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芳华》过后,冯小刚已经连续5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曾经被誉为第五代导演顶梁柱的存在,如今已经远远被张艺谋、陈凯歌抛在脑后。
实际上,冯小刚的落寞,是早已经注定的事情。
从他抛开一众“京圈大佬”,想要单飞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从曾经为了混出名头甘愿给京圈大佬王朔当“狗”。
到王朔出事之后,拿过来王朔的作品擅自改编成电影,事后只拿出5万元“侮辱”王朔。
再到王朔用钱扇冯小刚,彻底决裂。
“有奶就是娘”的冯小刚,正在一步步将自己“作”死。
1
别看现在冯小刚是“京圈大佬”,但往前倒数50年,谁还没给人当过小弟。
冯小刚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家世与王朔、葛优等人压根就没法比。
王朔、葛优他们是标准的大院子弟,是所谓“京圈”最有利的关系纽带。
但冯小刚不同,他是脏乱胡同里的“小屁孩”。
一出生时父母就离异了,上高中时母亲又去世了,只有他和姐姐相依为命。
按道理说,冯小刚的生活已经这么惨了,总该有一束光留下希望才对。
可惜现实不是小说,不会给人留下喘息的机会。
越是贫困,麻烦就越是接踵而至。
从小生活贫穷的冯小刚,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回到家中,都会遭到同龄人的嘲笑。
当时冯小刚的家附近就是大院,他每次受到欺负的时候,看到大院那些“高干子弟”穿着时髦衣服三五成群,看起来好威风。
也从来没有人敢去找他们麻烦。
小时候的冯小刚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后来才明白,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大院子弟”。
他们不仅有背景,还有从小锻炼的过硬本事,大部分人的终极目标都是继承父母的愿望,继续入伍保家卫国。
他们或许从来不主动欺负人,但也从来不会任由人欺负。
当然了,大部分的学生,也都是欺软怕硬的,看到“大院子弟”这么强,肯定也不敢上来找麻烦。
不管是什么理由,小时候的冯小刚很羡慕所谓的“大院子弟”。
所以在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冯小刚二话不说就应召入伍了。
冯小刚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成为兵哥哥,就没人敢欺负自己了。
此时,他并不明白“兵哥哥”这三个字的含金量,也不明白其中蕴含的责任。
所以在入伍之后,冯小刚却发现一切都和他想的不一样。
每天的训练,再累再苦也不能停歇。
一切的一切都让冯小刚感到崩溃。
在两年义务兵结束之后,冯小刚二话不说就选择离开,丝毫不带犹豫的。
冯小刚确实渴望成为大院子弟,只不过如果这么吃苦的话,他却也确实有些受不了。
不过,这段经历,对于冯小刚来说,也并非是毫无用处。
至少,他退伍回来之后,也很顺利的进入到北京城建开始宣传工作。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冯小刚从小过得比较苦,好不容有了一个可靠安稳的工作,应该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干下去才对。
但偏偏,冯小刚的野心不止于此。
曾经应召入伍的经历,让冯小刚又了和“大院子弟”沟通的身份。
而北京城建工作的身份,又让冯小刚又了与“大院子弟”沟通的渠道。
曾经冯小刚又多么羡慕“大院子弟”,如今就多么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他拼命钻研,整日想要硬挤进去。
只可惜,这个圈子的封闭程度,比冯小刚想象的还要坚固。
好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王朔。
2
单论出生来说,王朔在所有“大院子弟”中,也算是比较特殊的存在。
王朔出生在江苏,祖籍在辽宁,并不算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所以王朔虽然也算是“大院子弟”,但和那种土生土长的人来说,终极还算是一个外来者。
如果不是后来王朔在军队深造了一段时间,他会不会被“大院子弟”所认可都是一个未知数。
只不过相较于冯小刚,王朔的起点还是要高太多了。
至少王朔不用为了生计而苦恼。
刚从军队退伍的时候,王朔被分配到北京医药公司,每天就和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打交道。
每天的日子过得一点意思也没有。
王朔也是不肯安分的心,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随便找一个理由就辞职不干了。
当然,他赶这么干脆的辞职,除了自己“大院子弟”的身份之外,还有与他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有关。
虽然王朔是个外来者,但从小也是受到北京贵族教育,不敢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诗词歌赋还是没有问题的。
尤其是小说,王朔从小学起就开始尝试写作,大学时更是凭借一部《等待》,获得行业内外的认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朔自信即便是自己离职不干了,也丝毫不会饿到自己。
从医药公司离开之后,王朔与同样是“大院子弟”的知名演员石小满,走得颇近。
两人不但一起搞创作,到后来甚至干脆一起开了一家饭店。
只可惜,两人的天赋点都没有点在经商这方面,很快这家店就倒闭了。
由此也就看得出,王朔那颗不肯安分的心,是多么的不安分。
离开商圈之后,王朔也没有回到小说界,反而开始跨界进入编辑圈。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北京娱乐圈,说到底还是“京圈”的地盘。
王朔以自己的“大院子弟”的身份,面前倒是也算是“京圈”的一员。
只可惜,他外来者的身份,导致他注定很难进入京圈的核心区。
这显然,是王朔无法接受的。
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王朔认识了冯小刚。
此时的冯小刚,在已经攀上了“大院子弟”的关系,成为了“京圈”的御用美工。
《生死树》、《便衣警察》、《好男好女》背后都有冯小刚的影子。
只不过冯小刚并不甘心与此,他想要得到的是更多,他想要继续往上爬。
而恰好,王朔想要在“京圈”立足,也需要一些可靠的“盟友”。
两人一拍即合,顿时混在了一起。
事实证明,有些人终究是有化学反应的。
两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令两人声名大噪的《编辑部的故事》。
只不过此时的冯小刚,相较于王朔来说,还是小老弟一般的存在。
不过冯小刚对此也并不在意,只要能够出人头地,他不介意给王朔当狗。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只要能够看到王朔的地方,总是能够看到冯小刚的影子。
作为一个编剧,冯小刚却丝毫没有一点编辑的骄傲,心甘情愿到王朔的电影里客串。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中,王朔所描绘了一个整日只会投机倒把、揶揄奉承的读书人,最终成为一代名导。
这个人物身上,多多少少有些讽刺冯小刚的意味。
可即便如此,冯小刚也丝毫不在意,反而将其当做好友之间的调侃,甚至乐此不疲的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了一个小配角。
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冯小刚也算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了。
或许也是因为冯小刚的“忍”,让王朔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花费大心思培养冯小刚。
从此之后王朔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是制定由冯小刚来拍摄。
无论是《过把瘾》,还是《永失我爱》,都是王朔“送”给冯小刚的。
只可惜,王朔在文学这块儿,确实没的说,但在看人这块儿就有些看走眼了。
3
1997年的时候,王朔陷入到离婚风波中,导致人气大减。
很多观众对于王朔的作品开始抵制,甚至看到王朔这个名字就直接打差评。
没有办法,王朔为了不让公司的利益受损,于是选择离开北京,暂时到国外避避风头。
可是偏偏,王朔对于这个公司太过于重要了,没有了他,公司即便正常发展,也有些发展不下去。
冯小刚脑子一转,便想到一个“妙招”。
他偷偷将王朔以前写过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拿出来,改变成了《甲方乙方》的剧本。
在没有得到王朔同意的情况下,完成了电影的拍摄,甚至还成功上映了。
这部剧让冯小刚声名大噪,同时也没能瞒住王朔。
当时人在国外的王朔人都懵了,见过抄袭的,没见过抄袭这么明目张胆的。
冯小刚也自知理亏,偷偷叫人送给王朔五万块钱,算是版权费和道歉费。
王朔也丝毫不客气,二话不说找了一个人,把这五万块钱当面甩在冯小刚的脸上。
这是瞧不起谁,整的谁拿出来五万块钱一样。
王朔不蒸馒头争口气,从不惯着谁。
最后要不是京圈另外一位大佬叶京从中调和,恐怕也不会有之后的《非诚勿扰》了。
事实证明,离开了王朔,离开了京圈大佬帮助之后的冯小刚,立马开始原形毕露。
纵观他所有的成名作,无论是《集结号》、《甲方乙方》、《唐山大地震》,都是京圈作者的小说改编。
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自导自编,《回响》、《只有芸知道》、《我不是潘金莲》,则一部比一部烂。
到现在,他已经五六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冯小刚,终究还是为自己狂妄自大付出了代价。
冯裤子可不是浪得虚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