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7岁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安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公孙聊天下 2025-03-20 10:14:32

钱学森在职业生涯期间,便向妻子蒋英承诺,待到告别工作岗位后,将携手共游四方,遍览美景,以此作为对伴侣的深情回馈。

1981年,钱学森在年满80岁之际退出了前线工作,但他始终坚守在北京。为避免外出给地方带来接待负担及不喜铺张,钱老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一个周全之策:留在北京,不再远行。

面对未履行的承诺,蒋英夫人非但没有心生责怪,反倒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她的理解与鼓励,成为了他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钱学森夫妇自此定居于航天大院,春秋之时,午后阳光照耀下的梧桐树在大院里尤为迷人,他们常于树荫下悠然漫步,享受着彼此的陪伴,轻声细语,共度温馨时光。

在他们的小屋后,藏着一个温馨的后院,蒋英精心栽培着五彩斑斓的花卉。钱老偏爱于阁楼之上,静观她细心照料花草的同时,默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与研究中。

钱学森虽已宣称退休,但实际上并未停止贡献。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转而全神贯注于沙产业与草产业的深入研究,持续对中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于内蒙古航天基地致力于火箭与导弹研发,足迹遍布额济纳旗戈壁。他不仅前往甘肃酒泉,还踏足新疆库尔勒,亲历戈壁恶劣环境与边疆人民艰辛,这激发了他一个梦想:将沙漠边疆变为绿洲。

钱学森每次外出考察时,总习惯性地额外留意戈壁滩全貌。久而久之,他意外察觉,这片戈壁并非传言中的不毛之地,因为有沙棘、甘草等植被,以及花骆驼、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这些植物既能在干旱、盐碱及风沙环境中生存,又具备显著的经济与药用价值。同时,野生动物为戈壁带来了勃勃生机。在钱老看来,这里绝非荒凉之地,他主张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合理开发与管理。

1984年,钱学森在国内开创性地引入了“沙产业”理念。紧接着,他通过书信频繁与地方部门领导交流治沙植树之策,总计达47封信,这些信件后来成为了流传甚广的佳话。

在信中,钱学森指出戈壁沙漠蕴藏着巨大潜力,并提出应引入现代化技术至戈壁地区,结合“草产业”实施以草固沙策略,借此促进农业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在钱老的指导下,沙柳因其耐旱性强、成活率高而被选为沙产业的佼佼者,它属于灌木科,生长迅速,仅需三至五年便能形成茂密的林带。

2001年5月21日,一份倡导沙柳产业化的报告正式发布。遵循钱学森的指导理念,内蒙古各地积极推广沙柳种植,有效推动了林沙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历经数年,鄂尔多斯地区成功培育了多条沙生植物产业链。如今,提及沙棘、甘草、肉苁蓉等,国人皆知它们源自戈壁荒漠,遍布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已蔚然成风。

2008年间,鄂尔多斯市成功实现了40万农牧民的转移就业,这一举措促使黄河泥沙流入量减少了3亿吨。同时,当地的沙产业发展蓬勃,年产值达到了11.3亿元的显著水平。

昔日的沙区,被视为地球的顽疾。而今,戈壁沙漠已焕发新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无疑得益于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与草产业理论的指导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

钱老表示,尽管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身先士卒,但他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愿意供他人借鉴与使用。

钱学森已近90高龄,他将静心沉思的角落从家中阁楼转移到了卧室。夫人蒋英照料花草之际,他则独处于室,倚床阅读。床前特设一小桌,专为阅读而备,供他安心研读。

桌上陈列着的不只是书籍,还有一个电子表赫然在目。对钱学森而言,时间是最为珍视之物,他一生坚守,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习惯。

钱学森每日六点半必听广播《科学知识》,午后三点则阅读并剪贴报纸,晚餐后他习惯听收音机中的《新闻联播》。他固定阅读八种报纸,遇到心仪文章便细心剪贴收藏,这是他的日常惯例。

钱老的阅读习惯深受家人与照料者尊重,他们每日收到八份报纸后,总会预先整理好给他。即便网络普及,钱老也未曾使用电脑,而是坚持亲手剪报,这份执着已伴随他十多个春秋。

钱学森虽已九旬高龄,仍坚持每日阅读报纸,但剪报工作已难以亲自完成,体力大不如前。为此,他请人帮忙,可对方总不满足要求。最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接过此任,确保剪报既整齐又完整。

他耐心十足,一遍遍调整着剪裁与粘贴的方式,细致入微,直至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符合钱老提出的标准与期望。

钱学森先生毕生累积的剪报数量高达24500余份,他细心地将这些剪报依据内容分类,逐一装入牛皮纸袋中,且为每个袋子贴上主题标签,最终整理成了整整629袋。

钱学森以细致入微的态度著称,其手记字迹工整宛如印刷,彰显其严谨。即便在海外20载,他报告中仍坚持用中文,且避免使用生硬词汇,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这位学术权威的谦逊与平易近人。

年岁渐长,钱学森的听力逐渐衰退,对高频声音尤为不敏感。收音机中女播音的尖细嗓音,他难以捕捉,倒是低沉的男声,尚能辨识。钱永刚提及,即便母亲说话声音洪亮,父亲听起来也十分吃力。

至2008年末,时年97岁的钱学森,步入了他人生的高寿之年。尽管岁月悠悠,他的影响力与贡献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一日,钱永刚如往常般在固定时间探望父亲钱学森。钱学森忽而向他提议:“咱们家里装台电视如何?安装费用需要多少?会不会太贵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询问,钱永刚不由自主地呆立当场,一时竟无言以对。

钱永刚未曾想过为从不看电视的父亲购置一台,而今父亲主动提及,他心中泛起酸涩。他轻声安慰父亲:“爸,这本是我应尽之孝。买车或许拮据些,但购置电视的钱,我还是拿得出的。”

次日,钱永刚在父亲卧室安置了一台电视,特意调低音量,确保父亲能隐约听见。不过,钱老常喜欢坐着观看,他视力尚佳,尤其钟情于新闻与体育赛事。

在晚年时光里,钱老依然坚持通过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来获取外界资讯,确保自己每日都能接收到必要的信息,这一习惯未曾改变。

2009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在北京安详离世,走完了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享年98岁。这一天,科学界痛失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与先驱。

钱学森,中国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其贡献不仅守护了中华文明免遭外敌侵袭,确保了民族的存续,还促进了民族长远发展,并为人民探索出了全新的未来道路。

自1955年至2009年间,钱学森矢志不渝,毕生致力于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他的坚韧与奉献赢得了世人的深深敬仰,成为永恒的精神典范。

钱学森先生曾表达:“我之事业、成就乃至最终归宿,皆在中国。虽姓钱,但我对于金钱并无偏爱......”

15 阅读:3846

评论列表

小强不是小强

小强不是小强

16
2025-03-27 00:07

钱老功在千秋

嘟嘟嘟

嘟嘟嘟

10
2025-03-26 14:08

2008啊,还没安电视,叹

Ronaldo

Ronaldo

8
2025-03-28 15:20

给老人要买电视,也要买电脑买手机,别管老人嘴里说什么不要不要,先买了再说,买都买了,总不能扔了吧

科技与狠活老周

科技与狠活老周

3
2025-03-28 07:13

啊,08年啊,还没电视📺,这应该算什么?

冷眼旁观 回复 03-28 15:53
钱老关心的竟然是贵不贵,泪目

Sily

Sily

2
2025-03-22 07:48

[点赞][点赞][点赞][祈祷][祈祷][祈祷]

彩色铅笔

彩色铅笔

2
2025-03-29 14:22

这。。。。。08年没安装电视,还写的如此感动,不知道说啥好。

用户98xxx77

用户98xxx77

2
2025-03-29 21:12

钱老当年在那边可是享受着世界顶级奢华的人,2008年电视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了啊,还拿来吹!

公孙聊天下

公孙聊天下

公孙聊天下