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中国最大泥鳅,Fishbase,中国泥鳅网,中国农业。
云南男子将泥鳅养成“小龙”2025年2月16日,IP地址为云南的博主@中国最大泥鳅发布了一则视频,配文是:“半步真龙!”看他的这个ID就知道视频的内容以及他对自己账号的定位了,他显然对自己饲养的泥鳅的体型非常自豪,内容也都是从各个角度展示自己的泥鳅。
我浏览了一下他的主页,他是从2024年10月份才开始发视频的,至今已经有1.1万粉丝,最高带赞量的视频拥有20万的点赞!这是很多百万博主都不一定能有的单个视频点赞量,由此也能知道他饲养的泥鳅肯定确实有不凡之处。
不一定要从特定的哪个视频开始看,因为内容差异不大,但是他的视频有点记录的性质,因此建议看近期的视频。
先来看博主对网友的一些回复,从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关于他养的泥鳅的信息。
首先这条泥鳅已经被养10多年了,可见其寿命很长,而寻常的土泥鳅的寿命则只有2~6年,一些养殖个体则可达8年。另外其体长为36厘米也很厉害,因为寻常的泥鳅接近15厘米就算是巨物了。
有网友表示寻常泥鳅15元一斤,他表示博主这条应该没2斤,自己愿意出30元买!他肯定是开玩笑的,不过博主对网友2斤的手法没有反驳,而博主之前会回怼几乎所有提出异议的网友,因此可能这条泥鳅确实没有2斤。博主还表示:“你出1万也不卖!”
现在来看泥鳅本身,可以看到这条泥鳅确实一眼就能看出其跟普通泥鳅的差别,最明显的自然就是其夸张的体长和粗度。博主曾发布过泥鳅跟自己手臂的对比,哪个视频就能看到泥鳅的粗度真的跟手腕差异不大了。
从博主发布的这条泥鳅在鱼缸游动的画面,能发现这条泥鳅的体型近似圆筒形,相比于肥厚的身体,尾部显得扁且薄,头部也显得有些短小。它的身上有明显的圆形鱼鳞,在灯光的照射下甚至发射着光线,非常夺目。体色则是以灰褐色跟黄褐色为主,靠近背部的上半部分为灰褐色,越靠近腹部越渐变成黄褐色。
其体侧还散布着一些黑色的斑点,各鱼鳍上也有这些斑点。黄色的侧线相当醒目。这条泥鳅的鱼嘴位于下方,形状很像是马蹄。鱼嘴的周围有5对触须,分别是一对吻须、两对上颌须和两对下颌须。(看起来鱼体颜色不同是因为打光的差异)
看到如此不同寻常的泥鳅,很多网友都是相当的诧异,不少人都直呼“堕龙!”他们认为将泥鳅养到长鳞是非常难以置信的,有个网友说自己活了70岁,还是第一次见到泥鳅长鳞,还拿西游记来作为典故,说:“难怪孙悟空叫龙王老泥鳅。”在这些视频下许愿的人也不少,可能原理就等同于在锦鲤的视频下接好运吧?
实际上普通的泥鳅也是有鳞片的,只是确实不太明显。泥鳅体表确实存在鳞片,属于细小圆鳞(cycloid scales),直径通常小于1毫米。这些鳞片呈圆形或椭圆形,以覆瓦状排列方式嵌入真皮层中,表面覆盖多层表皮细胞。鳞片会完全埋藏于增厚的真皮层内,与表皮形成连续的保护层。
这种结构导致鳞片无直接骨片暴露,需通过显微观察或触摸感知,肉眼难以直接察觉,难怪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实。
那么这条泥鳅的鳞片为何这么外显?难道真的是它要“化龙”了?显然不是的,有人在评论区解读了,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博主饲养的泥鳅的品种不同。
这是台湾泥鳅,中文正式学名为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这些解答的网友表示台湾泥鳅就是体型比较大,而且鳞片明显,因此没什么特别的。有个比较不友好的网友直白的表示:“一提台湾泥鳅,作者就不讲话了。”
但实际上博主可能只是没看到,博主也承认这是台湾泥鳅,但是他认为自己饲养的这条36厘米的体型依然是台湾泥鳅中的佼佼者。
博主的自信确实是有道理的,大鳞副泥鳅的体长很容易能达到20厘米,但是想要到36厘米的级别是非常难的。主要原因是大鳞副泥鳅其实也是商品鱼类,养殖者一般等到其可以上市就直接出售,而且养殖方式也比较常规。但是博主是当成宠物精心照料的,因此体型自然就比较大。
大鳞副泥鳅被认为是优良的养殖品种,现在我国许多省份都开始对其人工养殖生产的实验。但它们算是比较新的品种,产量还不大,因此很难抢占普通泥鳅的市场。
它们其实是我国原生的物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包括嘉陵江、岷江、浙江、辽河、黄河、黑龙江等水系都有分布。栖息环境偏好跟普通泥鳅差不多,但是它们整体数量较少,很少被捞到,因此认知度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