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道是我国唯一一条可以合法穿越的无人区,有着茫茫的沙海,陡峭的戈壁,奇异的雅丹地貌,如同火星般空旷无垠。
这种神秘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而电视剧《大海道》又将这种视觉之美融入了一个热血燃情的故事中。青年林浩(尹昉饰)和哈里克(娃尔 饰)在大海道相遇成为挚友,两人都怀揣着专业摩托车赛手的梦想,虽然屡经挫折,但从未放弃,最终在世界级专业摩托车拉力赛的舞台上顶峰相见。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那群夕阳下追梦的摩托少年,还展现了基层干部、各界人士在当地的文旅建设,正是他们在背后的默默守护,才帮助了那些“眼里有光的人”走向更远的地方。
而在故事魅力的基础上,骨朵更惊讶于《大海道》的视听美学体系。日落时分的自然光,是抒情叙事的伴奏曲,或冷或暖的颜色管理,是人物性格底色的折射,大场面的摩托炫技,是狂野不羁的视觉表现力,种种美学技法相得益彰,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哪怕身隔万里也能神游大海道。这样独特的美学风格,让《大海道》成为了一部会用画面讲故事的现实主义力作。
魔幻时刻的光影造型
观众对一部剧集的最高评价,常常是“有电影感”。这种电影感⼤部分来⾃于光影造型。都说电影是光影的艺术,光影造型是导演叙事中很重要的一环。好的光影不仅能表现出⾓⾊的情绪、情节的氛围感,甚至还能对⼈物关系的走向有所揭⽰。而《大海道》对光影造型的运用,超出了很多质感粗糙的现实主义剧,真正具备了一种“梦幻般”的电影感。
大海道辽阔壮丽的美是众人皆知的,但想要用摄影机如实还原却并不容易,时常需要等待很久,才能等到那样一个“magic hour”,那一刻转瞬即逝,却美得令人惊叹。
而《大海道》中绝大多数外景都是在“magic hour”拍摄的,有些情绪戏更是低密度(太阳接近消失地平线)的⾃然光,这些场景常常需要剧组长时间的蹲守,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但为了更好地渲染人物的情绪,《大海道》剧组坚持用黄昏时刻的光线来拍摄,最终在成片中取得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那些温柔又浪漫的光线,就像是一首美妙的伴奏音乐,呼应着人物的内心变化。比如有一场戏,林浩拒收母亲送给他的摩托车,沈笛在黄昏下的戈壁滩安慰他,太阳逐渐沉落,昏黄的日光勾勒出林浩侧脸冷硬的轮廓,暗示着他内心的倔强拒绝,但当他听母亲的电话留言时,阳光半明半暗地打在他脸上,外化了他的内心挣扎,让最后落下的那滴泪更具情感分量。
而在《大海道》内景的光影造型中,明与暗的强烈对比,让⼈物情绪呼之欲出,令观众印象深刻。虽然室内场景有影视灯光的干预,但《大海道》在很多场重头戏中,还是坚持以自然光源为主光源。尤其在一些重点突出演员情绪的戏上,对于自然光的运用更加巧妙,比如让太阳的硬光通过窗户直射进空间,洒在演员后侧轮廓形成造型光,为整体的表演增加氛围感。
其中最令骨朵共鸣的一场戏,是哈⾥克因好友克里木的死亡悲痛欲绝,将⾃⼰⼀个⼈关在修车铺里,只有头顶一束阳光照射在漆黑的房间里,犹如哈里克被忧伤压垮的心灵,他的迷茫、痛苦与希望,都蕴含在那一道可望不可及的微光中。
这种复杂的情绪透过屏幕,传递给了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正是因为《大海道》主创对光影造型的重视,才能缔造出一个又一个“超越现实”的梦幻时刻,将新疆的绚烂与寂寥,人物的喜乐与悲伤用一种更加细腻动人的方式展现出来。
颜色管理与人物情绪的共振
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之所以被观众吐槽质感粗糙,除了创作者对光影造型的不重视,还有对颜⾊管理的不重视。颜⾊管理,是制作精品剧时最不能忽视,但又最容易被创作者疏忽的⼀环。但《大海道》的颜色管理,却近乎完美地融合了影视创作中的三色法则,既有工整设计又不露痕迹。
三色法则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场景应该有三种重要的颜色(主色60%、辅色30%、点缀色10%)。这三种颜色搭配起来,就像是一种色彩的阶梯,给观众带来的不是一种无序的凌乱感,而是一种目的明确的层次感。这些颜色不仅能引导观众理解人物,也能打造出鲜明的电影感。
大海道的颜色管理,给骨朵的直观感受,就是每一个人物的生活空间都有一种最接近他性格底色的颜色。比如哈里克的性格底色是温暖,他对待身边人热情洋溢,像个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因此他的生活空间也是以暖色调为主,尤其是哈里克家里用橙黄色作为主色调,浅蓝色作为辅色调,深红色作为点缀色,不仅凸显了新疆人热情豪爽的人文特点,还在地毯上融入了很多新疆当地的民族文化。
而林浩的性格底色则是桀骜不驯,倔强孤傲,但本性善良,因此他的生活空间以冷色调为主,有些暖色调的装饰作为点缀,冷与暖的对比很强烈,暗示着他性格上的挣扎与矛盾之处。此外他的修车铺里贴满了摩托车改装图纸,楼梯还挂上了深色的摩托车轮胎,这些细节都凸显了林浩对梦想的执着。
林浩与哈里克的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像月亮,一个像太阳,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体现在两个修车铺的颜色管理中。在《大海道》里,除了两个男主角,还有以灰色调为主的镇党委书记郝强,以蓝色调为主的创业者沈笛。每个人物的整体⾊彩既真实⾃然,又能让⾓⾊在场景⾥被衬托出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在⾓⾊⾝上。
而色彩管理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观众的情绪和人物共振。不是只有台词和表演才能抒情,颜色也能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有一场戏,林浩在修车铺里因摩托车再次和父亲吵架,父亲扇了他一耳光,这场戏黑色是主色调,蓝色是辅色调,红色是点缀色。大片的黑色是被父亲否定时的痛苦压抑,蓝色的摩托车是心中倔强的梦想,红色的线条是对未来的向往。
这种富有冲撞感的色彩组合,无形中将林浩五味杂陈的情绪都传递给了观众,让观众想到了自己曾为少年时,也遭到过父母的否定和拒绝,从而对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共情。
有生命力的视听美学
《大海道》是继《我的阿勒泰》之后,又一部展现当代新疆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的电视剧。如果说《我的阿勒泰》展现了新疆温柔绵长的一面,那么《大海道》则表现出了新疆狂野不羁的那一面。新疆黄沙席卷的戈壁滩、飞驰电掣的机车赛事和年轻人热血燃情的梦想相得益彰。
而在这些大调度大场面的机车赛事中,无论是坤海拉⼒赛、⼤海道拉⼒赛、DK俱乐部场地赛、环疆拉⼒赛,主创团队都在光影造型配合美术颜⾊上,做了明显的区分。导演沈煜傑认为,在剧本主题的基础上,⼀定要有准确的颜⾊布局再加上光影造型,这部作品才会有⽣命⼒。
坤海拉力赛是林浩和哈里克首次出征的第一场拉力赛,这场拉力赛是他们梦想的起点,一群新疆小伙在营地上边唱边跳,他们身上洋溢的红色是对未来的希望,正式比赛时他们骑上摩托车,一路在草原上驰骋,飞扬的黄沙扑向蓝天,凸显出了一种强烈的速度感,之后克里木意外坠车去世,阴郁的天空下众人为他哀悼,这种光线的阴郁区别于之前的温暖明亮,暗示了哈里克遭受的巨大的内心创伤,为后续的情节铺垫了人物的情绪。
而环疆拉力赛则是《大海道》中林浩和哈里克共同出征的最后一场比赛,比赛途中林浩因腰伤复发倒在沙丘上,哈里克路过想要救援,但林浩不顾伤势让哈里克离开,不要影响比赛成绩。黄昏下的沙漠,两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逐渐微弱的光线暗示着人物内心的恐惧与消沉,直到哈里克直面恐惧,大喊:“我害怕再失去一个队友”,两人的关系中光线再一次明朗起来,他们终于意识到成绩不再重要,情义才最珍贵。于是两辆车靠着一根红色细绳连接,穿越沙漠,抵达终点。
在《大海道》中有太多狂野彪悍的摩托车越野场面,摩托车的飞速驰骋和飞车技巧,在观众看来很帅气,但拍摄过程并不轻松。“摩托车骑行速度很快,我们就要考虑无人机、跟拍车能否跟上摩托车的速度,跟上之后还要想如何与摩托车进行互动,进而让观众有一种沉浸感,能与主人公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导演沈煜傑表示。
比如林浩教哈里克飞坡技巧时,两人先在起伏不断的沙漠里极速狂飙,再在斜坡上连人带车一跃而起,冲向光芒闪耀的蓝天,感受腾空带来的飞翔感,和落地后卷起的黄沙。这种视觉表现上的速度与激情,不仅展现了摩托车这项运动的魅力,也诠释了人物对摩托车热爱的来源。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剧,《⼤海道》没有粗糙的质感,也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电影感”的视觉美学体系。这部剧无论是运镜、构图、镜头⾓度、演员的调度关系,还是镜头景深控制,甚⾄很多处精妙的转场过渡,都让骨朵感受到主创团队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只有深情奔赴,才能在每一个镜头中尽力捕捉到魔幻时刻的光影造型,才能用精致的色彩管理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才能真正做出一部用画面讲故事的现实主义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