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龙、姜大卫被誉为香港兄弟感情最好的一对CP,当他们决裂之后,全香港的人都觉得万分遗憾,港圈传言已久:“整个香港都在战战兢兢地等他们和好”。
可惜,等他们关系转暖时,早已物是人非。
实际上,狄龙、姜大卫关系好的时间,并不长。
从1969年《死角》开始,两人开始正式合作。到1970年《报仇》时产生误会,再到1973年《刺马》时发生龃龉,再到1975年《倾城倾国》后彻底决裂,前后也就好了6年。
但是,对于华娱来说,六年即永生,狄龙与姜大卫成了大家心目中再也无法绝世好伴。
而且,从1969到1975,恰恰也是狄龙、姜大卫早期影视成就最辉煌的时刻,等到他们决裂,带来的结果是他们的影视业都陷入了沉寂期。尽管他们要面临各种外因的结果,但好事者看来似乎正是决裂导致了他们的发展,这就更让人唏嘘不已。
的确,那个时代发展的实在太快了,尤其是娱乐行业,代际的更迭,让人眼花缭乱。
独臂刀王羽自1976年《独臂刀》上映,到1970年离开邵氏,爆火的时间只有4年。继之而起的狄龙、姜大卫,从1970年姜大卫凭借《报仇》荣获影帝开始爆火,紧接着是1973年狄龙凭借《刺马》也荣获了影帝,他们一起火了起来。但是在他们刚火起来的时候,就碰上了史上最强的对手,那就是李小龙。
从1971年的《唐山大兄》到1973年的《龙争虎斗》,李小龙对狄龙、姜大卫形成了碾压式的胜利。好在,对于他们来说,李小龙早早去世,对他们的冲击尚且可以缓过去。
但是,压力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还是受李小龙真功夫带来的影响,邵氏与张彻都决定要寻找新星,来作为邵氏的李小龙。
结果,张彻发掘了陈观泰与王钟。尤其是陈观泰,经过《马永贞》与《精武门》的一役,票房尽管与李小龙比望尘莫及,但也进入了年度票房榜前十,可以说陈观泰也了,在邵氏取得了与狄龙、姜大卫同等的地步,成为了“铁三角”。他们也联袂出演了《刺马》里的三兄弟。
如果说张彻扶持陈观泰、王钟尚无取代狄龙、姜大卫的心态。毕竟他们同属于张彻的第二代弟子。
但是,等到张彻决心招募第三代弟子,并大力培植、戚冠军的时候,就已经起了取代狄龙、姜大卫的心思了。
还有一个外部原因,时间是1973年,香港经济遭遇大萧条。从三月到十二月,恒生指数从1770.85点暴泻到150.11点,百业萧条,工商业停顿。全民鱼翅捞饭到全民发钱寒,是楚原导演的《香港73》中描绘的人间景象。
邵氏为了应变,邵逸夫邵老板将勤俭持家的方逸华从采购部调入制片部。方逸华迅速发起了一场风暴般的改革:道具拆拆改改反复利用;清理积存仓底的影片;评估拖延未完成的拍片计划;特别是加快拍片速度。曾为等朵云而全剧组停拍两个月的影坛佳话,成为邵氏导演睡梦中都不会再现的隔世传奇。
方逸华对邵氏的改造,还在于邵氏从此将重心转向了电视剧制作,大力发展TVB,电影方面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就少了。
对于张彻来说,也是在1973年年中,正好与邵氏的合约期满。张彻于是带着张家班从邵氏出走,集体到了台湾,创建了长弓电影公司。
狄龙、姜大卫呢,他们与邵氏的合约还没到期。于是,就出现了,狄龙、姜大卫一边应付邵氏,一边应付张家班,香港与台湾两边跑。
张彻一看这也不是事啊。于是决心培植第三代弟子,大力培养傅声、戚冠军。明里不说,实际上已有取代狄龙、姜大卫地位的意思。
这也是,当1974年,李翰祥向张彻借用狄龙、姜大卫时,张彻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要知道,娱乐圈里的圈层化是很严重的,各有各的小圈子,山头林立。李小龙当初拍摄《猛龙过江》时,就勉为其难,怎么都凑不齐一个龙虎武师,只有林正英、刘永、金帝、樊梅生、小麒麟屈指可数的四五个人,真的是一把手都能数得过来。国内也是,早年间张艺谋与陈凯歌就是两大山头,常与张艺谋合作的演职人员,是绝不会出现在陈凯歌的片场的,反之亦然。
所以,当李翰祥1973年从台湾返回香港,重新加入邵氏后,李翰祥与张彻就在邵氏内部争来争去,差点大打出手。这种情况下,张彻是不允许自己的弟子出演李翰祥的影片的。但是,当出演《倾国倾城》的机会来临,张彻不仅没有感到生气,反而很高兴,鼓励狄龙、姜大卫去演。
对于出借演员,张彻可不是一贯这么大方的。1972年,邵氏共拍了四部与水浒有关的电影:《水浒传》、《荡寇志》、《快活林》和《林冲夜奔》,张彻不辞辛劳地独揽前三部,最后一部由程刚(程小东之父)执导。当时,作为新人导演的吴思远携《荡寇滩》来向张彻要人。嗯,就是要。因为张彻拉陈观泰拍摄《水浒传》时,陈正在吴思远的《荡寇滩》剧组拍摄中。结果,腰杆子硬的张彻直接将吴思远一干人晾在那里就把人拉走了,让整个《荡寇滩》剧组在那里喝西北风。
所以,眼看《水浒传》已拍好,吴思远就忍气吞声地前来要人。结果,他人微言轻,也不敢说要回,只敢客客气气提借陈观泰一天,全部拍特写,电影其它部分用替身。
结果,张彻直接回怼,“不要说是一天,一个小时都不会给你。”至于人家的戏怎么办?张大导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建议:“烧了它。”
所以呢,出借狄龙、姜大卫给自己的一生之敌李翰祥,张彻居然答应的非常痛快,真是形同非常。
张彻一生只有过两次借人成功,一次机会就是这次的《倾国倾城》,另一次是上面提到的《林冲夜奔》。那是程刚的戏,故事主角是林冲。主演岳华刚刚在张彻执导的《水浒传》里饰演了林冲,同为邵氏电影,由他继续在《林冲夜奔》里饰演林冲,可谓顺水顺风。可是,当程刚向张彻借人时,张彻一看是他,知道程大导脾气火爆又非常执着,曾经大半夜跑到制片家里大骂大闹,直接踹烂了人家的门,张彻惹不起,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借人。要知道,在邵氏之外,当时张彻掀起的那股水浒风潮,台湾的导演张曾泽也策划拍摄《大名府》、《一丈青》两段水浒故事,想跟风一下。结果,被张彻一句“水浒所有桥段谁都不能动”而搁浅途中。这还只是想借东风,没想借人,就被戏霸张彻给扼杀了。
面对程刚、张曾泽与吴思远,张彻奉献出了不同的嘴脸。不过,据说吴思远无奈之极,又气又急,悲愤交加,被逼得想要揍张彻,把身体素质一般的张大导吓得躲到书房里不敢应战。
对于出借狄龙、姜大卫。这里面,一方面有《倾国倾城》是标准的大制作,出演了肯定能火,让狄姜出演有为他们争取机会的意义,好像是张彻在帮助狄姜。其实,另一方面,也有张彻的小算盘,那就是正好可以打发出去狄龙、姜大卫,好让他在张家班里名正言顺地扶持新一代小生傅声、戚冠军。
有关这一点,姜大卫也是后知后觉。2007年的《打开天窗甘国亮》中,姜大卫在节目中对甘国亮称:“拍了这个戏(《倾国倾城》)之后,就比较少再同张彻导演合作,不是没有,有,但是少了。那个时候,已经转成有第二个人出来,就是傅声出来了。”
甘国亮回应:“现在的回忆就是电影史,就是当时的电影工业是这样的,当时的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当时的人做事的作风是这样的。但是我和你心知肚明,就是,过了这么多年再看,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姜大卫表示认同:“整个世界是这样的,电影世界是这样的。”
1974年,傅声主演的《哪吒》上映,片中的哪吒俏皮可爱,表现相当不错。同年,傅声、戚冠军联合主演的《少林五祖》《洪拳与咏春》,效果都也不错。1975年,傅声、戚冠军主演的《洪拳小子》更是让张彻信心大振觉得新一代CP已经打造出来了,狄龙、姜大卫不再是唯一了。
一度,张彻对于长弓电影的发展信心百倍。面对媒体,张彻表示长弓每年可以拍片八至十二部。张家班两位副导演午马、鲍学礼可以联合赶制,连姜大卫、狄龙也要各自执导一片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姜大卫执导的《吸毒者》,狄龙执导的《后生》。狄龙、姜大卫两位不谓不努力,还相互支持,各自在对方执导的电影里做主演。但是,努力不代表一定能赢,最终的票房狠狠地扇了他们的耳光,也打得张彻趔趄不已。
《吸毒者》与《后生》的失利,客观上也让张彻意识到狄龙、姜大卫并不是无往不利,也有不行的时候。所以,趁当红时,赶紧扶持新人,非常重要,真要等狄姜彻底凉凉了,再来发展新人,已经来不及了。
只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倾国倾城》是胜利了,也让李翰祥扬眉吐气。但是狄龙、姜大卫这对CP却决裂了,而且非常彻底。
没有明确的事件,没有公开的信息,表明他们为什么会决裂。用姜大卫的话说,“(我们)没有打架、没有吵架、没有同对方讲什么,什么都没有,(外面说的)都是传言。只是大家慢慢长大之后,大家的看法和想法都不一样,对这一行、对自己、对人等各方面,大家看法不一样了!”一概言之,就是“道不同”了,于是不相为谋了。
其实,简单一点说,就是《倾国倾城》里他们明里暗里来了一个争番位的斗争,明明饰演光绪的狄龙是男一号,但是饰演太监寇连材的姜大卫却抢戏不止,惹得李翰祥再三为他加戏,也惹得狄龙躲在布景后大哭不已。影片上映后,大家也果然对姜大卫的角色印象更深。
小弟反客为主的做法,让狄龙失望至极,他觉得自己之前一再为姜大卫配戏,做过多次配角都毫无怨言,万万没想到到了这种大制作里,原本应该自己出彩才对,偏偏姜大卫不想为他配戏,反而夺其风头。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好兄弟就此彻底掰了。
两人决裂以后,姜大卫将兄弟情义转移到了傅声的身上。就像当年狄龙对他的照顾一样,姜大卫对傅声的照顾如出一辙。那时候的傅声,正处于叛逆期,连他的父亲都管束不了。姜大卫倒是敢打敢揍,把傅声管教的服服帖帖,比父亲还称职。
不过,张彻的长弓在台湾的发展,却举步维艰,远不是他想象的一年出品12部电影那样容易。毕竟,那个时代台湾尚处于白色恐怖时期,电检的要求格外高,毫无言论方面的自由可言,噤若寒蝉。连《洪拳小子》的审查都很难通过,因为“洪拳”的“洪”与海峡对面的“红”太像了,草书写起来也一模一样,这部片的原名《洪拳打天下》,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不就是为对岸红色政权张目嘛,什么红色打天下,不许拍。最后,改成《洪拳小子》才得以通过。
在这种电检形式之下,无论是张彻,还是狄龙、姜大卫都很不适应。
《倾国倾城》的决裂,不仅是狄龙、姜大卫之间的决裂,也是狄姜与张彻之间的决裂。
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了。
等1975年,张彻决定重回香港,重回邵氏,也难以重回巅峰了。
在功夫片领域,反而是离开了张家班的刘家良,于1975年推出了《神打》,标志着功夫片进入了新时代。刘家良,与随后崛起起来的洪金宝,将撑起香港动作片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些事,我们接下来会讲。
张彻,过时了。
狄龙、姜大卫,也是如此。
1975年,狄龙即将29岁,姜大卫27岁。那时候的他们,相继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事业心也部分地转移到了家庭之中,成为了他们新的牵绊。
只说事业,离开张家班后,姜大卫在台湾两年,遭人杯葛( boyco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 )、很吃了些苦。
1976年,姜大卫联合大师兄王羽,组建了“王姜公司”,请来古龙写剧本,王羽、姜大卫联合执导了《独臂双雄》。
这个也很好玩。曾经王羽出走邵氏到了嘉禾,拍出了《盲侠大战独臂刀》。邵氏为了应战,针锋相对地拍出了《新独臂刀》。两大独臂英雄隔空大战。结果,现在曾经的对手反而联合在了一起,新版独臂刀正式在同一部作品里大打出手,再战江湖。而且,还拉上了罗烈一同演出。张彻呢,则表示对于这一版电影的出炉,毫不知情。
邵氏,则再一次将王羽告上了法庭,理由同样是侵权。王羽也是性情中人,吃定了“独臂刀”这一IP,法律上不能再拍“独臂刀”,那就搞个“独臂拳王”,不拿刀,照样能打,于是又陆续拍了《独臂拳王》、《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等影片,十几年间照拍不误。
姜大卫作为合作人,同样吃了官司。一看不是事,他赶紧脱身,不再与王羽合作,乖乖回到香港。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从此,姜大卫就走上了下坡路,直到1979年,接拍了鲍学礼执导的《血肉磨坊》,口碑上才算输回了一点血。然后,靠电视剧《大内群英》《武侠帝女花,也为他换回了一些名声。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电影明星,开始出演电视剧,就说明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姜大卫,就是明证。
在电影领域,直到1986年,已经堕落已久的张彻下定决心联合数代弟子,从王羽到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王钟,再到戚冠军、梁家仁、李修贤、鹿峰、江生、程天赐等人,发狠打造了《上海滩十三太保》,久违的姜大卫才算再次露了一下面。但是,风头也让位给了诸师弟们,甚至初出茅庐的刘德华表现都远超曾经的姜大卫、狄龙。
再然后,姜大卫就慢慢沦为了港片里的配角,沦为了幕后人员。再慢慢,连关心他的粉丝都不多了。
直到2023年,姜大卫凭借《白日之下》,终于拿到了一个梦寐已久的金像奖小金人,尽管只是最佳男配角。
另一边,我们再来聊聊狄龙,自1975年离开了张彻之后。他在台湾同样举步维艰,遭到台湾娱乐圈的集体抵制。
不过,狄龙整体运气较好。1975年的《倾国倾城》之后,1976年的续集《瀛台泣血》依旧有他主演。连续两部厚重非常的作品,使得狄龙在香港的人气并未受太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张彻时代结束后,他仅仅接住了接盘的楚原。而且,还在新崛起的刘家良打造的《神打》里有出演,尽管只是配角,总算没有被遗忘。
至关重要的是,他接到了楚原的剧本,主演了1976年上映的《天涯明月刀》。
然后,就晋升成为了古龙御用男主角,而且成为当时最帅古装侠。有关楚原与狄龙,前文里大公连续写了三篇文章来说这件事,这里就不细说了。再说了,这篇文章本身就是配合大公的文章才码出来的。
只是说,在离开了张彻之后,姜大卫迅速沦落,狄龙则抓住了邵氏最后的辉煌期,与楚原、古龙组成了铁三角,迎来了他事业的第二个春天,这标志着他真正步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在那个时代,古龙武侠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而古龙也坚信狄龙所展现出的武侠特质是最为突出的,这使他继续成为香港最火的靓崽。
狄龙、姜大卫决裂,导致最大的遗憾,是狄龙成为古龙男主角的时候,姜大卫没有并立在一起。
其实,姜大卫原本有机会的。
1977年,资深媒体人兼专栏作家林冰告诉古龙,“楚原说古龙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他的男主角永远是英俊、潇洒、温文尔雅的。”古龙听了大笑,他说,我的男主角的形象,就是根据狄龙和阿尊(姜大卫)的形象写的。
1978年,林冰再次写道,古龙说姜大卫最适合演他的笔下的男主人公,说了多年。古龙曾对林冰说,他的小说是写给姜大卫演的。可是,因为某种缘故,姜大卫到目前为止,还没演过古龙的小说。前一阵,古龙还找到阿尊,说:“不如我开一部戏给你主演吧!”
前文我们也提到成龙,讲他在签约嘉禾之后,由罗维带着前往拜访古龙,席间姜大卫也在场。喝酒之间,成龙大着胆子希望自己能够主演古龙的小说,结果古龙直接不给他面子,讲了一句,“我的剧本都是给姜大卫、给狄龙拍的。”成龙觉得话都到了这个份上,自己却还要陪古龙喝,就觉得自己非常可怜。于是跑在厕所,趁着吐酒的机会,哭得稀里哗啦。还是同来上厕所的姜大卫抱住了他,给他了一些安慰。
楚原也表示,“其实阿飞这个人物最适合的人选是姜大卫。但当时不知什么缘故亦不知由什么时候开始,狄龙与姜大卫不再合作,而我们原先的决定是用狄龙,所以只好放弃姜大卫,但最后两人皆不演,于是我找尔冬升饰演。”
古龙也曾经最想姜大卫演“阿飞”这个角色,这也是姜大卫最喜欢的古龙人物。古龙与楚原一致觉得阿飞就是姜大卫——可惜最终并没有演成。“他(古龙)很喜欢我。”姜大卫说。这几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前文里也说过,姜大卫尽管没有饰演过正版的阿飞,但是在倪匡编剧的《保镖》里,姜大卫饰演的少年侠客骆逸,却不知不觉中,像极了古龙笔下的阿飞,算是隔空弥补了一大遗憾。
后来,姜大卫还是主演了一些古龙的作品,像客串了《三少爷的剑》里的慕容金龙(电影原创角色),主演了《孔雀王朝》(武林外史)里的沈浪,还有《飞刀,又见飞刀》饰 李坏(古龙编剧,先有电影再改写出版小说)等,可惜的是武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姜大卫没能抓住风口,这些作品也没有留下影响力。
至于最该由姜大卫饰演的阿飞,哥哥没演成,最终弟弟尔冬升接了过来。后来,尔冬升又主演了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并成为了他演员生涯中的代表作。有关尔冬升,明天且来看大公盘他的文章。请拭目以待。
话说,没有姜大卫的古装狄龙时代,尽管耀眼,可惜的是这个辉煌期很短暂。这期间,伴随着刘家良崛起了,伴随着许冠文也崛起了,香港影视业进入了空前的大洗牌时代。
狄龙的风光,注定了没有多少年。
1985年3月,邵逸夫最亲的三哥邵仁枚去世。这对对邵六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邵氏电影方面的业务,主要由邵仁枚主抓,电视剧则有方逸华主抓。邵仁枚的去世,加速邵氏的衰亡。
8月,邵氏停止了电影制作,其院线业务转给了潘迪生的德宝影业,清水湾的片场则归TVB专用。
同年年底,邵氏裁员,香港员工由鼎盛时一千七百人,骤减到三百人。
2年后,邵氏正式宣布结业。
树倒猢狲散,众人各奔前程。
李翰祥、张彻、楚原,全部失业,一个时代彻底被终结。
狄龙,在这次风波中,也是如此。5月份的某天,他接到了邵氏的一封信,正式宣告与他解约。
姜大卫退出大众视线,还有一个缓慢的机会,是从一线渐渐变成二线、三线,再然后沦为幕后人员,这好歹还有吃饭的机会,不至于饿肚子。
狄龙就不一样了,他是昨天还红遍天下,今日一下就失去了一切。
他红的时候,忙得片约接不过来,如今身价骤降,无人问津,在邵氏的最后两部戏甚至没有上映的机会。
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炭的人却很少。倒霉时朋友全无,他找过方逸华,找过罗维,找过陈自强,四处求人,却屡屡吃闭门羹。
好在,老友午马帮助了他。
当年,狄龙一部片收六十万元时,午马只能挣两万,狄龙见他抑郁地日日醉酒,豪气地从自己的片酬中一下拨十万块给他。现在轮到狄龙落魄地找上门,午马对他说:“狄龙,你帮人跟你求人不同,要记住,不要求人。”
厚道的狄龙理解为午马叫自己淡定一点,保持耐心。他又不肯去接演电视剧里二三线的角色,于是只能终日沉默地饮酒。
多少年他一直在演白衣年少的大侠,楚留香,李寻欢,沈胜衣,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此时仿佛一夜之间就苍老了,连拂面的春风都变得严苛起来,那张俊美无匹的脸迅速被斩出忧患的创痕,发际线更是节节败退。
曾经的香江第一美少年,只剩下一副铁打的骨架,铮铮未弯。
幸好,他迎来了吴宇森。
那是1986年,在狄龙终日以酒洗面,浑浑噩噩地度日如年的第二年。
曾经的张家班成员,张彻的小弟吴宇森,携《英雄本色》找上门来。
此时的吴宇森,也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他带了剧本找到了狄龙,还有周润发。那时的周润发,是公认的票房毒药,电视剧很火,但电影拍一部烂一部,到了无人敢找他拍片的时候。
落魄的导演吴宇森,落魄的秃顶狄龙,落魄的票房毒药周润发,三个落魄的人组合在一起,想要拍《英雄本色》。这样的电影,投资人愿意出钱吗?
当然不愿意,任谁都不愿意。好在,吴宇森拉上了张国荣,这位新晋小生在香港娱乐圈风头正盛,一张张专辑大卖,很有号召力,使得投资人愿意为他投钱。而且,吴宇森的背后,还有徐克的大力支持。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实现了3400万的票房收入,成功刷新了香港的票房纪录,引发了一场黑帮枪战电影的热潮。1987年,周润发凭借《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一角夺得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狄龙则获得了提名。影片也获得了最佳影片。狄龙也凭借本片在第23届台北金马影展上获得金马影帝,周润发获得提名。两人在华语大奖中各下一城,皆大欢喜。
《英雄本色》中,狄龙饰演的宋子豪一句“我不做大哥好多年”的台词,看的人也是热泪盈眶。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狄龙恰到好处地控制自己的动作,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沉稳、内敛、有情有义的大哥形象。
由此,狄龙脱离了大侠的身份,变成了银幕上的大哥。凭借这一新的人设,他又红火了好些年,连续贡献了《英雄本色2》《人民英雄》《义胆群英》《一刀倾城》《边城浪子》《醉拳2》等片,直到1990年代,才慢慢退出一线。
毕竟,岁月不饶人,随着颜值的直线下滑,再加上新星们的风起云涌,老一辈们也终将要退出江湖。
至于狄龙、姜大卫之间的关系,也值得一说。
正是在金马奖颁奖晚会上,多年没有交集姜大卫听到狄龙获奖的消息,也专程从加拿大赶往台湾为狄龙颁奖。面对突然上前来祝贺的姜大卫,狄龙激动地语无伦次。
第二天,二人复合的消息传遍整个香江,所有人都在为他们欢呼。
之后,两人之间又有所合作,还一起出演了吴宇森执导的《义胆群英》。片中,姜大卫指着狄龙介绍说:“这是我十几年的好兄弟。”但实际上两人并没有回到当初那种无间亲密的关系。顶多算是面子上过得去了。
无论如何,二人的感情算是逐渐回春了,但是没有想到,张彻的离世使二人再度决裂。
张彻作为两个人的“恩师”,在他的葬礼上,以前的弟子都赶回去参加。
张彻一路提携狄龙,因为狄龙普通话不好,为他找配音,提携他们做荧幕双子星。
但是,此时的狄龙却因为拍摄《还珠格格3》没有回去参加葬礼,而是让他的儿子谭俊彦代替自己吊唁。
对此,惹得王羽现场发飙,姜大卫十分生气:“拍戏拍戏,谁还没有拍过戏!”话里话外都是对狄龙的不满,意思是毕竟这是我们恩师的葬礼啊!姜大卫发誓与其一刀两断。
那时候记者采访狄龙,狄龙表示是因为晚年与张彻有一些矛盾。
张彻是个戏痴,也很有个性,不幸的是晚年境况十分凄惨,所有家当都因拍戏而赔个底掉,只好搬进上海一个公司的免费公寓里天天写剧本,并拒绝所有徒弟的好心接济。有一天,狄龙看不下眼,给师父10万元让他停笔安享晚年,结果师父没要反而说句:“多谢你关照!”。这让狄龙认为师父误会自己的好意,从此师徒间也失去了往日的亲密。
张彻出殡现场,狄龙没有亲临,也是迫于无奈。当时他正拍摄《还珠格格3》,他接替张铁林,出演乾隆皇帝,在师父去世前一个月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看望师父,一直到师父去世前三天,眼看着他似乎转危为安了才放心离开。相比其他弟子,都距离师傅太远,他才是唯一在师傅临死前往前看望并悉心照顾的那一个。
而且,师父病情的突然恶化,师母也一直都瞒着他,直到接到噩耗再想请假回来是来不及的。毕竟,他刚从剧组请过假不久,再请假无疑会影响整个剧组的进程。演员奉行“戏比天大”,亲娘老子没了,也得在台上挺着把戏演完,狄龙就咬牙没有再请,结果捅了天,惹得王羽、姜大卫极为不高兴。
矛盾,就这样在误解和倔强中,又添了一层。
虽然二人多年形同陌路,却从未在媒体面前说过对方的不是。甚至提到对方时,狄龙会说:姜大卫是个很精彩的人。而姜大卫则会悄悄问粉丝:狄龙还在拍戏吗?
好不容易见到他们同框,是在好友午马的葬礼上。两人一左一右,扶着灵柩,脸上再没有年轻时的锋芒,只剩平静。
2018年的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茶聚中,两个人再度同框。
至于在《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21》当晚,狄龙有份为他颁奖,姜大卫坦言事前不知道,是去到会场才知。
“没所谓,他颁给我、我大佬颁给我,有什么所谓呢,这是我的奖,没事的。我觉得不需要介意,要不然怎样呀?不拿呀?不要呀?那我不是很不会做人?都几十年的事了,懒得再去想。”
言语之中,对狄龙还是有所怨言,但也看淡了许多,心态平和了很多。
尽管狄龙与姜大卫多年来很少联系,反倒是他的儿子谭俊彦(狄龙原名谭富荣)和姜大卫年初在《失忆24小时》中饰演父子,二人戏里戏外谈笑风生,如父如子。
问及狄龙情况,姜大卫大方地说:“我们各忙各的,不过有缘还会相见一起去喝茶的。”谭俊彦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过年回家时发现客厅中央还摆着父亲和姜大卫当年的照片,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