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苦难的国家。2017年我国教科书把“八年抗战”的说法改为“十四年抗战”。可实际上日本侵华绝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1931年9月18日晚10点左右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指挥数名部下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事后日本关东军造谣称此事系中国军队所为,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随即以此为由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就已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了?日本侵华最早到底始于何时呢?也许有人会说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的。可早在1871年日本已入侵过中国领土台湾,甚至在更早以前的16世纪日本就已有过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的念头。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距今已有1300多年。事实上日本对东亚大陆的野心很早就已萌发。
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这种地理位置使日本饱受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就始终存在着一种“大陆情结”——对富庶辽阔的亚洲大陆充满了艳羡之情。地处东亚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的朝鲜半岛则被日本视为向大陆扩张的跳板。历史上每次中日之争几乎都会波及到朝鲜半岛。公元4世纪兴起于本州岛中部关西平原的大和国开始吞并日本列岛上其他部族政权。
大和王朝甚至在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之时就发起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扩张。当时的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其中高句丽其实是来自中国东北的一支民族,后来在中原王朝的打击下迁都到如今的平壤。高句丽统治着如今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而百济和新罗则统治着朝鲜半岛南部地区。三国之中高句丽实力最强,而百济和新罗之间也互有侵扰。
日本大和朝廷趁朝鲜半岛三方对峙之时出兵征服了所谓“弁韩之地”。在这样的形势下位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都开始向日本朝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神功皇后的故事。神功皇后的故事见于《日本书纪》、《古事记》等典籍的记载,不过神功皇后是否实有其人在史学界存在争议。其实她更像是介于真实历史与神话传说之间的人物。在日本方面的记载中神功皇后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亲率大军征讨新罗。
神功皇后率军攻入新罗王宫后将自己的矛插在宫门前立威。大获全胜后神功皇后率军带走了足足用八十艘船才装下的战利品。此后新罗、百济、高句丽都迫于神功皇后的军威相继向日本朝贡。虽说日本方面这些记载半真半假更介于历史与神话之间,但后世的日本人确实把神功皇后作为早期对外扩张的标志性人物。在某种意义上神功皇后的故事反映了日本早期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当然日本在这种故事里也夸大了自己的实力。
事实上高句丽从未向日本称臣朝贡。百济、新罗先后臣服于日本后高句丽开始感受到威胁了。公元400年日本与百济联手攻打新罗。被两面夹击的新罗只好向北方的高句丽求援。高句丽派遣步骑兵5万与新罗联手包围百济,同时分兵攻打日本占领控制下的任那府。日军虽在此次与高句丽的战争中落败,但其有生力量并没遭到毁灭性打击。此战后日本势力仍盘踞在半岛南部的任那地区。
公元404年日本大和朝廷把矛头直接对准了高句丽。以往日军主要侵袭的是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但这次日军侵入了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带方郡。当时在位的高句丽好太王高谈德率水军在如今平壤附近大败入侵的倭寇。战后高句丽方面特意立碑铭记此战。此后日本又与高句丽爆发过几次冲突,但大多数时候都败给了高句丽。日本与高句丽之间的关系除了战争冲突之外也有外交活动:高句丽曾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促进了两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日本的部分官制和服饰文化就来源于高句丽,日本的语言也与高句丽存在一定渊源。公元815年日本朝廷编写整个日本统治阶层的姓氏时1182个统治阶级姓氏宗族里来自中原王朝的有164个、来自高句丽的41个、来自百济的104个、来自新罗的9个。当时的情况大致是日本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自己控制下的任那府,百济、新罗迫于形势臣服于日本大和朝廷,但统治着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部分地区的高句丽始终压制着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扩张。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原王朝。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古代东亚世界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了囊括周边邻国的宗藩朝贡体系。汉光武帝曾册封倭奴国、魏明帝曾册封邪马台国,但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列岛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中断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分成南、北两个对立的政权。周边藩属国一时间不知该向谁朝贡,所以有些藩属国索性渐渐就不来朝贡了。
从公元421年先后五代倭王恢复向中国朝贡。这五位倭王在中国古籍中分别称为讃、珍、济、兴、武。他们在日本方面的记载中对应的是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位天皇。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使臣来中国朝贡都是去的南朝。日本向当时的南朝刘宋朝廷请求册封自己为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这时日本仍承认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但要求在该体系内扮演仅次于中国的角色。
换句话说日本想要取得对百济、新罗等小国的支配权。如果刘宋朝廷满足了日本的册封请求就意味着中国朝廷承认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等地为日本的属地。可刘宋朝廷最终只册封倭国王为“安东将军、倭国王”。这也就是说刘宋朝廷并没认可倭国对朝鲜半岛的支配权。在当时的中国朝廷眼中倭国与百济、新罗等国一样作为藩属国彼此之间属于平等关系。
日本的诉求没能得到当时的中国朝廷的认可。可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混战时期,于是日本趁中原王朝无暇顾及域外事务的时机扩张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到了隋炀帝在位时期日本在给隋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这份国书标志着日本正式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发起挑战。在当时的宗藩朝贡体系之下只有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才被视为是受命于天的天子。
因此只有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才能称为皇帝,周边藩国的统治者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称帝。可日本统治者的名号却在这时由原来的大王悄然变成了天皇并在国书中以天子自居。日本人不仅把统治者的名号由大王改成了天皇,而且还打算更改自己的国号。自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前往中原朝见以来历代中原王朝都称日本为倭国、称日本人为倭人。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所册封的倭奴国其实是如今日本北九州一带的割据政权。
从《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很清楚倭奴国只是列岛百余国之一。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中国与日本群岛上的百余国交流相当有限,所以就把最先来朝见、自己最熟悉的倭国之名号用来指代整个列岛。等到大和朝廷统一日本列岛后中原王朝仍称这个岛国为“倭国”,然而大和朝廷却对中原王朝起的这个“倭国”的名号颇为不满。
“倭”这个字眼在汉语中有矮小之意、也有恭顺之意。随着岛国人对华夏文化学习的日益深入就觉得这个字眼对自己有贬义,所以他们就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国号叫“日本”。所谓日本就是“东方日出之地”的意思。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国号是基于日本人对太阳的图腾崇拜——这从日本的国旗中也能看出端倪。大王改称天皇、倭国改称日本表面上似乎是日本内政,但实际上却暗藏着日本对外扩张野心的萌芽。
一直都有,诂计来朝有记录前已经有了。只是发现这边的天地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