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是器物上的一种装饰工艺,从战国始自有鎏金工艺以来,无论在中原地区或边远地区,不管历史朝代的长短,均有数量不等的鎏金器物出现,而鎏金工艺的原理虽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却是不易掌握,其中对烧烤温度的控制需要丰富的经验,鎏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洁净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其步骤繁琐细致之极少有,鎏金是将金和水银(汞)合成金汞剂,涂在铜或银器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表面不脱落。在之前的文章里有对鎏金工艺的前期工作做过介绍,今以鎏金工序过程步骤做如下介绍。
大日遍照鎏金铜像
做好鎏金前准备工作后,接下来是抹金,抹金是用“金棍”蘸起“金泥”,再蘸70%的浓硝酸水(古代用盐、矾等量混合的液体),涂“金泥”到铜器或银器上。涂抹要平实、周密、均匀。这样反复多次涂抹金泥,直至把整个器物全部涂复。另用细漆刷(棕刷),蘸50%的稀硝酸水,把表面的“金泥”刷匀,边抹、边推、边压,这种推压的手法称之“拴”,“三分抹,七分拴”表明“拴”是鎏金工艺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多层组织致密的技术关键。
乾封泉宝(鎏金)
开金是烧烤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首先根据被镀器件的形状大小,筑成各种形式的炭火炉,并设有鼓风排风装置,以保证火候及汞蒸气的排除。当器物烧烤时,有一部分白烟冒起时即撤火,用硬棕刷在上面捶打,使黄金仍保留在器物表面上,锤打到器物已稍冷却,水银停止蒸发时,再烤再锤打,如此三四次,一次比一次温度高,直到用水吹到上面滚下水珠时为止,在水银蒸发变成气体时,有部份接触冷空气后凝结在表面上,在撤火时要用棉花按擦掉,并边烤边擦,使黄金更加紧贴器物表面。在这些过程可以逐渐看到原来被金泥覆盖的表面,已逐渐由白变淡黄、变金黄,直烤到水银气化净,黄金全部露出为止。这个烧烤变色过程,俗称“开金”。
清洗:开金后的镀件,再用酸梅水、杏干水等弱酸分别进行表面清洗,然后用毛刷沾皂角水刷洗,使镀金面完全干净,清洗时用木盆最为适宜。
乾封泉宝(鎏金)
找色:开金清洗后的镀件,由于各炉火候不同,抹金薄厚不一定完全均匀。因此镀件的名部件出现浅黄、深黄等色彩的不一致。在比较色泽后,从中选定一种标准色,再局部抹金泥和烧烤,使整体为一色。
压亮:鎏金为手工工具涂抹,表面不可能 涂得非常均匀,且在水银蒸发时,“金泥”中所含黄金要紧缩成极小的颗粒,也可能出现一些空隙,为了使镀金牢固耐久,色泽光匀,在鎏金表面顺序进行中,需用玉石做成的压子对金层进行按压使之致密,结合牢固,这道工序较为细致费时,在压光时要注意横竖走向有序,越稳压越细致,效果越好,不要压出擦划的印痕。
鎏金马镫 南北朝
鎏金的反复次数根据实物的要求,一般少则反复三次,多则七次,为了使色泽均一更需反复抹金和烧烤,以得到金层明亮,使金层组织致密、纯净,极少杂质,金层与基本表面结合处紧密无隙表面光泽明亮为好。另外,在开金过程要做好保护措施注意防止吸入毒气,若是器物鎏金、鎏银都有,则要先鎏金,后鎏银。通过了鎏金工艺的了解,更使人明白为何同一类器物鎏金与不鎏金,市场价值差别如此之大。文章来自湖南中历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可咨询。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