记》记载面对洪水尧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对于尧的提问众人推荐了鲧。
鲧是颛顼的儿子,颛顼是黄帝的玄孙,尧是帝喾的儿子,帝喾也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祖父和颛顼的祖父是兄弟俩。尧和鲧是同一辈人,他对于鲧也是有些了解的,所以对于鲧去治水尧是有意见的:“鲧负命毁族,不可。”尧认为鲧的性格有问题,所以不太想把治水的重任交给鲧。但四岳说:“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出于对于鲧的才能出众的考虑,四岳还是希望让鲧试一试。尧一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便顺水推舟决定让鲧试一下。
那么鲧把洪水治理得如何呢?我想大家也很容易猜到,那一定是失败了。如果鲧成功了,那就没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了,直接变成大鲧治水了。《史记》对于鲧治水的结果记录的很简短:“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鲧治理洪水一共用了九年时间,但并没有成功,肆虐的洪水依然遍布九州大地,于是鲧迎来了他的可悲结局:“殛鲧于羽山”,鲧在羽山这个地方被处死了。羽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交界之处,而鲧的封地崇城却在河南嵩山一带,所以鲧应该是死在了治理洪水的岗位上。
鲧这样的结局就让人难以释怀了,他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人,只是他的才能不足以解决大洪水这样的难题。他努力了一番没有成功,然后他就以治水失败的罪名被诛杀了。这让那些一心做事的人怎么想?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没有人能够解决所有的难题。我们应该鼓励那些勇于向难题攻关试图解决难题的人,不能因为他们失败就认为他们罪不可恕,否则就没有人去攻关解决难题了。鲧并没有做错什么事,除非他有别的图谋,如果以治水失败的罪名处理他绝对是尧的一个污点。
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千千万万个鲧这样的冒险者。冒着失败的风险努力创业,冒着失败的风险勇攀高峰,我们对于这些冒险者应该敞开胸怀,坦然接受他们可能失败的结果。创新成果都是通过无数次的失败积累起来的,没有走过的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的终点有什么。探路者没有罪,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坦途大路。所以对于鲧的结局我们应该充分思考,他应该作为一个英雄被我们铭记,而不是一个记录在典籍里的罪人。
轩辕黄帝一玄嚣一矫极一(挚.喾.俊.舜.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