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看似所向披靡之际,他便断言蒋介石必败!

历史卷轴研究所 2024-12-16 09:20:52

1930年9月8日,正值蒋、冯、阎三方激战之际,阎锡山在北平举行的第八次总理纪念周上,为反蒋派加油鼓劲,他提出了蒋介石必败的四大理由:

1. 与党为敌;

2. 与国为敌;

3. 与民为敌;

4. 与公理为敌。

被誉为“不倒翁”的阎锡山,其见解独到而深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对蒋介石的失败做出如此精准、精辟和深刻的总结。

然而,尽管蒋介石历经波折,却始终屹立不倒。对于众多北洋时期的老军阀和国民党的新军阀来说,蒋介石为何能够屡战屡胜,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从客观角度分析,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蒋介石所代表的势力相较于他们更为先进,与衰落的封建残余联系较少,而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联系更为紧密。

从主观角度来看,他们也忽略了蒋介石深厚的精神底蕴。

1906年,蒋介石进入陆军速成学堂,即保定军官学校的前身。在一堂卫生学课上,日本军医教官以一块土块为例,比喻中国四亿人口如同微生物寄生在土中。一名学生愤怒地冲上讲台,将土块击飞,并质问日本军医教官,如果日本有五千万人,是否也像微生物一样寄生在更小的土块中。这位不留辫子的学生正是蒋介石,他的这一行为在学堂内引起了巨大震动。

1908年,蒋介石首次阅读邹容的《革命军》,尽管邹容已在三年前被清廷处死。蒋介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日夜研读,甚至在梦中都与邹容对话,共同讨论革命与反抗的事宜。

1912年,蒋介石在日本创办了《军声》杂志社,并撰写了发刊词及《征蒙作战刍议》一文。面对沙俄企图引诱外蒙古独立的行为,蒋介石感到愤慨,并渴望带领军队平定蒙古,以此为立业之基。

不可否认,蒋介石的青年时期展现出了强烈的精神气质。

1924年6月24日,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对学生发表了题为《革命军人不能盲从官长》的演讲。他批评了袁世凯等人用金钱收买军人,将军人变成个人工具的行为,并强调革命应以主义为中心,而不是盲目跟随个人。他指出,如果革命只是跟随个人或认识个人,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而是盲从、私党,成为他人的奴才走狗。他批评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皇帝奴隶的恶劣思想。

这篇演讲的思想十分解放,但后来的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演讲的前半部分是在批评陈炯明在广东搞军阀割据,而后半部分则是在批评孙中山在广东搞个人崇拜。

也许当年蒋介石的讲话的确有所指向,不可否认的是,能说出那样一番话的人,必定怀有某些信念与底蕴,具备某种精神力量。1923 年,蒋介石访问苏联,在彼得格勒参观冬宫。那由五彩大理石建造的金碧辉煌的沙皇宫殿,并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觉得 “所谓金间、银间、翡翠间者,皆不过是镀饰其外表,并无足珍贵之处”,而 “唯有新设立的历史馆,标树着革命党过去的伟迹血状,着实令人怵目悚魂,格外引人感慨”;后来在莫斯科参加众多政治活动,“聆听加米涅夫、布哈林等演说,又见到海军革命发难的两位长官及一名水手登台讲述他们的勋劳与光荣,内心颇受感动”。那时,蒋介石的胸中曾澎湃着怎样的激情呢?所以,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铿锵有力的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蒋介石的力量并非仅仅源于兵力和金钱。这种力量,是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李宗仁等人所不能匹敌的。他是共产党人前所未遇的强劲对手。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毛泽东的选择并非共产国际的选择,而是历史的抉择。对蒋介石的选择也不是孙中山的选择,同样是历史的必然。自 1927 年 4 月 18 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蒋介石三次上台,三次下野,可谓 “三上三下”。每次都依靠枪杆起死回生。第一次下野是在 1927 年 8 月 14 日,原因是国民党内各派系争权夺位。然而不到 5 个月,蒋介石便被请回重新上台。第二次下野是 1931 年 12 月 15 日,起因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占以及 “剿共” 不力。但仅仅 44 天,蒋介石就重返南京政府中枢。下野成为蒋介石聚集力量的一种策略。只要枪杆子在手,自会有人来请。结果他每一次上台都比之前实力更加强大,手段更加老辣。国民党能够把蒋介石赶走的时间越来越短,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但毛泽东让他第三次下台。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官邸宣布 “引退”。这一次标志着他在大陆 22 年统治的终结。剿灭共产党,是蒋介石一生的追求目标。西安事变时,他认为自己只差两个星期就能把红军全部消灭。当然,这是错误的判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声称三个月就可以消灭关内关外的所有共产党部队。最后,他被赶到了台湾。即便在台湾,他还搞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完成” 的反攻大陆计划。蒋介石一辈子都想战胜共产党,却始终未能成功,最终败在了毛泽东手下。

蒋介石为何而败?是败于主义?抑或是败于枪杆?是败于对历史的把握失当?还是败于对未来的规划偏差?或许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当蒋介石遇上毛泽东,他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共产党人。

这,正是历史最终的抉择。在百年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纷纷登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皆不乏机会走到台前尽情表演。然而,大浪淘沙,砥柱恒存,在无穷无尽的灾难之中,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